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郭沫若、吴晗与民族解放、国家建设及学术研究的情缘

2016-06-20陆奇

黑龙江史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吴晗情谊郭沫若

[摘 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本文尝试以新颖而独特的视角,挖掘和梳理了有关的珍贵史料,从多个方面论证了郭沫若与吴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新中国建设、史学和考古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记录了两位在长期工作和交往中所结成的深厚情谊。今天,他们所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思想品质与奋斗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郭沫若;吴晗;情谊;文化遗产;中国梦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郭沫若与吴晗这两位是官员亦是学者,自上世纪40年代结识以来至60年代的30年里,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新中国的建设以及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个奋斗过程中,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与共同的文化情缘,被世人传颂为佳话,并永久地载入史册。

一、毕生贡献卓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史,各个时代英雄辈出,领导时代潮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郭沫若与吴晗就是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的两位时代之子。他们的一生有着许多共同点,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家境殷实、童年快乐、自幼苦读、立志革命、艰苦卓绝、学术精湛、力创辉煌。而他们又在历史的节点上、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路途各异、境遇两重。

(一)一生的光辉业绩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人,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国家领导人,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郭沫若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等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著名学者。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曾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满腔义忿,奋笔疾书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回到祖国,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这一时期写的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勇敢地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同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郭沫若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病逝,终年八十六岁。

吴晗(1909—1969),浙江省义乌人,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杂文家、社会活动家和民主斗士,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又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位传奇式的伟大人物。

吴晗1934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走上革命道路。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热爱祖国,痛恨与反对国民党的卖国独裁统治,坚决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领导。1948年秋,响应党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偕同夫人袁震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分管首都文化教育和民政工作。他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还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青联副主席、秘书长等职。他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历史研究》编委,北京市历史研究会会长等职。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对于明朝历史更有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而经典的学术成果,被学界誉为明史专家、明史泰斗。

二、民族解放,同仇敌忾斗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反国民党独裁争民主,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中,郭沫若和吴晗同仇敌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身份(郭沫若于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同心同德、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诤友。

(一)争取抗战胜利

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文化部门任职,吴晗在昆明的大学任教,重庆、昆明两地民主文化界人士相互支援、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为抗战胜利而奋斗。

面对国民党在军事上的空前大溃败,春城的文化界、教育界、青年界人士非常愤怒,先后组织了很多正义活动。例如1944年5月,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学生,举办了抗战以来大后方首次声势浩大的五四纪念活动。大家批评时政,呼吁民主,要求改革,号召继承“五四”爱国精神,将昆明的民主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从目前查找到的资料看,在抗战期间郭沫若写给吴晗有三封信。其一、在信中交流了史学成果:“我这一两年只写了些研究周秦诸子的东西,有的已陆续发表,或谅已蒙披阅,待刊后当寄奉教政”;“《中原》是需要有力量之著作,如蒙时惠大稿,甚表欢迎。”其二、在信中互通呼应对时局的呼声,在之后郭沫若亲自起草的《文化界时局进言书》上,先后签名的有沈钧儒、柳亚子、马寅初、茅盾、老舍、冯雪峰等312人。《文化界时局进言》提出“在目前全世界战略接近胜利的阶段”,必须“及早实行民主”,建立包括“全国各党派”在内的“战时全国一致政府”,以挽救“中国的危机”,并号召全国各界人士一同“把专制时代的一切陈根腐蒂打扫干净”。为了响应重庆文化界的《时局进言》,昆明文化教育界342人,也联名发表了《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机的主张》,它由吴晗起草、闻一多润色、罗隆基补充而成。

(二)争取国家解放

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郭沫若、李公朴等30多人作为各党派和社会贤达代表出席会议。2月10日,郭沫若、李公朴、章乃器、马寅初等人在校场口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毒打。消息传到昆明,吴晗和广大师生非常愤恨。2月17日,在昆明学联等团体召开的庆祝政协会议成功召开、抗议重庆校场口事件的大会上,吴晗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要求政府“取消特务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声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校场口事件。

