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2016-06-18杭玫
杭玫
【摘 要】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受到印度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吠檀多宇宙观的影响,同时以现代美学观为基石,以“无限”和“有限”、神和人的关系为其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人与万物统一于“梵”,这是一种带有诗性的艺术化的宗教观。
【关键词】泰戈尔;哲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73-02
“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的中间已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这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感质素,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海上通信》,译文载《小说月报》第20卷第4号,1924年)
泰戈尔可以说是印度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随着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的发表,他也逐渐成了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位捻髯而行的闪耀东方智慧的长者,吟唱诗性之声,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全球,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人的宗教”和“爱的哲学,然而响应者寥寥。
印度学者纳拉万曾说:“他没有为了使思想成熟或者说系统化而将美学导入自己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他听任玄学、伦理及社会问题上的极深奥的思想受到美学观的渗透。这样,美学便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不是‘盖石。”①
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具有现代美学的强烈观照,同时在形式上也受到印度传统的深远影响。这体现出泰戈尔本身带有诗性的艺术化的宗教观。他以“无限”和“有限”、神和人的关系为其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人与万物统一于“梵”。
泰戈尔哲学思想中,新时代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他对这些关系的认知和解释之中。他认为神与自然或现象世界的关系同样适用于神和人或个体灵魂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自身应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体。人的精神既独立于神,又统一于神。想要认知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首先必须意识到:人是“踏着两个世界”的,这两种属性都内在于人,不可顾此失彼。一方面人要在现象世界中脚踏实地地生活,另一方面人也要在神的世界中超越现世地生活。
泰戈尔在印度哲学的深厚土壤中耳濡目染,势必受到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吠檀多宇宙观的影响。那么根据印度哲学经典《奥义书》延伸开来,即人如果此生中能亲证至高神,他就是真实的,否则对他而言就是最大的灾难。泰戈尔认为神是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与“和合”。人们能够感知到神的存在,就像感知到光的存在一样。他认为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河流,它拍击河岸而不觉被其束缚,反而在河岸的束缚之下不停地奔向海洋。因此我们个体有限的生命只有融入一种无限的生命意识之中才能葆有永恒。人是大地之子,是天国的继承者,自我在本性上是无限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有限的。在此基础上,个体就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体,两者间是一种包容关系,即个体是有限的,同时又是超越有限抵达无限的一种存在,如同神既是人又超越了人。自我与神的关系是:自我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神则是无限的完美典范。那么,人如何实现“无限的完美典范”呢,泰戈尔指出,人生是认识和实现这一典范的永无穷期的历程。天地万物无不在追求自身的完美,这种美的实现必须经由个体的灵魂意识。
“梵”在古代印度人看来是一种全知的和无处不在的精神存在,人们都渴望能生活在“梵”之中,并通过把这种意识扩展到整个宇宙的生命体身上而获得一种无限的快乐。泰戈尔把神或“梵”看作是他三种实在中的最高实在,代表着“世界意识”“最高意识”“无限人格”“绝对存在”等。他认为神是一种无限的、绝对的存在,超越于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他在认识上与印度传统的吠檀多宇宙观所不同的是,他认为神或者说无限“只是一个空间”,它“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无限只有在有限中才能表现出来,正像歌(无限)需要歌唱(有限)才能表现出来一样”②。在《人生的亲证》中他如此表述道:我们“不独在万物指示中可以看见神,而且在世界的对象里向他敬礼”,“在个别和全体中去亲证他,不独在自然界而且在家庭、社会、国家中可以认识他”。
