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四个精准”助力清水河县脱贫攻坚

2016-06-20李鹏

北方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力贫困户攻坚

李鹏

“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清水河县是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清水河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2015年清水河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6340元和4505元提高到22252元和6531元,年均增长6.4%和7.7%,“十二五”时期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23000人。清水河县已完成《清水河县扶贫开发规划(2013-2017年)》和《大青山及以西阴山南麓贫困片区清水河县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确立了“3+2”扶贫工作思路。2013年底,通过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10406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安居工程等措施,2014年减贫3500人,2015年减贫2400人,2015年实施了62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贾家湾扶贫益民小区,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0542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4506人。2014年清水河县贫困发生率为2.4%,远低于内蒙古农村牧区7.3%的贫困发生率。“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新增脱贫19610人,摘掉了国贫县帽子,对脱贫攻坚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清水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二、科学认识“四个精准”

科学认识和把握“四个精准”的重要内涵,是清水河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基本遵循。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坚持精准识别,识别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类别;通过干部驻村、致富能手和亲友邻里帮扶精准发力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的正确方向;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力高效的管理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坚实保证。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发力是方向,精准施策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证,“四个精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清水河县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精准识别

坚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类别是精准发力脱贫攻坚的基础。

(一)识别贫困对象

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是这两种标准的可操作性是有限的,数据的来源和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难把握的。清水河县境内丘陵、土石山区和沙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6.8%,雨水迟来早退且东西差异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针对清水河这样的县情,可以用人均耕地面积、土壤的肥沃程度、家庭有无一人在外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经营活动这三个条件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属于贫困户,若三个条件都具备,可以称之为贫困户。将贫困户的识别权下放到村,让村里的群众按照全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标准进行比较,再由县里派去的驻村干部进行核实检查,认定为贫困户以后就对其建档立卡,摸清其收支状况,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二)识别致贫原因

摘掉“穷帽子”,首先需要找准“贫根子”。要真正深入实地摸清贫困现状,摸清扶贫对象致贫的原因并记录,对全县自然资源条件、农田基础设施以及三次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对贫困户的家庭结构、收入及来源、受教育程度等进行调查研究,汇编成贫困户信息手册。在已经确定的贫困户中,要按照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自然环境致贫的原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区分出缺乏适应现代社会所需劳动技能和缺乏发展资金的贫困户,为以后精准脱贫做准备。对贫困村要进行分类,确定其是因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发展落后还是村级组织软弱涣散而致贫。

(三)识别扶贫类别

扶贫资金和举措实现要“点滴入户”,取代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在精准识别出贫困原因以后,按照《清水河县2016年--2017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14个精准脱贫配套办法对号入座,确保精准施策。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明确预期目标、脱贫举措、责任人和扶贫对象户收入变动等内容和指标,确保将帮扶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发力到每一个贫困对象。凡是年老体弱、肢体智力残疾、家庭成员因大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的,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将其纳入民政救助范围;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脱贫的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产业、贷款担保、培训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四、坚持精准发力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发力就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干部驻村、致富能手和亲友邻里的共同帮扶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一)干部驻村帮扶

清水河县已成立了8个扶贫工作组,每个乡镇由1名常委任组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包村帮扶,科级干部包户帮扶,同时选配4506名干部,对贫困人口进行一对一帮扶。各包扶工作组帮助贫困村查找致贫原因,找准发展路子,集中力量破解发展瓶颈,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并组织81个整村推进项目尽快实施。驻村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坚持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上下功夫,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县各级各部门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一把手对重要问题亲自研究,对难点事项亲自协调,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工作合力。

(二)致富能手帮扶

鼓励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投资清水河县特色小杂粮种植、经济林、肉羊肉驴、旅游农家乐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比如让本县各行各业的致富能手为村民开展“农村大讲堂”,免费为村民讲授一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或者其他课程,将自己的致富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广大父老乡亲。同时,注重通过农民致富能手的帮扶,形成众多涉及特色小杂粮、果蔬、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致富群体,切实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亲友邻里帮扶

清水河县民风淳朴,亲友邻里帮扶基础坚实。鼓励贫困对象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等方式,重点围绕子女上学、外出就业、产业帮带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助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主动搭桥牵线,动员村委会成员、老党员和志愿者参与一对一结对帮扶,亲友邻里拧成一股绳,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力量。

