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疗效研究
2016-06-19任韩
任 韩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人民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0)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疗效研究
任 韩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人民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0)
目的 探析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双嘧达莫进行治疗,对比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不同给药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血栓患者进行联合药物治疗后,疗效较佳,减少了毒副作用的发生,改善了神经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脑血栓;疗效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其中脑血栓就是典型疾病之一。脑血栓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大脑出现血供障碍,引起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脑出现缺血缺氧,从而出现该疾病[1]。脑血栓出现后,患者可能会存在偏瘫或失语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疗脑血栓便成了神经内科医生研究的中重要任务。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进行联合治疗,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经我院护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其中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8.6)岁;病程1~5月,平均病程(3±1.2)月。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7±7.4 )岁;病程2~6月,平均病程(4±1.5)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治疗,每日在饭前口服肠溶片100~200 mg,连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实验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安徽东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2810)进行联合治疗,每日在饭前口服50 mg,3次/d,或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遵医嘱用药。持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无不良反应;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有不良反应发生;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神经功能变化不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较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不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泻4例,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大脑出现血液不足,使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血块,引起的大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其坏死[3]。发生脑血栓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及感觉障碍,甚至是猝死,严重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疗该疾病主要是进行药物溶栓治疗,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溶栓药物种类不断增多。本文主要研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阿司匹林口服后被胃肠道迅速吸收到达全身,该药物具有抗凝血、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但在应用该药物进行治疗时,需注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禁止与氨甲蝶呤等药物联合应用。该药物治疗后,可以清热解痛,抵抗血小板凝集,但其不良反应发生较多,所以在临床中,多与双嘧达莫等药物联合应用,效果较加。
综上所述,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良好,降低了血液粘稠度,控制了血栓,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分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孟传萍.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02):43-44.
[2] 王四安.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形成100例疗效分析[J].内科,2014,15(01):28-29.
[3] 杨 琦.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21(05):76-77.
本文编辑:孙春宇
R743.3
B
ISSN.2095-6681.2016.2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