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宿舍管理机制的优化和创新
2016-06-20杨美娜
【摘 要】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管理的关系,并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宿舍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宿舍管理的融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宿舍管理 机制 优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07-02
高校学生宿舍在满足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休息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丰富社会化技能的重要场所。探讨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宿舍管理工作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提高宿舍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管理的关系
积极开展基于学生宿舍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妥善处理宿舍集体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有利于高校后勤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反过来,宿舍的规范化管理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在宿舍中形成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打造良好的宿舍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高校提高宿舍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这一相对变化发展的阶段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应激、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危机。宿舍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人际关系直接体现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发展程度。同时宿舍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显现无遗,如果宿舍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日常的宿舍管理工作中提供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可以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宿舍管理人员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事日常宿舍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宿舍管理服务水平。
(二)规范宿舍管理、优化宿舍环境,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能够满足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休息的需求,也可以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丰富社会化技能,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帮助学生在宿舍集体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规范宿舍管理,优化宿舍环境,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是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日常宿舍管理工作,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宿舍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宿舍内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矛盾,解决心理问题,把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与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宿舍,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内有机结合。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明显,学生宿舍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模式,却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宿舍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一方面,从现有的高校宿舍管理模式来看,普遍实行多部门的综合管理,宿舍管理方面的宏观计划和组织主要由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和后勤处负责,而宿舍管理员、辅导员、班主任则是最终执行者,在宿舍管理工作上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但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职责不分、沟通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来看,在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采用“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凸显诸多的不足和困境。学分制下的班级规模庞大,监控范围过长。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班级的划分标准是按照专业进行的,而不是按人数划分的,这样划分的结果,就是班级人数和规模过于庞大,造成同班同学彼此关系不够融洽,对班级活动的满意度不高,缺乏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只配备1名班级心理委员来说,显然心理监控和防御的难度非常大,未能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防御体系,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基于宿舍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较少,成效不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宿舍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因适应环境的变化,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和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受到重视并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包括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活动室,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购置专业的心理书籍、报刊杂志,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等,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宿舍这一重要的场所,很少有高校在学生宿舍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者活动室,或者说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者活动室,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加上大学生的认识偏差,使得基于宿舍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高校宿舍往往成为安全事故与宿舍人际关系冲突所致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区,这与高校不重视宿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直面学生宿舍这一重要的场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效预防和降低大学生因宿舍人际关系冲突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和创新宿舍管理机制
(一)完善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建设一支由学校领导直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专业老师、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宿舍心理委员等共同组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基于宿舍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校领导负责宏观统筹,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专业老师负责专业教育、咨询活动、危机干预等,而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宿舍的实际管理人员,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借助宿舍心理委员的反馈信息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时心理状况,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和信息反馈。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同时,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宿舍心理健康咨询室、活动室,为开展心理咨询和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二)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推动建立学校领导齐抓共管,后勤管理部门牵头,心理教育专家和老师支持,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和心理信息员积极配合的联动机制,把宿舍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统一起来,保障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通过设立每个宿舍的心理信息员和整栋宿舍的心理委员,完善心理信息监控和预防网络,建立24小时心理健康信息汇报制度。当宿舍学生因学习适应问题产生不良情绪,因人际交往产生心理焦虑或者因为恋爱产生冲突与矛盾问题,宿舍信息员能够积极反馈,宿舍心理委员及时跟进,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沟通,采取谈心的方式或者必要的干预措施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有效化解潜在的心理危机。
(三)加强教育与培训力度,提高宿舍管理人员和入驻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宿舍管理人员和入驻辅导员作为学生宿舍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在日常的宿舍管理工作中,常常需要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和疏通,如果宿舍管理人员和入驻辅导员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掌握较少,专业素质不强,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对宿舍管理员和入驻辅导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提升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宿舍管理工作的认识高度,提高他们对运用心理知识开展管理工作的自觉性,能在日常的宿舍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同日常的宿舍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宿舍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建良好的宿舍育人环境,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四)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宿舍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打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外部环境。一方面,创新宣传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和谐向上的宿舍心理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宿舍内部的板报做好主题宣传,在宣传栏张贴利于激发心理保健的宣传图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多种资源宣传健康的心理观,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常态化地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证活动覆盖面和学生的受益面。常态化地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在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绍文,付晓涵.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对策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4(12)
[2]李博怡.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技创业家,2012(7)
[3]黄通拉嘎.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2013(2)
【作者简介】杨美娜(1985—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