五、坚持精准施策

坚持精准施策是脱贫攻坚能否取得重大成效的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产业、金融、安居和保障扶贫共同发力,确保清水河县实现“减贫摘帽”。

(一)产业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支撑。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探索建立“扶贫基地+优势产业+合作组织”产业扶贫模式。针对有劳动和经营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对象,由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依托小杂粮、经济林、肉牛、奶山羊、黄河峡谷旅游等本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例如,清水河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种植业方面,采取资金直补的方式,按照项目村农户种植张杂谷50元/亩,通过“一卡通”兑现补贴资金167.9万元,补贴面积3.35万亩,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在全县推广“12345”家庭产业;养殖业方面,采取先建后补和合作带动的方式,为韭菜庄6个项目村建成牛棚28座、羊圈45座、引进肉牛200头;旅游业方面,在209国道沿线依托旅游资源,扶持贫困农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林果业方面,沿黄河、209国道等周围栽植以海红果为主的果树100万株,2015年投资24万元为大井沟村栽种海红果为主的经济林600亩。扶持引导贫困户与浑河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稳定并增加贫困对象收入。

(二)金融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是动力。金融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改变了以往依托财政的“输血式扶贫”。自治区已出台了金融扶贫实施办法,每年由自治区财政注入1000万元贷款补偿担保金,2016和2017年两年发放贷款3亿元,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和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扶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全部实行贴息,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自清水河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以来,采取公职人员担保和农户联保的方式,累计发放贷款11699万元,其中富农贷11199万元、强农贷500万元。2015年对940户农户发放富农贷5662万元,覆盖贫困户185户。清水河县积极加快县扶贫办与农业银行的对接,确定具体的扶持户数以及贷款规模,解决贫困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只有上下共同发力,降低扶贫贷款门槛、贷款对象精准化,真正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保证金融扶贫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实现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

(三)安居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安居扶贫是重点。清水河县通过搬迁移民脱贫一批,结合“十个全覆盖”收缩转移工程,将生产条件落后地区的12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城关镇益民小区等立地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工程资金,将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劳动能力的部分人口聘为护林员,增加工资收入实现脱贫。对居住在偏远山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对象,给予村民“一套房子、一份保障、一份工作”,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十个全覆盖”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对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且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采取“就地集中建设新农村”或“小村并大村”的办法,通过产业培育、村庄改造、资源整合,集中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四)保障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保障扶贫是基础。按照兜底线的原则,对农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建设互助幸福院集中供养、纳入低保进行兜底。就业方面,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户就业;教育方面,为考取普通高中、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生活补助,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补助寄宿生活费,对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医疗方面,为重大疾病提供医疗救助,为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有力救治,资助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抚等六类人员参加新农合;救助方面,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应入住“互助养老幸福院”,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六、坚持精准管理

“一张好的蓝图成为现实”,行动是关键,制度管理是保证。在精准识别、发力、施策的基础上,要确保清水河县脱贫攻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精准管理是重要保证。

(一)健全动态管理机制

清水河县主动学习甘肃省“1+17”扶贫方案和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先进经验,利用“互联网+扶贫”平台,探索对扶贫进度和成效进行动态管理。扶贫对象管理方面,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台账,贫困对象脱贫后要及时退出、返贫后再及时纳入账户。扶贫成效管理方面,建立反馈机制,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情况,以及贫困村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向社会公布。扶贫资金管理方面,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查处。

(二)健全考核管理机制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清水河县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年终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对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政绩考评挂钩,并作为各级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与乡镇签订脱贫责任书,对工作不见成效、推进缓慢、未完成责任目标的乡镇、职能部门和帮扶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视情况进行问责,切实解决精准扶贫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的不作为问题。

(三)引导群众自我脱贫

扶贫首先要扶志,贫困对象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清水河县摒弃了“输血式”扶贫开发思路,充分激发贫困对象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增强脱贫致富的干劲。首先,以身边的脱贫典型教育引导贫困对象。把近年来本县致富成效最突出的案例在贫困对象中进行宣传,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对象着眼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热情。其次,按照“扶贫更要扶智”的思路,对贫困对象进行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小杂粮种植、生态养殖、旅游农家乐等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对象劳动技能和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明显成效。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发力贫困户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