泰戈尔坚持“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万物与我皆有梵性,都是梵的显现”,梵性是自然万物和人所共同拥有的本性。人与万物都应和谐地统一于“梵”之中,并由此体现出高度的爱与包容。人只要时时处处都能证悟到梵性的真理,就决然不会把自己跟万物进行截然对立的区分。这种说法类似于北宋张载提出的那种“民胞物与”的同类感、亲密感。究其心理根源来说,“梵”实际上是人类渴求发现真理的内在冲动,在人类的历史上,真理的每一次发现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事业,它像明灯一样洞彻了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整个领域。不过灵魂的真理的发现却有赖于我们冲破自身狭小的束缚,将自身的灵魂与他人的灵魂,将自身的灵魂与宇宙意识、神的意识统一起来,战胜和超越世俗的变故与创伤。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亲证灵魂的机会,体验灵魂统一的快乐。正因如此,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个人与宇宙的关系》一章中说,只有当一个人认识了万物之中的永恒精神时,方能从“被墙壁隔绝的牢房之内”获得解脱,也由此方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得以发现这个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之中最完全的真理和最完美的意义之所在。德国哲学家施勒格尔说:“生成着的无限,只要它还没有到达自身最高的完满,它同时就仍然还是有限,一如生成着的有限必然包含着无限,只要那永恒的流动性、运动、自我变化以及转换的活动性仍然灵验,那么,有限就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完满性和多样性。”③有限与无限的这种包容关系赋予了泰戈尔整体创作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即在泰戈尔创作的丰富驳杂的文学样式之中,对生命的歌咏和浅叹,对美的追逐和吟唱,对爱的渴望和迷恋,对大自然的青睐和沉湎,都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海德格尔在其名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中阐释希腊神庙时指出,无形的神是借由有形的庙方能现身在场的,神庙是无形与不确定性的载体,是永恒的命运形态与人类的现实存在之间的重要关联。与之相类似的,如果个体的生命欲融进人类某种永恒的命运形态之中,那么个体的灵魂也必须超越痛苦、欢乐等个性化的体验抵达纯粹自由的境地。
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哲学对人们的慰藉作用并未终止,相反,人们越来越感到心灵需要超我力量的抚慰。泰戈尔尽管受到《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的影响,承认“梵”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始基,是高于现象世界的神,但他同时认为非人格的实在就是人格化的神,无限的梵必须通过有限的万物才能得到表现,才可能存在。在《论人格》中泰戈尔曾指出:“人所追求的神就是他最终的希望,这种希望,能够支持他生活并给予他力量。因此,他崇拜的对象——神必须与他的感情、希望、爱和信仰相一致”④。
这是泰戈尔对传统印度宗教哲学的超越和推进。宗教的本质是善,泰戈尔认为善是我们每天的食物,人们能通过与善亲近而获得自由,与万物交汇。这与胎儿在母体中通过脐带来汲取营养,滋养、孕育个体的生命一样,我们的灵魂只有依靠“善”这个与无限交往的渠道,才能受到保护和哺育,才能获取到灵魂真正所需的营养。宗教与我们的心灵相亲,与宗教中蕴含的善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在泰戈尔看来,我们个体的灵魂是从最高的灵魂那里离析下来的一个部分,然而这种离析却并不会使个体灵魂疏远最高灵魂,相反,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爱的充实。在这一离析过程中,人性中虚假、痛苦的成分会造成干扰,但人们可以不断通过美的力量抗拒和克服它们,使它们成为为我们所用的情理。
佛教倡导,人们应该过一种自我克制的道德生活,泰戈尔认为,人类的灵魂之旅是从法则到爱,从戒律到解脱的转变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法则和戒律有限的形式来表现无限的爱,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充分掌握法则和戒律来获得超越法则和戒律本身的意义,回到梵。
泰戈尔声称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但他在无限与有限的关系认识上,充满了辩证思想。他的诗歌贴近人们的心灵,绝少矫饰。当我们在人生之路上疲于奔命时,倾听这样的清词丽句不啻为一种心灵的抚慰,至高神的安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灵需求。
注释:
①[印度]纳拉万.泰戈尔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80.
②[印度]泰戈尔.论人格[M].伦敦: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1.57.
③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印度]巴萨特·拉尔.印度现代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6.
参考文献:
[1]泰戈尔.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泰戈尔讲演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泰戈尔.奖得主人文译丛——人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3]泰戈尔.人生的亲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黄心川.略论泰戈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J].哲学研究,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