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谱写内蒙古“十三五”新篇章

2016-06-20黄占兵

北方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十三五科技人才

黄占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区科技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十三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区主要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能源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是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增强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开创了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新局面,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我区经济高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规模扩张带动和投资驱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新常态下维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因素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另一方面,主导领域投资增长乏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既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发展方式的原因,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是根本。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要求,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我区在“十三五”时期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理念,找准科技创新这个经济发展动力,依靠科技培育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进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我区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与建设美丽内蒙古的要求不相符,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摆脱对投资和要素驱动过分依赖的思维惯性,把发展理念和方式切实转变到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来。

(三)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现今国际、国内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国际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创新要素向哪里聚集,哪里就可能成为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虽然近年来我区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的现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与创新型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科学理论突破、新生产工具、新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加快成熟和积累中,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3D4D打印、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人工合成光等领域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由此引发的新机遇对各国各地区而言是同样的,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此大背景下,我区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转方式、调结构形成历史性交汇,才能促进能源、冶金、化工、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才能加速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8337”发展思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全区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但总体看,我区还是科技创新弱区,区域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我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分别仅列全国第 29 位、第 28 位;2014年全区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6.1%,不足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0%。目前,我区还没有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均只有2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网络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科技中介体系不完善。

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缺乏,科技发展综合实力尚处于国内第三梯队靠后位置。在2014年科技部统计监测的33项三级指标中,我区排名在20位之后的指标有15项。201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20%。“十二五”以来全区专利申请总量仅占全国同期专利申请总量的0.2%。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我区创新人才集聚不足,全社会科技资源分散,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区人才总体水平列全国第26位,企业中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只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创新领军人才更显匮乏,代表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人才从有到无,全区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专家本土人才比例偏低。

科技创新投入偏低。国际上绝大多数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2014年我区研究与开发(R&D)经费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0.69%,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9%的1/3,仅列全国第28位。全区80%以上的企业创新资金不足且缺乏筹资能力,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5%。全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86%,列全国第28位。各类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与全区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相符。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不健全,科技活动的市场导向不足,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到位。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机制不完善,各盟市和旗县之间、各类科技部门和研发机构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创新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政府对科技项目设定、经费分配等微观层面管得过多过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评价体系不科学,高等学校和政府科研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和经费数、获奖数等量化指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一刀切”、重量不重质、追求短期可见效益的现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社会效益、为企业服务等指标占权重较低。鼓励创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

三、“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创新体系

一方面,完善研发孵化体系。更加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计划、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倾斜,加快推进“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分类指导建设和发展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稳定支持一批公益类科研机构,加快推进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社会力量组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载体建设。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示范推广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创新要素聚集,加强标准化示范和原料基地配套,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提升园区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平台,执行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和转化能力。

(二)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坚持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工程,努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一是组织实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技术攻关,攻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能源互补利用、节能环保等清洁能源重大核心技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装备改进升级,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生产利用,加快节能减排步伐。

二是组织实施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攻关,针对不同煤种特性,跟踪国内外现代煤化工前沿技术发展,合理选择煤炭转化路径,攻克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芳烃、褐煤提质等核心技术,加快改造和提升现有技术,积极引导煤化工下游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提升煤炭分类分质、高效清洁和高附加值转化水平。

三是组织实施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攻关,解决冶炼产品转化率不高、资源保障程度低、高新技术储备和高精尖产品开发不足、整体装备水平低、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促进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稀土等新材料的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专用智能制造装备。

四是紧紧围绕打造国家重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要求,组织实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技术攻关,以优势和特色农牧产业为重点,引进集成现代农牧业技术,在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和信息化等六化技术研发和集成上狠下功夫,在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作物、肉牛肉羊、奶牛、绒山羊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健康养殖、食品安全、植物保护和草原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全区现代农牧业走出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五是组织实施体现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旅游休闲基地建设技术攻关,推动民族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科技领域技术不断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在草原文化领域的应用示范,为我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六是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组织实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技术攻关,开展林业生态建设、草原生态保护、沙漠沙地防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治理等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不同类型优势产业带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升粉煤灰、矿渣、生活垃圾等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平,提高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能力。

(三)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有的创新投入和创新项目都需要人来完成,没有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为此,我区应按照创新规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流动和集聚的机制,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在集聚创新人才方面下功夫,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下功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教育培养动态调控机制,根据自治区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制定和实施专门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和工程;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青年后备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重点创新人才培养。要在激励创新人才方面下功夫,完善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推进科技人才奖励制度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

(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为目标,围绕完善创新链,创新科技管理理念,推动科技管理由以研发管理为主向以创新管理为主转变。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问题。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在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打破部门分割,加强科技部门和经济部门、综合部门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相互配合,形成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合作

对欠发达的内蒙古而言,封闭竞争只会制约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我区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我们必须站在全球角度加强科技发展的国际战略布局,围绕转型发展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竞争,积极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着力提升统筹国际、国内两种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全面提高自治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国内合作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新格局。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十三五科技人才
人才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