1946年6月郭沫若应邀去苏联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220周年纪念会,途径昆明,闻一多与吴晗、光未然联袂同郭沫若会见并设宴饯行,在金碧路的冠生园欢聚,大家畅谈重庆文坛的近况和昆明的民主运动,畅谈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大好形势,一致认为德寇的无条件投降表明日本侵略者的日子也不远了。在这之前,吴晗和闻一多经常谈到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和《青铜器时代》,临别时,陪伴郭沫若的驻苏大使馆人员问闻一多、吴晗要带点什么书回来,闻一多说想要一套《马雅可夫斯基全集》。郭沫若从苏联回来果然带回这部书,准备有机会时亲自交给闻一多,直到第二年闻一多被害后,郭沫若在上海见到吴晗,热泪盈眶地说,这部书是永远送不到了。

郭沫若和吴晗虽然奔波在各自的战线上,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和奋斗目标,爱国主义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郭沫若在上海得知这个消息后悲愤交集,多次和上海的民主人士商量为李、闻开追悼会的事。在会上,郭沫若说国民党特务能“毁灭”李、闻的肉体,但不能抹去李、闻替中国历史增添的光辉。指出:“中国人民的需要和平和民主再也没有比今天这样迫切了。”而吴晗得知李、闻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之后,悲痛欲绝,立即写了《哭公仆》和《哭一多》,在《哭公仆》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公仆,你不会死,你永远不会死,死去的是一个万万人所痛心疾首的政权。”在《哭一多》中说:“我要含泪奉告一多先生在天之灵,继起的不是千百个,而是以万计、百万计的全国人民!”

郭沫若和吴晗都为李、闻的死而十分悲愤,也都为追悼李、闻而奔走呼号。他们对闻一多的家属生活安排十分关心。1946年12月,吴晗再给郭沫若的一封信中,特地说到;“一多家属已代觅屋住定,子女下学期可入学,立鹤已可行动,仍在疗养中。”这封信,主要是谈闻一多遗著的出版问题。闻一多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最好的纪念是为他出版一套《闻一多全集》。这是文学界、学术界诸同仁的共同愿望。吴晗在信中说:“清华已于日前成立遗著整理委员会,委员为朱自清(主席)、余冠英、雷海宗、潘光旦、浦江请、许维■及吴七人,并指定朱、浦、许及吴晗为常委,在委员中吴并代表闻氏家属。”并决定遗著经典研究部分,如《诗经》《楚辞》《周易》、唐诗等校注签证由清华整理印行;理论及整理部分,如新诗《死水》《红烛》、神话图腾研究、屈原问题、政论、演讲,经初步整理后送交文协,请郭沫若负责编辑,由翦伯赞主持的大学公司印行。

1947年8月19日,郭沫若写信致吴晗等人,谈校订《一多遗集》,说;“稿中文字颇多笔误,所引用甲骨文金文及小篆等多错或误,已一一查出原字补入。全书标点符号,已为划……。”11月29日香港《华商报》发表《吴晗笔下的闻一多与郭沫若》,记述了此事。

解放战争时期,在北平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中,郭沫若时刻关注着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发展。在吴晗致郭沫若的另一封信中曾谈到,郭沫若把《大众文艺》寄给吴晗,在进步教授中“巡回阅读”。在这封信中,吴晗还给郭沫若通报了北平五大学学生运动的情况,以及“北大、清华、北平研究院的教员罢教、职员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举动;还有一些教授、学生成立什么研究会,搞什么宣言等等活动。信中还谈到他们共同关心的个别教授的思想动向。可以看出郭沫若对北平学生运动的关注,也可以看出郭、吴之间是可以无话不谈的。

三、祖国建设,多年合作共事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但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一所所长等职务。吴晗但任过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外事等职务,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工作上郭、吴之间有机会较多联系与合作。本文仅举两方面工作的例子:

(一)挖掘明定陵

1956年,郭沫若同吴晗以及沈雁冰、范文澜、邓拓、张苏等6人,给周恩来总理打了一份报告,请示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当时我国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鼎等不同意挖掘长陵,并劝阻过吴晗。

