浅析馆藏刘仲远画像拓片
2016-06-21景俊鑫
景俊鑫
浅析馆藏刘仲远画像拓片
景俊鑫
【摘 要】西华师范大学馆藏刘仲远画像拓片现存文字500余字,画像1幅,系清代著名画家李秉绶与其好友张鹏展、吴尊莱等人共同撰文,并由李秉绶刻于桂林石刻刘仙岩。拓片距今近60年,是研究刘仲远等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刘仲远 李秉绶 拓片 史料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西华师范大学普查人员在整理文物库房藏品时,发现了这幅刘仲远画像拓片,拓片文字精美,画像传神,保存十分完好,这对于研究刘仲远相关问题有较大价值,遂对其进行整理和初步研究,以备后用。
一、刘仲远其人
据《粤西丛载》卷十一记载:“刘仲远,刘景,字仲远,桂州①人,初为屠,后为商,常贩私盐,遇方士与剧饮,授以片铅能制铜铁为金,诘朝失方士所在。景自此游方之外,常至京师馆贾相昌朝家二十,年冬夏一裘,终日不食,饮酒大笑,旁若无人,所谈老庄周易,皆臻玄妙。皇祐中还家,容色如少年,而妻已皓首,人皆异之,乃栖南溪山石室中,妻孥往省,至则有毒蛇猛兽,不得进,嘉祐时,运使李师中访景,赠之以诗,儗诸犹龙焉。元丰八年九月忽召其子,谓曰:“死便火我,其夜无疾而卒,年一百十八嵗,举火燃棺,棺忽自啓,中惟布袍绦履存焉,后百余日,亷州合浦还珠驿,有得其所致家书者,乃知景羽化矣,里人名所居曰:‘刘仙岩’。”[1]
刘仲远名刘景,字仲远,张伯端②之师。早年为屠,后贩私盐为商,据说刘仲远常年仅着一单衣,卒年一百八十岁,后羽化成仙,修成道。刘仲远生活在南宋时期,一生作有较多经文,诸如《坟庵落成禳谢设醮青词》、《再请震老疏》、《设观音供疏》[2],并培养了以张伯端为首的众多道教真人。其道术高明,受人崇拜,知其者无数,后人多取其文其像刻于石壁以供瞻仰,以桂林石刻居多,该处题刻文字精美,内容丰富,本文所及拓片便取自此处。
二、刘仲远画像拓片
(一)拓片来源
该拓片原碑存于桂林刘仙岩,据清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三记载:“刘仲远画像赞,干道二年张孝祥赞,在刘仙岩,谢志称此碑爵岩中第一。”[3]刘仙岩,又名升仙石③,传说乃刘仲远修道之所,同卷亦载:“刘仙岩,在白龙洞之阳,仙人刘仲远所居也,石室高广出半山间,岩上大书太空子隐居处,宋李师中笔也,自刘仙岩而入,其最高处曰泗洲岩,其左又有曰穿云岩,由穿云入刘仙,幽石玲珑,螭连辱结,耳目一开。”[3]刘仙岩因刘仲远羽化于此故名,今岩间刻有“升真古洞”四大字④。正是因为名气甚大,其画像摩崖多被制作成拓片,流传于民间,20世纪50年代,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⑤一大批老教师对桂林石刻颇感兴趣,并亲自前往购买了大量桂林石刻拓片,后珍藏于历史系文物室,2014年,西华师范大学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批拓片重新被清理出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几十年来,多方拓片受损严重,多被虫蛀,刘仲远画像拓片因被装入文件袋密封,保存较好,几近完整,工作人员将其展开,发现文字内容较多,画像精美,有较大价值。
(二)拓片内容
拓片采用熟宣纸制作而成,高109厘米,宽58厘米,施以浓墨,绝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内容可分为五部分(图1),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均为文字,下部靠中为刘仲远画像,下面,笔者将拓片内容作一整理。
1、拓片文字
现拓片可识读文字500余字(表1),字体主要为行书和隶书。
表1 刘仲远画像拓片文字整理
2、拓片画像
该画像(图2)以线条刻于石壁,粗细均匀,蜿蜒流畅,层次分明。从画像看,刘仲远身材高大魁梧,浓眉大眼,胡须较长,表情严肃,正如拓片所述“肃乎其貌”。其身着宽衣大袍,首有以头巾系成的道髻,似乎与“年冬夏一裘”的形象不太符合。其侧身站立,右手放于腰间,左手执于胸前,有搔弄胡须之势。整个形象神态自然又庄严凝重,恰到好处的将刘仲远神情表现出来,道貌形象,画面传神,有“刘仙人”之神气。
图1 刘仲远画像拓片
图2 刘仲远画像拓片局部
3、拓片撰文镌刻者
从拓片内容可知,该题刻镌刻者为李秉绶,撰文者为张鹏展和吴尊莱。
李秉绶是清代著名画家和诗人,字芸甫,号竹坪,江西临川杨溪人,家境尤为殷实丰厚,从小便受文风墨气熏陶,曾任工部都水司郎中,后常年侨居于桂林。据清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六记载:“李秉绶,杨溪人,宜民子工部郎中,侨居桂林。”[5]其在工部水司官之任时,因随性洒脱的风格,后辞官返回桂林,其在桂林石刻留有八幅题刻,尤以《兰竹图》著名。李秉绶所着题刻行笔秀丽,潇洒逸脱,派风鲜明。本文所述刘仲远画像是李秉绶根据原宋代题刻重镌于此处,时间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但文字为清人题写,其所镌画像题刻仍为其代表作之一。
张鹏展,清乾嘉年间著名诗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后任通政使官,据道光《济南府志》卷二十九载:“张鹏展,字从中,号惺斋,又号南崧,广西上林人,乾隆己酉进士,十五年九月以大常寺卿任升通政使。”[6]其辞官还乡后,曾在桂林任书院院长,造就后学。其一生诗风淡雅,大作颇丰,着有《读鉴释义》、《离骚经注》、《谷贻堂全集》等,该碑刻材料乃张鹏展嘉庆丁卯年间(1807年)所题,大致描写了桂林题刻中刘仙岩刘仲远画像题刻之绝。
