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泽被传统精蕴 纂述时代新章

2016-06-20朱克雄毛存显

黑龙江史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年鉴

朱克雄 毛存显

地方志,简称方志。方,地方,方域;志,记也。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一定时期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如实记载、记述。简而言之,地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亦可称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1985年10月11日,平凉地区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成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自此平凉地方志工作走过了30年的奋斗历程,迈出了三个大步:第一个10年(1985-1995年),是平凉地方志艰难起步阶段,成立了领导和工作机构,调研摸底制订了计划,为开展日常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个10年(1995-2005年),是地方志工作向纵深发展的10年,《平凉地区志》编修工作于1998年开始启动,7县(市)志陆续出版;第三个10年(2005-2015年),是地方志事业获得大发展的10年,《平凉地区志》2012年7月顺利出版,市县(区)级年鉴、部门年鉴齐头并进,系列地情资料丛书不断推出,形成了编修地方志书、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地情资料书刊、传播地情资料信息的新格局,开辟了纸质、影像、网站立体修志审志用志的新局面,方志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志鉴书刊编纂出版硕果累累。

30年来,平凉地方志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在各县(区)、各部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协助下,坚持和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辛勤笔耕,无私奉献,已将一项地方志编纂工作变成一项既服务当代又惠及子孙的地方史志事业。

以《平凉地区志》首发为标志的首轮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全面完成。2013年1月6日上午,《平凉地区志》首发式暨全市修志工作会议在市委礼堂的隆重召开,标志着全市首轮志书编纂工作已经画上句号,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全面启动。首部《平凉地区志》编纂工作历经十余春秋,五修篇目,六易其稿,终成卷帙。这部卷帙浩繁、资料翔实厚重的新志,记载了从明代赵时春编纂《平凉府志》之后400多年以来,平凉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充分展现了平凉源远流长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山川风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对于传承民族血脉,固守精神家园,增强平凉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10月《灵台县志》内部印行,1993年6月、1996年3月、1996年8月和1997年8月《静宁县志》《泾川县志》《华亭县志》《崇信县志》先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和1998年11月《平凉市志》《庄浪县志》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平凉地区志》获得省社科三等奖,获得平凉市社科特等奖;7个县市志均获得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除《灵台县志》获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外、其它均获得一等奖,《静宁县志》还获得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亭县志》《平凉市志》还分别获得第五届和第六届省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二轮县(区)志书编纂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崆峒区志(1986-2008年)》2014年10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崇信县志(1991-2010年)》通过评审,《华亭县志(1988-2009年)》《灵台县志(1986-2011年)》《庄浪县志(1991-2010年)》完成初稿;先后指导部门完成了《水利志》《烟草志》《交通志》《工商志》《军事志》《崆峒山新志》《土壤志》《畜牧志》《财政志》《教育志》等专业志、行业志,全市志书编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平凉年鉴》为龙头、县(区)年鉴和行业年鉴为重要组成的格局已经形成。由市志办负责编纂的第一部《平凉年鉴(2003—2011年)》,2014年12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崇信年鉴(2013年)》《庄浪年鉴(2013年)》《平凉市崆峒区年鉴(2012-2013年)》《灵台年鉴(2013年)》《静宁年鉴(2007-2011年)》等均已正式出版。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省政府《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和省政府与市政府鉴定的《地方史志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有关规定,市上和7县(区)今年可实现年鉴编辑出版全覆盖。

以“走进平凉四本书”为代表的平凉历史文化丛书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厚爱。市志办将历史地情资料研究、编写作为扩大对外宣传,促进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先后组织编写了《名人墨珍咏平凉》、平凉历史文化从书之《平凉文物》《平凉名胜》《平凉人物》《诗咏平凉》和《道释崆峒》等地情资料丛书。《平凉文物》《平凉名胜》《平凉人物》《诗咏平凉》被人们称为“走进平凉四本书”,无独有偶,只要打开平凉门户网站,点击“走进平凉”栏目,映入您眼帘的就是这四本书的图像和电子版。《名人墨珍咏平凉》荣获全省史志优秀成果文史类一等奖。