挖掘十三陵是吴晗多年的夙愿,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清华求学时,夏鼎就问过吴晗:“如果由你来选择,你打算挖掘什么古迹?”吴晗毫不犹豫地回答:“挖十三陵”。郭沫若作为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挖掘地下文物也有极大的兴趣,他曾经多次说过,丰富的地下文物正等待着他们的子孙来挖掘呢。但是,他们都顾全大局,尊重郑振铎和夏鼎的意见,放弃了挖掘定陵的初衷。不过,作为明史专家的吴晗,他还是希望挖掘其他一个陵。

这项特殊而重要的工作,经周恩来亲自关心过问,经过认真讨论与慎重考虑同意并决定先挖掘定陵。郭沫若、吴晗十分高兴。吴晗经常到挖掘现场,查看发掘进程。郭沫若也非常关心定陵挖掘的进展情况,他有时和吴晗一起,有时单独,先后数次来到定陵挖掘现场,一再嘱咐工作人员,要好好保护文物,整理出来后,可展出供参观。

挖掘定陵在当时对文物考古界来说是一件大事,周恩来亲自作了批示,并责成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协助。吴晗担心北京市力量不够,不足以胜任,于1957年1月7日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有关定陵的挖掘,这一个多月来曾做了初步勘测工作,具体计划需要召开会议商定。他建议“由科学院召开会议进行工作,以免延误”。他派市文物局朱欣陶向郭沫若具体汇报。

挖掘定陵的成功,开创了中国考古史崭新篇章,后来定陵的建成和使又一座古代帝王陵墓成为博物馆供中外游人参观,成为世界名胜。改革开放后中国明十三陵申遗成功,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伟大成就,包含着郭沫若同吴晗的心血和努力。

(二)出席外事活动

《吴晗年谱(外事卷)》(习之编著,群众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记述了吴晗自1949年12月19日宣誓就任北京市副市长到1965年11月19日最后一次出席外事活动为止。在这近16年的时间里,吴晗共从事各类外事活动近千次。这是一个令一个职业外交家也咋舌的数字!

在这些外事活动中,郭沫若同吴晗一起出席的一共有152次,占吴晗总活动的15%以上,其中比较密集的1952年16次、1954年21次、1963年17次、1964年20次、1965年15次。他们或者陪同国家领导人、或者代表国家、或者代表北京市活跃在外交一线。这些外事活动内容类型有在国内的、也有出国访问的送往迎来,会见、集会、会议、参观游览、宴会酒会招待会等形式。

该著对吴晗勤劳的、卓越的外事活动做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详细的介绍,认为“吴晗是一个卓越的外事活动家”,这个崇高的桂冠对于郭沫若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这两位“卓越的外事活动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合作,对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学术研究,学习启发借鉴

郭沫若与吴晗均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学术大家,均知识渊博、底蕴深厚、学术精湛,著作卓越。他们在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求真务实的作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郭沫若同吴晗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学术观点上既有一致,也有分歧。他们一起探求,一起争论,一起磋商,坚持己见,求同存异,颇有成果。他们体现忠于学术研究,忠于创作事业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本文仅举两个方面的例子:

(一)对于武则天的研究

作为历史学家,郭沫若出于对中华历史负责的使命感,认为尽管曹操、武则天都为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过杰出的贡献,但他们还是为历代卫道者所唾骂,这是不公正的。他义无返顾地决心把被旧历史观颠倒历史扳过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上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着手创作剧本《武则天》,以武则天平定裴炎、徐敬业等在扬州的叛乱为背景,肯定了武则天的政绩和为人。

吴晗支持郭沫若的义举,赞成为武则天翻案。他说“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她所处的时代起推进作用的人物。但是,由于封建礼教作怪,她被不少卫道的‘正人君子们所唾骂,名誉不好”,无非是骂她“逆后”,骂她“母鸡司晨”,骂她“妖淫凶狠”。其实,这些都是污蔑不实之词,但封建道统却得1000多年特别是宋以后人们不敢正面评价武则天,不敢推翻封建道统为武则天堆积的种种罪名。

