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融媒介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认知与构建
2016-06-20解岩
解岩
摘要 面对传播方式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泛在形态快速扩张,高校传媒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教学案例解析单一滞后,数据使用缺乏系统梳理,在泛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师群体对信息素养的內核缺乏认知,导致其教学观念更新上存在严重缺位。教师作为高校信息环境塑造的重要参与者,在信息爆炸与媒介融合时代,把关和引导教育信息的整合必须依靠完备的信息素养。因此,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认知与构建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60-02
1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认知现状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信息及知识的交互过程中,互联网给予了多样化的渠道和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性的传播方式,深化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拓宽了学生知识架构的纬度,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如信息更迭的超速、高效快捷的交互等,都使得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与知识缺乏分类和体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随着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与发展,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愈发泛滥,大学生尚在缺乏完备知识体系的求学过程中,过度沉浸融媒信息,势必会造成自身信息认知的混乱。因此,在大学生信息接收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的疏导及适当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高校教育的功能化虽然在泛传播环境下受到冲击,但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大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亦担当着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安全阀。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传统高校教师缺乏新环境下的转型定位认知,而且,自身对于互联网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下的信息环境也缺乏批判性反思与理解,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作为教学中使用的材料或案例,忽略了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变异,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失真,而且,互联网由于其传播的特性,信息基本无法的完整系统的呈现,高校教师在没有系统梳理的情况下使用截取信息,可能会造成学生信息认知的失控。虽然教师群体合理使用互联网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也要注意预防此平台上的信息使用对教学科研可能造成的干扰,因此,系统开展高校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培育迫在眉睫。
2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建
尽管“信息素养”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名词,但在现代高校教育的环境下,却是亟待推广和拓展的能力,“信息素养”简言之就是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整合全媒体信息资源的能力。它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面对信息飞速叠加交融的社会环境,以及信息资源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在发生变革,但高校教育环境变革的路径除了内部政策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之外,高校教师本身的素养提升才是关键,尤其是针对媒介素养的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上,高校教师必须身体力行的完成自身的信息素养构建,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大学生的交互教学的新模式下做到有的放矢。融媒时代,高校教师在构建自身信息素养认知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以下的3个方面。
2.1信息感知的强化
融媒时代下,信息交互的渠道呈现多样性,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分裂加剧,由此产生的对信息的使用方式的改变势必影响大众的信息环境感知。信息使用方式的改变对于一般大众而言是潜移默化的,至于为何存在这种变化,大众很难去理解,这种行为先于认知的接触信息的方式,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存在滞后。高校教师从本身的职业角色上来说,应当也必须是信息感知的第一层群,在理解信息的传播属性与过程之中,对融媒时代大数据的把握要有敏感度,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数字信息的概念之一,在融媒时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教师对大数据的整合与梳理能对当前的学科走向做出适当的预测和判断,也便于把控学科理论与拟态环境中所能呈现的新趋势、新发展在信息交互中做出基本的预判,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启发学生专业信息敏感有着巨大功能。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信息”,因而,高校教师对媒介环境变革的把握是其强化信息感知的充分必要条件。
2.2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联结传统媒体,构造了现代信息环境的拟态环境,新兴的拟态环境呈现出互联网的典型属性,与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商品性相契合,信息的属性也发生了畸变,信息的庸俗化泛滥,视听刺激成为深受大学生及青年高校教师追捧的信息传播形式。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对于融媒时代信息接收与传播要有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否则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产生误导。正因如此,对于当下信息爆炸的融媒环境,高校教师要以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为基准,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明确信息的传播自由是伴随相应的责任,对网络虚假及耸动信息,乃至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所谓“言论自由”能够清楚理性的辨识,在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深刻且尖锐的进行解析、批判,引导学生正确的接收信息思维,预防其偏听偏信。在提升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的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务必能自觉的坚持党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看待当前的融媒信息环境,在信息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不盲从,对信息使用与借鉴时刻保持质疑的自我意识。
2.3信息创造与整合意识的完善
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原因,年龄划分结构中,中青年教师的比例相对较小,这一部分教师融媒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的骨干而言,由于对新媒介环境的陌生,致使其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隔阂,但当代高校教育与融媒信息环境已然产生了交集,因而实现融媒信息环境下学与教良性互动就成为了高校教育的又一新要求。针对这一趋势,高校应当积极的为教师搭建提升信息素养的平台,同时,拟定相应的制度纳入到高校发展的规划当中。高校教师在使用当前信息环境的过程中,务必要自觉提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等能力,继而才能在所任学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生产专业精准的信息,教授传播。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教师使用融媒信息的过程相对滞后与被动,信息整合意识薄弱,因此,开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与研修能力势必也要伴随信息素养理论的提升一同开展,在教学科研中,把信息创造与整合的意识有机纳入到实践过程中。
3高校教师信息伦理的深化与普及
对于当前较为复杂的融媒环境,高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传播观,自觉遵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接受渠道,首先应明确教师本身的公民身份,针对融媒信息的传播,在日常使用和解析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否符合“社会协调”等正面效果,切忌高校教师以单纯网民身份,人云亦云,甚至授课过程中肆意传播虚假或易引起误导的信息。作为高校教师,本身在工作中就具备了意见领袖的功能,尤其在融媒信息环境下,其任何信息的解读传播都会被放大,相应的,教师本身的育人意识就要强化,深化理解信息道德意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更好的把握社会信息环境的走向,积极正面的引导校园舆论的趋势,为树立学生起正确价值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