吴尊莱,字象超,号橡村,着有《豫村诗钞》等,清阮元《两浙輶轩録》卷二十六载:“吴尊莱,字象超,号橡村,会稽诸生,着豫村诗钞。”[7]吴尊莱与李秉绶其堂弟李秉礼私交甚好,曾与众人集游桂林山水,后撰文南溪大空子刘仲远与李秉礼其堂兄李秉绶,并集张鹏展等人文章刻于刘仙岩。
三、拓片价值
(一)史料价值
拓片通常具有补史证史的作用,正如欧阳修《欧阳文粹》卷十二序《集古録目》所叙:“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刘仲远画像拓片现存文字500余字,内容不仅讲述了此方题刻镌刻的时间以及缘由,同时,题刻所述内容史书鲜有记载,是研究刘仲远、李秉绶、张鹏展、吴尊莱等人不可多得的资料。从题刻中,我们还能得知刘仙岩以及泠然阁的一些情况,而清雍正金鉷《广西通志》卷十三:“今石上足迹尚存,山麓建亭阁道观。”可能正印证了泠然阁曾修建于此。同时,拓片还记载了李秉绶等人“假寓桂垣,尤喜兹岩之胜”和“游心方以外,玩味道之余”的游览场景和情感,是研究清代文人诗词游记的重要资料。并且,由于原题刻的风化,此刘仲远画像拓片原原本本的记录了题刻内容,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材料,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美学价值
此拓片因精美的文字和传神的画像赋予了其美学价值,隶书和行书的运用
为其增添了不少书法色彩,其中隶书“蚕头雁尾”以及“一波三折”的特点显得古朴大方、灵活自然,而行书的“放纵流动”以及“笔毫婉转”也显得疏密得体、大小相兼。刘仲远画像神态斐然,神情自如,诠释了刘仙全像的道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除此之外,拓片文字因优美的字律,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四、结语
关于刘仲远画像题刻,前人有所研究,并大致整理了题刻的文字,而笔者主要从拓片本身简要谈及了自己对这幅馆藏了近60年的珍贵资料的感受,希望此资料能够为研究刘仲远以及桂林题刻相关问题提供实物资料。此拓片因被装入密封文件袋,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目前,得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契机,笔者已将其作抽真空处理,同时,对收纳袋进行了必要的防虫和防潮处理,后续保存状况较为乐观。在此,笔者希望这批以刘仲远画像为代表的桂林石刻拓片能够尽可能久远的保存,为后人研究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 释:
①今广西桂林.
②张伯端(984-1082),又名张紫阳,北宋间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字平叔.在道教中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
③明林富修、黄佐纂嘉靖《广西通志》卷十二:“刘仙岩在城南七里,今名升仙石,相传仙人刘仲远居此,磴道攀援而上,石室高寒旁有穿云仙迹.”
④清雍正金鉷《广西通志》卷十三:“仙迹岩,相传仲逺礼斗处,今石上足迹尚存,山麓建亭阁道观,岩门刻‘升真古洞’四大字.”
⑤今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⑥清汪森《粤西诗文载》诗载卷十《题太空子》记载:“隠居刘仲逺,自号太空子.”
参考文献:
[1](清)汪森.粤西丛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2).[2](宋)魏齐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DB/OL].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七十三,卷七十八,卷八十一.
[3](清)沈秉成修,苏宗经纂光绪.广西通志辑要[DB/OL].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三.
[4]林半觉.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桂游石刻研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7).
[5](清)同治童范俨修,陈庆龄纂.临川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6](清)道光王赠芳修,成瓘纂.《济南府志》[DB/OL].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二十九.
[7](清)阮元.两浙輶轩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景俊鑫(1991-),男,四川省绵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巴蜀考古、宋元古城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