唐朝的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统治了45年,历时漫长,国事与私事交织,史料复杂,难于厘清。为创作《武则天》,郭沫若希望吴晗为他提供有关武则天的史料,吴晗百忙中还是决定把《两唐书》《资治通鉴》关于武则天的记载(包括有关传记的记载)统统移在一起,按年排列,“再进一步把唐人笔记、文集的有关材料以至宋元到清的部分列入年代附入,搞成一个长编”。吴晗夫人袁震用了7个月的时间,查阅大量史料并考证整理选用,终于把有关武则天的长编写成,并在次年9月送给郭沫若参考。

大约1960年初,郭沫若著《武则天》已写成初稿,送给吴晗征求意见。例如有关武则天的出生地的问题,1960年5月吴晗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对武则天的出生地提出不同意见。郭沫若认为武则天出生于利州,而吴晗根据夫人袁震的研究,认为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而武士■任利州总督是在贞观元年之后,他肯定武则天“不可能生于利州”。但郭沫若根据《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等资料,认定武则天生于利州。这两种学术结论就只好存异了。

郭沫若赋诗《咏武则天》:金轮千载受奇呵,翻案何妨传粉多?宋■姚崇蒙哺育,开元天宝沐恩波。声威远届波斯国,文教遥敷吐火罗。毕竟无书愈尽信,丹青原胜素山河。

(二)对于郑成功的研究

1962年郭沫若到厦门参观郑成功纪念馆,馆内的工作人员向他请教一枚银币上的花押。郭沫若非常重视,他对花押进行认真考察研究,认为花押上有三个字,判断其中两字是“成功”的合体,其余一字不能解。为此,他专门在厦大召开座谈会,向厦大教授请教。厦大一位教授认为三个字应是“朱成功”三字的合体,因为郑成功曾被隆武帝赐姓“朱”,称为国姓爷。郭沫若认为有道理,非常高兴。他回到北京,又在历史博物馆发现一枚同类银币,并将这一发现告诉吴晗,说这枚银币的发现,对研究郑成功治台经济情况有重要价值。吴晗即请郭沫若就郑成功银币的发现为北京市历史学会举办的《历史问题讲座》讲一课。郭沫若即拟讲题目:《从郑成功银币的发现看郑成功经济政策的转变》。这个题目本来很枯燥,但他却讲得很生动,历史博物馆礼堂座无虚席。讲演前他出示了这枚银币,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经郭沫若的发现和研究,中国银币的铸造历史由道光年间上推了将近200年。

(三)传世之作,中华经典

中国的文学巨匠、艺术泰斗灿若星河,文坛经典、艺苑奇葩数不胜数,传世之作、星光灿烂永放光明,郭沫若和吴晗就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星。

郭沫若代表著作有:《女神》(新诗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章)、《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专著)、《卜辞通纂》(甲骨文专著)、《秦始皇死》(小说)、《屈原》(历史剧)、《十批判书》(专著)、《蔡文姬》《武则天》(历史剧)等。

吴晗代表著作有:《由僧■体到皇权》(专著)、《读史■记》(文集)、《海瑞罢官》(历史剧)、《海瑞骂皇帝》(文章)、《朱元璋传》(专著)、《三家村札记吴晗部分》(文章)等。

这些代表著作证明了:第一,学术研究与创作,始终是郭沫若和吴晗生命的主轴,主攻方向;第二,他们致力于历史等研究,著书写作,是多么勤奋认真;第三,他们著作内容与价值,既有学术研究,致力于学术的传承和创造,为20世纪古代史、近代史研究开辟新天地。又有“还学术与社会”,尽心于历史的普及。总之,他们始终在为民族解放大业摇旗呐喊、冲锋陷阵,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谱写新篇章。

五、思想精神,激励人们奋斗

高度赞誉,无限缅怀。党和国家对郭沫若和吴晗给予崇高评价,赞扬他们的丰功伟绩,赞扬他们的奋斗精神,赞扬他们的正直为人,并号召人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治学经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一)给予他们的崇高评价