以发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旧志搜集整理工作已见成效。先后组织点校出版了明嘉靖《平凉府志》,明万历、清嘉庆《柳湖书院志·崆峒山志》,清乾隆《泾州志》,清顺治《灵台县志》《崇信县志》,清乾隆《庄浪县志略》,清康熙、乾隆《静宁州志》。这些志书和历史文化丛书已经成为研究平凉、推介平凉、了解平凉的重要窗口,成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以《条例》《规定》颁发为起点的平凉地方志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国务院2006年5月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1月颁发《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标志着地方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实现了从行政推动到依法修志、依法治志的转型。《条例》和《规定》施行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履职尽责,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开展地方志工作,工作领域大大拓宽,由编纂一本志书扩展到多个方面的地方志事业。省政府与市政府鉴定了《地方史志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按照《责任书》要求加强对续志工作的督查指导与审查验收,市县(区)地志办除对行政区域志加强指导外,还普遍把专志和乡镇志纳入管理范围,进行督查指导,保证编纂质量,呈现出依法修志、依法治志的良好工作局面。

以专兼人员相结合的方志队伍得到较快发展。首轮修志开始时,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不多,有过修志经验的人更少,多数人是仓促上阵。二轮修志启动以来,首轮修志的许多业务骨干因为年龄原因陆续退出工作岗位,一些年轻同志相继补充进来。参与修志的除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人以外,更多的人来自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单位。为了提高修志人员的素质,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使修志队伍得到发展。如今,市、县(区)两级修志机构拥有100多人的专兼职队伍。他们中间既有管理骨干,也有专家学者;既有模范人物,也有受到人事部门和地方志工作机构联合表彰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这支队伍不仅是新编地方志工作得以轰轰烈烈开展的重要原因,而且本身也是30年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

平凉地方志30年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感受和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是:

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新编地方志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只有各级党委、政府把修志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并随时指导工作,及时回应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请示和报告,协调解决人员、办公条件、经费等方面的困难,才能确保正常工作的有序进行。

部门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基本保障。新编地方志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包含方方面面,仅靠方志部门单打独斗,难以为继,做好地方志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宗旨。地方志工作的目的说到底是应用,而应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服务--为党委、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后人服务,更要为今人服务。从史志事业资政、存史、教化的三大功能来说,位居第一位的是资政。放在当代来解释就是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搞服务。“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史志工作领导体制,也决定了史志工作的服务对象首要的就应当是党委、政府本身。

依法修志,打造精品是地方志工作者的永恒追求。法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遵从,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只有具有科学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名史”、“佳志”,才能流芳百世,为当代人资政,为后人所借鉴。因此,地方志工作者必需依法依规编史修志,把法治思维和质量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敬畏历史、敬畏先人、敬畏文化是地方志工作者的起码遵从。历史,历久弥新,是宝贵的财富,是可贵的资源,是珍贵的宝藏。地方志工作者必需牢固树立敬畏历史、敬畏先人、敬畏文化的理念,才能传承好历史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中,为人民、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谱写新的辉煌。

甘于清贫、甘坐冷板凳并把冷板凳坐热是地方志工作者的良好心态。修志工作是一项连绵不断的事业,需要新陈代谢,薪火相传。从改革开放后的首轮修志到现在,前前后后参与过修志的人中,有的从进入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门直到离退休,从没有离开过修志岗位,有的甚至倒在修志岗位上;有的来到地方志工作机构时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当离开时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有的从加入到地方志工作队伍的那天起就编写志书,直到离开时仍没见到志书出版,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不计名利,荜路蓝缕,黄卷青灯。

