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6-06-18施文宝邓文圣
施文宝 邓文圣
王林波,陕西师范大学附小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委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教学能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西安市首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小学语文卷》年度人物,获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陕西省义务教育新课程优质课评选等多次赛课一等奖、西安市“2013红烛奖”年度教育成就奖提名奖。
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赛场上,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赛场上,全国少先队辅导员说课大赛的赛场上,我们都能听到这样一个名字:王林波。没错,这是同一个人,是来自陕西省的参赛选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语文教师,为何他会如此幸运,竟有三次机会参加全国大赛,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
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成为机会的宠儿,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只有不断努力,越挫越勇的人,才能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王林波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能够踏踏实实去实践的语文老师。努力着,付出着,他也收获着。
全心琢磨,不断提升自己
1995年9月,王林波登上了讲台,成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爱读书,也爱思考的他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很挑剔,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找到了问题,于是就想办法改进。不断的思考和反复的琢磨让他很快成为了学校里的优秀青年教师,工作的第二年他已经拿到了学校语文学科青年教师赛教的第一名,第三年就获得了全校青年教师赛课的总分第一名。
1999年3月,新学期伊始不久,区上就传来了教学能手赛的消息。经过校内的评比,王老师再次拿到了各学科的总分第一名,并有机会参加接下来的区级能手赛。那时二十岁出头的王老师有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执着和热情,但太缺乏教学经验。怎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呢?他决定用勤来补拙,在比赛前的一个月里,他仔仔细细地研读着每一篇课文,翻阅了图书室里订阅的大量资料,每一篇课文的空白处都被他写得满满当当。
那年五月,初出茅庐毫无赛教经验的王老师竟然顺利地拿到了区级教学能手称号,竟然有了向市级教学能手发起冲刺的机会。市级选拔赛前夕,区进修校召开预备会,要求每一位参赛选手除了精心备好课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那时,电视机、录像机已经算是很先进的教学设备了,但对王老师来说,这些还都只是奢望,他所在的这所小学校唯一的电教设备就是幻灯机。
清晨6点多从学校出发,当他急匆匆地走进抽课的那间办公室时,这里已经被十几个选手挤得满满当当。看着眼前这些妆容精致、笑容可掬的美女选手言谈中流露出的自信与从容,他这位唯一的男选手显得极为土气和自卑,出现得也仿佛很不合时宜。
更没没想到的是王老师抽到的竟然是看图学文《小八路》,顿时,他的心咯噔一下:完了完了,这次比赛或许自己就不应该参与。同样是低年级,人家抽到的《三只白鹤》《小猫种鱼》,那是多么有趣的童话故事啊,而自己的《小八路》未免也太枯燥了吧!那一刻,王老师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有了士气,脑海中不禁冒出了无数个问号: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这样的看图学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八路,这个自己都有些陌生的身份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亲近他?看图学文,该如何处理好看图和学文的关系?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该怎样发挥我的宝贝幻灯机的作用?……
