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选择方法,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2016-06-18白璟琦
白璟琦
一直以来,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孔夫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徐特立、陶行知身体力行地“诗教”,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古代的童蒙教材“三百千千”的第二个“千”,指的就是南宋刘克庄编的《千家诗》。当下的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经典诗歌,如果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情趣和热情。就能够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并获得情感体验。
一、重视古诗特点,科学选择方法
古诗离我们很久远,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时代跨越感,大量读背古诗应该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诗容易念,容易背,琅琅上口,适应儿童的爱好”,“读些好诗最容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教师结合古诗《小池》做如下设计:
①揭题后学生自由读背;②初读时指名朗读和自由朗读;③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检查朗读。④交流时的说读诗句;⑤朗读想象中的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男女生互换角色读;⑥画读时师生共同参与画、说、读。如此反复频繁地读、形式多变地读,学生读得人耳入脑、顺口顺语。诗句的意思,自然也慢慢地含英咀华,了然于心。古诗的教学与读背时,还要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通过古诗音调和谐、节奏明显的特点,引导并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小池》,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学会停顿,进而让学生据此练读。这是从学生的接受特点考虑的。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肺活量渐渐加大,视读广度逐渐扩大,朗读速度逐步加快,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句中三次停顿,更加准确地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了。
二、充分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古诗贵意境。意,指诗人抒发的主观情意;境,为诗作描述的客观物境。意境,是包含了诗人内在的“真感情”和外在的“真景物”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为诗作的核心。古诗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中。突破难点的一般做法是引发学生想象。在《小池》教学中,教师在“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时,引导学生练读,展开想象。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眼前似有真景物,心中体验作者的、自己的“真感情”,这就达到了新课标中“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画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中,引导学生把诗句表达的情景画一画。引导学生画诗意图,很适合儿童心理与学习特点,真是一个好主意。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前提下,边画边想象,调动了统觉(记忆)、视觉(看画)、运动觉(画画),发挥了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这一做法将感觉器官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有助于对意境的把握与理解。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古诗教学调动感觉,引发想象,领会意境时,除边读边想外,还可用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忆边想、边作边想等方法进行。其间,熟读成诵是基础,引发想象是关键,调动感觉只是辅助手段。教师要善于凭借诗中优美的语言,通过言行、意态、教具或课件等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无论结合哪种感觉来“展开想象”,都要求基于诗句而想象的情景(或形象、或画面、或场景)似乎即目可见,触手可及,使自己身入其“境”,心有其“意”。此外,小学生想象时内容稍有出入或有点不同也不要紧,“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要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大体上符合诗意就可以了。
三、巧释词义句意,加深诗歌理解
古诗教学中避不开对字词和句子的解释。《小池》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前提下释词解句,就显得非常顺畅而自然。例如想象画画时,一学生说要画太阳,教师一追问,学生言之有据地回答:“因为这是个晴天。树阴照水爱晴柔。”这说明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将字词置于诗句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他就容易“整体把握”词义与句意了,这将自然而然地有助于他对诗歌意境的描画。再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插图,读懂无声的“泉眼”;运用比较,区别“立”(上头)与停(在上面)的“微殊”;通过组词,明确“惜”(细流)的含义。这些都有赖于熟读成诵,得益于“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和把握“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小池》教学中解字词、释句意的方法运用灵活,时机把握得当,值得学习。
(作者单位:青海西宁市南大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