三十年风雨历程,三十年励志创业,三十年奋力拼搏,三十年成绩非凡。平凉新方志编纂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今天内容丰富、作用突显的地方志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鉴往知来,任重道远。在全市“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平凉”的新征程中,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正视地方志事业所面临的在全球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在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难得机遇,按照李克强总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立足平凉、放眼全国、把握大局,积极吸收借鉴各地地方志工作的经验做法,善于分析研究新阶段地方志工作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积极有效的措施办法,努力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格局上实现转型升级。善于在新的格局下思考、谋划、安排、推进地方志工作,主要是“强化三个认识”:一是强化地方志工作不再是单一或专项工作,而是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事业的认识。过去,地方志工作机构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编纂志书,后来接管了综合年鉴的编辑出版,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作性质单一,工作领域狭窄,工作格局有限,被称作“一(志书)两、(志书和年鉴)本书”。而现今,在全国范围内,地方志工作已经形成了志书、年鉴、资料库、方志馆、地情网和开发利用“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加上方志刊物、方志学(协)会、方志理论研究,又被概括为“九位一体”。无论是“六位一体”,还是“九位一体”,这都说明地方志工作格局已经发生转型。面对这一转型,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全力顺应,做到与时俱进,尽快实现思想和工作的提升,达到转型升级。要破除地方志全部工作就是编书出书、就是编纂志书和鉴书的陈旧观念,摈弃干其他工作就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在做大做强志鉴主业的基础上,按照志、鉴、库、馆、网、刊、会、研、用“大方志”格局来布局谋篇、整体推进,在方志的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二是强化地方志工作不再是临时性、一次性、阶段性工作,而是需要世世代代、连续不断进行的经常性、持续性工作的认识。一轮志修编工作基本结束后,国家立即启动了二轮志编纂,并明确规定今后20年左右修编一次,还要求在本轮志编修期间适时启动下一轮志的资料长编工作。此外,由于年鉴及库、馆、网、刊、会、研、用等工作的展开,地方志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工作节奏越来越紧凑,日常性、年度性、阶段性工作有机结合,经常性、持续性特征日益显现。为此,我们必须破除临时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维意识,注重谋划中长期发展,并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地方志不再是可做可不做或做多少算多少的自选动作、软任务,而是必须做、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刚性任务的认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这说明,各级政府有责任设立地方志工作机构,并且要给与该机构相应的级别、职责、编制、经费。《条例》的出台,使各级政府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使各级地方志机构的职责更加清晰。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履行使命。

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上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全市编纂出版了一大批志书,包括部门志、专业志、行业志、山水名胜古迹志、乡镇村志、地情书、年鉴,并整理一些旧方志。这无疑是一项辉煌的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一个基础、一个开端,也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向高质量和高效益事业发展转变的基本前提。今后重点是突出“三抓”:一抓精品。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进度服从质量,严把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和审核关。志稿形成后,要仔细推敲,反复打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加以修改完善,不能因为赶进度、急于出版而降低志书的质量标准,更不能为限期完成任务而草率收场,使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的志书出版发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出台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就是针对目前业已出现的某些重进度、轻质量的不良苗头,从总体上对提高志书质量提出的统一标准和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意见和规定尤其是借助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来推动方志产品质量的管理,组织实施精品工程,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佳志、良志、传世之志。二抓活动。活动也是产品。地方志文化活动有着传统地方志文化产品不可媲比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除了地方志界的学术研讨活动外,我们要更加重视策划组织一些体现地方志特点、发挥地方志优势,便于各方参与、助力地方发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围绕建党、建国、建市等重大节点开展的宣传纪念活动,志鉴书籍走进社区活动,以及配合地域精神提炼和弘扬、地方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招商引资、城市建设、会展旅游、抗灾救灾等开展的活动。三抓传播。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互利合作,善于运用大众传媒宣传地方志工作知识和成果,推介地方志资源,放大地方志声音。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地方志信息转化为电子书、网络版等社会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通过地方志馆、网站等平台,广泛提供给社会共享。还要以志书资料为基础,参与创作文学作品,制作电影、电视剧。

