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出来的负数

2016-06-19张齐华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温度计负数含义

◇张齐华

“画”出来的负数

◇张齐华

一 为何要让学生“画”负数?

最初选择让学生“画”负数,源自一个小小的机缘。

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课前,我让他们从生活中收集几个负数,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负数的含义。审阅学生的作业,一个学生的独特“语言”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对于负数的含义,他不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而是用具体、直观的图“画”出来的。在他的笔下,楼房、地面、温度计、雪花、高山、盆地,都构成了他理解负数含义的重要载体。有意思!原来,负数的含义不仅仅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说”出来,画图同样可以成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甚至它有时比其他语言更直观、更生动,或许,也更接近儿童的心智与思维本来的样子。

当然,上述小插曲,终究只是让学生“画”负数的导火索。最终作出这样的决定,还是基于如下认识。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负数无疑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尽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接触,并且基于具体的情境,他们或许对负数的含义也有了朴素与朦胧的认知,然而,“不可思议”“不存在”“虚假”,仍然是学生乃至数学发展史上人们对于负数的真实感受。因而,如何让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变得 “触手可及”,如何让这些“虚假”的数变得真实可信,继而成为学生可以把握、可以理解的数?画图,无疑是一种比抽象语言描述更贴近他们的表达方式。

其次,数学是由数与形共同构筑起来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数与形常常分而处之、各成体系。寻找并建立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已经成为数学学习乃至数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命题。数学课程标准中常有提及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思想,正是这一努力的真实写照。然而,在数的认识领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我们常常会借助小棒、方格、柱形、方块、数线、面积等重要的直观数学模型,唯独在认识负数时,除了仅有的数线,我们很少涉及其他直观模型,这对于相对抽象、颇难理解的负数来说,学生理解起来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恰当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负数含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现实背景,通过画图来理解负数的含义,恰恰成为弥补上述缺憾的重要因子。而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来看,形的直观恰恰可以丰富数的抽象,形是对数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完善。

二 学生能“画”出负数吗?

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上述教学实践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丰富作品,以及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多元理解和表达,已经构成一种明证。不过,需要提及的是,不同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加之理解深浅的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的“图画”来。以“-5℃”为例,有些学生停留于整体的感受,而不能从量的角度阐述其内涵。所以,他们更倾向以“漫天的雪花”“冻僵的事物”等具体形象来刻画他们对于“-5℃”的理解。而更多学生则会选择用 “温度计”这一最直观的模型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不同的是,同为温度计,有的学生只会标出“-5℃”的位置,而对“0℃”缺乏必要关注;有的学生虽标出“0℃”“-5℃”,但对两者的关系缺乏正确的把握;而有的学生,不仅能够标出“0℃”和“-5℃”,而且能给出“5℃”,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把握。事实上,不同的学生作品,折射出的恰恰是学生不同的理解层次与水平。

对于“海拔高度-155米”的话题,表现出的差异则更加显著。知其含义者,往往能够以海平面作为其参照物,体会到“-155米要低于海平面155米”;不知其含义者,则往往选择以地面作为其参照物,误以为“-155米要低于地面155米”;更有甚者,对海拔高度基本不了解,因而对此话题表现出认识上的困境。面对学生中天然存在的差异,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并不可怕,理解和表达的差异恰恰是后续学习最重要的资源,差异的存在恰恰让深度对话和主动建构成为可能。从这一角度审视课堂,我们应该期待学生的不同理解与差异认知,并基于此展开真正的数学学习与有效对话。

三 “画”出负数后怎么办?

相较于前两个问题,这一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画”出负数,折射的只是学生对负数个体化的理解和思考。基于学生的“画”,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深度领悟负数的含义?对于不同学生的“画”的比较,是否可以引导他们在求同存异中剥离外在的表面要素,触摸负数内在的机理?更进一步,学生作品的选择与展示,是否应该有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是否需要通过必要的言语与材料介入,对于学生的思维给予点拨、纠偏、放大或深化?

还是以“-5℃”为例。一方面,在呈现学生作品时,我选择了从“不完整”的作品切入,然后逐步转向“完整”的作品。这样的循序渐进,可以让更多学生在观察“不完整”作品时,融入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和思考,并真正参与到作品的完善和丰富中来,让大家都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从而让对话真正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与交流上,而应通过呈现自己“有预谋”的作品,让学生的学习在“柳暗花明”中发现“又一村”,让学习向着更深的方向继续挺进。比如,在认识完学生的“-2层”后,教师适时介入“没有地面的楼层”,引导学生在困惑中领悟到,“没有地面就难以判断具体的楼层”“地面变化了,楼层也就相应变化了”“问号处究竟是负几层取决于地面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对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思考。同理,在分享完学生的“-5℃”后,教师呈现的 “空白温度计”,同样让学生的思考一次又一次向深处挺进,“没有0℃,就没法确定其他的温度”“有了0℃,但不知道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同样没法确定其他的温度”“有了0℃和每格代表的温度,我们就可以确定或估计出其他的温度”。可以说,教师在开放型课堂中的作用,既体现在恰当的倾听、引导、点拨、放大、纠偏上,同时,恰到好处的材料介入,同样是课堂向深处挺进的重要策略。上述案例,教师的处理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温度计负数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正确认识温度计
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温度计的『一二三』
三招搞定温度计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