1.给郭沫若的评价

其一,1938年夏,经周恩来提议和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决定:以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以奠定郭沫若文化领袖的地位。这一决定随后在党内传达,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关对郭沫若的莫大信任和肯定。为此,周恩来说:鲁迅先生死了,鲁迅的方向就是大家的方向。郭沫若先生今尚健在,五十岁仅仅半百,决不能称老,抗战需要他的热情、研究和战斗,他的前途还很远大,光明也正照耀着他。我祝他前进,永远的前进,更带着我们大家一道前进!

其二,1978年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致悼词指出:我们深切悼念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给吴晗的评价

1984年金秋,正值吴晗同志诞辰75周年,同时又逢他在清华毕业50周年,清华大学决定为这位莘莘学子和备受尊敬的学长在校园修建永久性的纪念亭,“晗亭”两字由谁来写?吴晗的胞妹吴浦月和清华师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邓小平。当请求的书信呈上去,大家正在惴惴不安地等待时,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加急送来小平同志亲书的、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晗亭”。

2004年7月朱■基同志题写“吴晗袁震之墓”,2006年浙江义乌市在吴晗故居建立了朱■基题写碑文的陵园。

前些年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亲笔批示,对吴晗故居的建设给予支持。不久,吴晗故居加快建设完善,评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冠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子。

1983年12月彭真同志题词:吴晗同志从一个勤奋治学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历史学家和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道路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辉大道。

2009年3月王汉斌同志题词:丹青照汗青。

(二)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

1.中共中央号召学习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

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他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都站在党的立场上,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他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情宣传者和忠诚捍卫者。

我们要学习他不断革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积极进取精神。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忱,斗志旺盛,充满活力,年愈老而志弥坚。他是永葆革命青春的先锋战士。

我们要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的顽强毅力。他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经常同恶劣环境和习惯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的崇高形象。

我们要学习他的民主学风。在学术研究领域里,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贯主张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不以势压人。他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同志,注意培养青年,奖掖后进。他是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模范。

2.中共北京市委号召学习吴晗同志

吴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坚强的革命战士、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的一生,是不断革命坚持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沉痛地悼念吴晗同志,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毛主席,忠于党的革命路线,忠心耿耿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刚直不阿,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学习他热情诚恳,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学习他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

郭沫若与吴晗在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新中国建设、史学学术研究数十年之所以能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创佳绩,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的。他们的家境殷实,自幼读书,掌握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在青年时代接受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年纪很轻时便投身革命事业。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推翻反动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建设好新中国。他们在学术上深钻博学,多才多艺,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著作颇丰,经典卓越,堪称学术泰斗。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013年“两会”,习近平同志在就任国家主席讲话时阐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人是需要有崇高精神和远大志向的,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如此。新形势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群众日趋多样的利益诉求,面对国际日趋复杂的挑战形势,继承与弘扬中华伟人的奋斗精神,继承与弘扬中国精神,充分体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大众安身立命之本。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工作,习近平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对于郭沫若与吴晗的深入学习研究、传承弘扬是有着鲜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郭沫若纪念馆、北京吴晗研究会等机构和有识之士应持续不断。

“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解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资料:

[1]《郭沫若纪念馆》提供的综合资料;

[2]《文坛史林风雨路——郭沫若交往的文化圈》林甘泉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3]《吴晗全集》吴晗著常君实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4]《怀念吴晗百年诞辰纪念》主编王宏志、闻立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5]《吴晗年谱(外事卷)》习之编著,群众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6]《毛泽东与郭沫若》--《作家文摘》2014年4月4日第1版

作者简介:陆奇:北京市社科联原巡视员、原副主席,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本文已收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4年6月13日)

猜你喜欢

吴晗情谊郭沫若
袁震与吴晗的金石之恋
天上的街市
情谊
山茶花
情谊,讲究势均力敌
朋友的情谊
吴晗借钱的故事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吴晗”与“吴哈”
“吴晗”与“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