在仅有的一天准备时间里,他始终很难静下心来钻研教材,满脑子的问题让自己诚惶诚恐,坐立不安。第二天,王老师走进了比赛现场,一开始,课上得还算顺利。但很快,问题便出现了,近二十张的幻灯片操作起来还真不简单,其中一两张的次序混乱让王老师乱了阵脚,手忙脚乱的他顿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再看看下面,几位评委在议论着什么。其实,王老师并听不到他们的谈话,但却断定他们正在讨论着自己的差错,商议着如何扣分。王老师愈加慌乱,甚至语无伦次,语病百出。渐渐地,汗水顺着额头流淌了下来,头变重了,脚变得轻了,自己的眼睛也不知道该看着哪里,手也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才合适。草草地结束了这节课,王老师慌不择路地逃离了上课现场。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细细回味与深刻反省,王老师告诫自己: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少一些功利,少一些杂念,心无旁骛,静心地钻研教材,用心地设计教学,全心地关注学生,自信地展示自己。
静心阅读,不断充实自己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课没上好,说明自己的积淀还不够,解读文本的能力还不强,此时,最需要的是充实自己,是静下心来阅读。
1999年的暑假算是一个全新的开端,王老师从图书室里借来了厚厚的一大摞书,这个假期,他要与书为伴了。9月,开学了,王老师搬进了学校的宿舍里住,这样,每天下班后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进行阅读。一年后,学校图书室里有关于语文教学的书都读完了就连自己订阅的杂志他也一字不漏地去读过了。那时候的工资不高,但是,几乎每个月,王老师都会花去一半的工资通过邮局购买书籍。
一次,王老师通过邮局买到了一本名叫《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的书,那真可谓如获至宝,好家伙,书中全是大腕级的人物,贾志敏、支玉恒、翟京华,等等,各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师啊!包上书皮,王老师开始了细细地品读。读到精彩处,他常常会拍案叫绝。自己买的书、订阅的杂志,他不仅认真地读了,批注了,还分类进行了装订。每个学期拿到新教材,王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出自己那些合订本的“宝贝”,看看这一册书中的哪些课文在哪本杂志上有相关的教学建议或者教案,然后认认真真地把哪本杂志、哪一年哪一期、多少页等相关的信息标注在目录旁,于是乎,翻开课本,目录那一页上是很难找到任何空隙的,那些又小又密的文字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
要上哪一课了,提前几天,王老师就开始按照目录上的记载翻箱倒柜,找出这些宝贝资料,细细地品读,将每一本中最精华的建议和最精妙的设计片段摘录下来,变成自己的教案。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会记得不够牢固。为了避免上课时忘台词,他干脆把那些内容记在书上。这些招数虽然很花时间,不过,还是挺有效的,有时,上好一节课的成功体验会让自己兴奋一整天!
知道王老师非常喜欢读书,热衷于语文教学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了一本书——《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教案集》。从这本书中,王老师了解到了全国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年教师搭建的成长平台——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本书真好,书中的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那么优秀,他们的课设计得那么精妙,课上得那么精彩。甘肃的许晓慧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她的方法怎样那么巧妙;黑龙江省的曹永鸣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真是太感人了……
与之前读的《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那本书不同,这次的这本书不仅让王老师领略到了教学技艺的高超,更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些老师都很年轻,不像之前的名师们是我们不可企及的,这些年轻老师能够做到的,自己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否去实践这些教学设想呢?
这本书说是教案集,实际上类似于教学实录,具体地再现了赛场上的情况。细细地品读着书中的语言,王老师把实录转化为一个个条理清晰的教学环节,形成了可以为我所用的教案。完成了书面的整理工作后,王老师开始找全校的语文老师们商量什么时间到他们班上哪一课,毕竟自己只带了一个年级的一个班,书中有些老师非常精彩的课没有办法在自己的班级里实践。
就这样,王老师开始了特殊的课堂实践。说实话,那段时间自己的收获非常大,甚至自己都能够感受到成长的步伐。
苦心钻研,不断超越自己
从1999年到2007年,王老师在冷板凳上安静地坐着,在那个没有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地阅读着,思考着,实践着。2007年10月,当王老师有机会参加陕西省首届教学能手与新秀大赛时,竟然从31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第一名。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选手中不是有不少名校的知名度挺高的重量级选手吗?这个“王林波”是谁?没怎么听说过啊!