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上实现转型升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资料、组织整理旧志和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五个职责。这就标志着地方志部门已经由修志单位、志鉴编纂单位向地方志工作机构转变。与此相适应,地方志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也随之转变,必须靠“提高四个能力”来适应:一是提高“管”“办”结合的能力。在组织实施好本级工作的同时,重视抓好对有关部门和下级机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二是提高运用规划推进工作的能力。认真做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执行好法律法规,同时以规划明确地方志机构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配套经费,让管理者和执行者有章可循,不因人事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兴废。三是提高依法督促工作落实的能力。依法敦促地方政府负责人和有关部门履行修志职责,依法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及个人征集地方志资料,依法严格审查验收志书、保证志书质量,依法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四是提高应用激励引导机制的能力。定期开展地方志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表彰,开展志鉴评奖和质量评比,开展地情开发利用成果展览和作品评优评奖,不断增强地方志工作队伍的自豪感、责任感,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构建地方志事业既能垂鉴后世更能服务当代社会全新功能上实现转型升级。地方志的功能是“存史、资治(资政)、教化(育人)”,“存史”主要用于垂鉴后世,而“资治”与“教化”则主要体现于服务当代。因此,修志不能只是为了“存史”,有益后世,更应服务当代,可以在为地方发展战略研究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爱国主义教育、地情教育提供教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研究资料和经验教训,为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宣传作用,为旅游开发提供新的资源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此,必须着力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强化用志意识。修志的目的完全在于用志,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目的。无论是“存史”,还是“资治”、“教化”,说到底都是用志。用志是新时期地方志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用志是服务当代、以志为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克服修完志书就万事大吉、束之高阁“一修了之”的错误做法,走出把开发利用修志成果当做可做可不做工作的认识误区,通过编写简志、专题书、地情丛书、地情刊物,在媒体上开辟地方志专栏,制作志鉴书光盘,开办地情网站,建设开放地方志馆等多种形式,积极研究和开拓社会读志用志途径。二是强化融入意识。要转变地方志是边缘部门和边缘工作,靠近不了“中心”,进入不了“大局”,帮不上忙使不上劲,摆不上位置引不起重视的错误认识。积极主动贴近中心、融入大局,努力在服务大局中认知地方志的责任与价值,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地方志工作的位置,在服务大局中发挥地方志的社会功用。当前,要主动融入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局,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局,融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凉特色文化名市和“平凉智慧城市”的大局,融入加强和改善民计民生、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大局。“有为才能有位”。只要我们以对历史、对未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有思路,有作为,有成效,就一定能展示出地方志独有的魅力。三是强化地情意识。地方志信息是关于一个地区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信息。地方志工作就是区域信息工作,地方志工作者就是地情信息工作者,地方志机构是一个地区综合信息的整理者、整合者、储存者、发布者和把关人。所以,我们要努力将地方志书编纂成地情书,将地方志网站办成地情网站,将地方志馆建成地情馆,将地方志工作机构打造成地情记载、研究、开发和管理机构。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地情研究活动,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村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地情资料保障、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四是强化惠民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实现地方志工作社会功用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树立“地方志为民”、“地方志惠民”的新观念,主动登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开辟服务窗口和渠道,提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志文化服务;必须放下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在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地方志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需求中发挥好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必须改变“官书官看”的旧观念,注重增强地方志工作的大众性和志书编纂的社会性,编纂出版更多的“公民书”。

在构建地方志事业全新工作力量上实现转型升级。地方志机构要转变组织方式,从闭门修志转变到开门修志,统筹协调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建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开放性、整合型工作队伍和力量,为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坚实保证。一是注重“点”的建设。“点”就是地方志人才队伍。在采用封闭编纂模式的时候,主事的地方主官都用延聘的办法,从社会上选择那些有德才的人士来担任编纂工作,事竣人散,是一种因事择人的人才选用模式,不承当培养的职责。地方志工作机构实行常设之后,特别是随着依法修志、开放式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之后,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代表地方政府履行地方志工作职责,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对地方志工作者的要求大大提高,单靠面向社会选用的人才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到了这个时候,地方志机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长期担负或者部分担负起过去由地方主官履行的修志职责,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决断能力就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在制定和落实编纂方案、实施项目管理、确保编纂质量等方面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转变人才选用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教育和奖励人才工作制度,加强对专业修志人员定的期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按照志书编纂、年鉴编辑、地情开发管理的方向,依据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的标准,建立一支具有一定专业和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地方志常备力量。二是注重“线”的建设。“线”,就是地方志战线。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指导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建立专兼职地方志工作队伍,负责开展本地本部门的地方志工作。同时,通过举办业务培训、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整条战线的战斗力、凝聚力。三是注重“面”的建设。要学会从“大地方志”的理念来理解“地方志人”的概念,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方志力量建设。这样的“地方志人”,既包括从事地方志编纂的各专门机构的组织者、领导者、行政管理者、编纂人员和地方志学家,也包括各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新闻单位及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热心者、爱好者、研究者。为此,我们要注重培育和建立多种载体和平台,比如传统的编辑出版地方志刊物、建立地方志学会,比如现代的地方志馆、地情信息网站、地情研究会,打破专业和区域界限,鼓励和吸纳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地方志工作。此外,制定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确定重点项目,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更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做法。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年鉴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