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幅学生作品看课堂的动态生成
2016-06-19姜巍巍
◇姜巍巍
从四幅学生作品看课堂的动态生成
◇姜巍巍
在教学“用画图、列表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的内容时,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如图1)给出的条件比较复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在得出可以画线段图和列表来整理后,教师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工作纸上进行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了4幅颇有特色的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展示,进行全班交流。下面展示部分教学片段。
图1
片段一
师:[出示学生作品一(如图2)]欣赏他画的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每部分各表示题中的什么信息。
图2 生成一
生:各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钟走的路程。
生:大括线表示“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生:左边的每一段表示小明每分钟走70米,右边的每一段表示小芳每分钟走60米。
师:对照题目,你认为这个线段图还需要补充什么吗?
生:相遇说明了行走的方向,可以标上行走的方向。
师:好建议!那你们觉得在画线段图时容易在哪里出错呢?提醒一下大家!
生:小明这边的每段应该长一点,因为他行走的速度快一些!
师:既然小明行走的速度快一些,那么学校的位置是在两家中间吗?靠近哪家?为什么?
生:应该靠近小芳家,因为小芳走得慢一些。
师:有多少同学是选画线段图的方法呢?(生举手)还挺多的。
(师生一起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并提醒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线段图)
师:采访一下,现在要解决问题,你选择看原题还是看线段图呢?为什么?
生:肯定看线段图啦!线段图可以把题目中不必要的信息去掉。
生:线段图很清楚!
师:什么很清楚啊?
生:可以看出算式来。
师:结合我们画的线段图,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相互交流后汇报)
生:(手指线段图说)先算出小明走的路程,是70×4;再算出小芳走的路程,是60×4。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你们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一生板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相应的板书)
师:噢!线段图不仅能帮助我们整理条件和问题,还能清楚地告诉我们解题的思路和步骤呢!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生板演:(70+60)×4=130×4=520(米)】
师:你怎么想到的这种方法?
生:(手指线段图说)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把70和60先加起来。
师: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行走的什么?
生:速度。
师:70+60,也就是把两人的速度加起来,也就是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和。
(师板书)
思考:利用这个学生作品,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1)欣赏展示的线段图,好在哪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对问题和条件的整理,比如大括线和问号,相遇点学校的位置,每分钟走的路程等)(2)提建议,哪些地方还可以再完善?(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拿着自己画的图展示交流)(3)解决问题时你是看原题还是看线段图呢?为什么?(旨在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线段图相关要素的教学并通过线段图发现解题思路,整理数量关系并顺利解决问题)
片段二
师:[出示学生作品二(如图3)]再来看这名同学的作品纸,说说这三个“?”是什么意思。
图3 生成二
生:第一行整理的是小明的信息,第二行整理的是小芳的信息。第一个问号是先要算出4×70,第二个问号是再算出4×60,第三个问号是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他是横着看这个表格的,还可以怎样看这个表格?
生:竖着看!先算70+60,因为共同用了4分钟,所以用它俩的和乘4。
思考:这个作品的特色在于,列表中解题思路已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立足学生的三个“?”,引导学生在介绍、解释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解题思路,突出列表策略的优势,而且这名学生还在表格的右端标上括线及问号,提示学生在列表时可以这样表示问题。
片段三
师:[出示学生作品三(如图4)]这个同学的作品,有个地方写得很特别。是哪个地方呢?
图4 生成三
生:70米/分其实就是每分钟走70米,这样写很简单!
师:他提醒我们在整理信息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思考:该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把“每分钟70米”表述为“70米/分”,以此教学资源为基础,引出学生感知“简洁”叙述的优点。
片段四
师:刚才我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学生作品四(如图5)]。
图5 生成四
师:很好奇,为什么会画一个“×”,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开始时我想用列表,可是这道题还是用线段图好一些,线段图不仅更形象,还可以表示方向呢!而列表就不行了。
师:非常好,他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这道题里线段图确实有优于列表的地方。
思考:探究“为什么画个‘×’”,解读该生做题时的心路历程。孩子非常自然地说出:“线段图不仅更形象,还可以表示方向呢!”这时每名学生都体会到这两种策略的内涵和区别,从而突出体现策略的“优化”。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