就这样,王老师顺利地获取了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资格。从七月份的抽课,到八九月份的备课试讲,直至金秋十月走上讲台,他经历着痛苦而又刻骨铭心的磨砺,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文本,一轮又一轮地试讲讨论,一次又解构再重新建构。时常已经夜深人静,但他却不能入睡,久久地思考着;时常也会在清晨一爬起床就打开电脑,赶快记录下自己偶得的灵感。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王老师不断地蜕变着,迎接着专业成长中的一次次飞跃。
在三千多位听课教师的注视下,王老师走上了讲台。课堂上,当巡视到学生最后一排时,王老师近距离地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崔峦老师,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紧张,而是无比激动,心潮澎湃的他需要绽放。颁奖仪式上,当听到自己的名字两次第一个出现时,王老师的眼睛湿润了,近一百个日日夜夜的思索与实践终于收获了一等奖和全场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奖。当王老师收到一些听课教师传来的纸条和几位编辑老师发来的短信时,当读到他们真诚祝贺的话语时,王老师激动不已,那一刻,他深感幸福。
10月下旬,王老师重新回到了课堂上,并开始了对自己理智的审视,开始了对自己的重新定位。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自己其实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孩童,语文教学路漫漫,自己必须上下求索,扎实前行。
2008年11月起,王老师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开始了自己的观课之旅,开始了对名师课堂的观摩研究,王老师深知:取法乎上,得乎其中。通过网络,他不断收集着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研究。要观摩一节名师的课例,他总会先解读文本自行设计教学,很多时候还会走进课堂进行实践,然后再观摩课例详细做好实录,最后将自己的教学与名师的课堂进行对比,写出自己的反思与收获。
就这样,一晃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每一年,王老师看过的教学视频百余节,电脑的硬盘早已无法容纳,刻录的一张张光盘也已经放满了好几个抽屉,自己记下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也已经装订了百余本,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这一切,都成了王老师人生中一笔笔财富。
潜心写作,不断挑战自己
可以说,阅读与实践是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翼,大量的阅读滋养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深入的课堂实践丰硕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枝叶。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想取得质的飞跃,仅有阅读和实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表象走向纵深,从感性走向理性,拿起笔,开始教育写作是不二的选择。
从1998年开始,王老师就在阅读的同时开始了思考,开始了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想法就写,无论三五千字的论文,还是一千来字的感悟,甚至是三五百字的“豆腐块”,都行。是的,深入思考,用心表达,一定会有收获的!踏实一些,不要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的。就这样阅读着,思考着,实践着,写作着。2002年7月,王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发表在了《人民教育》上,2006年,王老师的10万字的个人专著获得了陕西省课改成果评奖的二等奖。
2006年9月,王老师从自己写过的三十多万字的作品中精心挑选了二十多万字,经过反复修改,他印制了自己的第二本书,满怀信心地递交省教育厅,参加教育成果的评选。然而,这次却什么奖也没有获得,后来,还听说这本凝结着自己新学的作品被扔在了一个角落里,因为,这不是正式的出版物,没有书号,怎么能参赛呢!
这是无情的打击,更是鞭策和动力。是啊,“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看见你?即使走近你了,别人也可能会不看你,甚至会无意中一脚把你这棵小草踩在脚底下。当你想要别人注意的时候,你就必须变成地平线上的一棵大树。”
王老师决心要长成一棵大树,用自己坚毅的信念、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行动。2013年,王老师完成了近25万字的个人教学专著《上好小学语文课——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课堂》,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出版,并成为了西北五省第一个在国内教师用书出版优秀品牌大夏书系出书的小学语文教师,多家媒体予以了报道。这本书出版才半年工夫,就已经销售一空,需要重印。
2013年,王林波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成为了陕西省教育厅正式命名的首批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这是一个科研型、实践性的优秀团队,汇聚了西安、咸阳、延安、汉中、渭南、安康等多个地市的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在工作站站长王老师的带领下,工作站扎实推进课题研究,深入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借助网络群、博客等网络平台开展影响更深远的网络教研。王老师还多次在“凤凰语文论坛”“鲲鹏小语工作室”等网络平台讲座,影响面非常广,效果特别好。工作站还借助省教育厅、省教科所的创新大课堂、名师大篷车等多种形式送课下乡,送培训到区县及边远的学校,足迹遍及省内的西安、安康、延安、榆林、咸阳、宝鸡等地市以及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充分发挥出了工作站的辐射引领作用。
有梦想就有希望,但我们一定要记得,梦想还需要用行动去滋养。不断努力,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更好的自己。行动起来,让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