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明朝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宦官干政的原因及流弊

2016-06-18李万军

戏剧之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干政宦官

李万军

【摘 要】纵观明朝政治态势的发展,在极度高压政策的统治下,君主极权专制的畸形产物——宦官群体,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皇帝的废立,后妃的册封,皇储的择承,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国政都要由宦官参与和决策,本文从明朝君主专制体制下分析产生宦官干政的原因和对后继王朝的流弊。

【关键词】封建;宦官;干政;原因;流弊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57-02

宦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宫廷中专供皇帝役使,或者在京城中为王公贵族、郡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太监、公公、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中涓、中贵人、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商代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样,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情况,《周礼》中记载:“宫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绝也”,表明西周已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之间的势力此起彼伏,矛盾激化、斗争激烈,被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唐代从市舶宦官等职的设置开始,宦官开始涉足宫廷禁卫机构,但无权干涉外廷,还不能构成对全国的影响。自明代开始,宦官专权发展到顶峰,自成祖开始,宦官被重用,势力影响扩展至全国,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最大太监帝国”。明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干政最为严重的时期,所形成的流弊影响了后继王朝。

一、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宦官干政的原因

(一)宦官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是宦官干政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明代官僚机构的庞大是造成阉人存在的必然性,从太祖璋皇帝开始,为了维护皇权的高度专制,废除丞相,集大权于一身,每天处理繁杂的政务,在缺少贤臣辅政的同时,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政大事都交由贴身的阉人处理,宦官便有机可乘,假借皇帝的名义干政,各事务衙门行政长官平时很难面圣,也只能俯首听命于权宦。由于其势力庞大,涉及到朝廷的各衙门,国家政权处于紊乱状态。人治和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也为阉人干政提供了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宦官群体是一个畸形群体,不是正常的男性,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曲折的身世、背景,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阉割变成不男不女的中性人。生理上的阴阳失调,造就了性格、心理的极度变态和自卑。生理上有缺陷,又无生育能力,被称为“绝后”之人。就阉人本身而论,没有任何顾忌之处,但在进入处处充满权力争斗和陷阱的宫廷后,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宫廷斗争中而性命难保,因此在这种充满压力和压抑的双重氛围中,阉人作为宫廷中最底层的奴才,生活得战战兢兢,人人自危。对比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穷奢极欲,其内心潜藏的对名利的渴求和贪欲也更胜于常人。

(二)皇帝极权专制是宦官干政的根本原因

明朝建立初期,太祖璋皇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开创大明基业,以万代传世,诛杀了一批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权臣,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中央设六部以代中书省之权,行政、军事、司法三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往日丞相所承担的工作量都加在皇帝一人身上,日理万机。据《明史·职官志》载:洪武十七年铸铁牌,以防止宦官专政。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于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这充分说明,朱元璋的态度明确,严禁太监干政,禁止内官与外廷的交往和利益勾结。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有内侍以久事内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还乡,终身不齿。”在这种极端反对宦官专政的态势下,宦官专政的现象还是在明成祖即位后初见端倪,这进一步说明了宦官专政存在于缺乏法治监督的情况下,君主的权力无法抑制,不得不任用内监,为其专政埋下了祸根。

(三)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是宦官干政的关键原因

明成祖朱棣在未继大统,身为燕王时,就任用中官,委以权力和重任,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1403年),破宫入南京,历时四年,成祖继位。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就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狗儿”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获得了南京城的布防、设置等大量的军事情报。朱棣的贴身太监郑和、候显也为伐南京立下功劳。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军事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明史·刑法志》载:“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劈昵者提督之。”在成祖夺位过程中,宦官的表现让成祖对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场,“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初,成祖以“耀兵域外,寻迹建文”为目的,派宦官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至此宦官有了出使的权力。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了分镇的权力。明成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授宦官以权柄,宦官为迎合帝意以捞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也甘心为其卖力,一笔交易,成就了各自所需,何乐而不为。

二、明代宦官干政的流弊

权阉层出不穷,他们极尽祸国殃民之能事,导致“明朝无善政”,以正统、成化、正德、天启四朝出现的权阉为例一一说明。王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傅去世,阁臣和宦官的势力此消彼长,天平砝码倾向阉党一边,权阉王振脱颖而出,逐渐执掌“批红”之权,成为秉笔、掌印太监,跋扈不可制,他残害忠良,罄竹难书。汪直,成化年间,宪宗独宠贵妃万氏,不理朝政,汪直依仗万贵妃的权势,提督西厂横行各地,其作恶之事比起王振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德年间,出现的权阉刘瑾更是奇葩一个,他被称为“八虎”首魁,又称“立地皇帝”。其党羽布满廷堂,内阁中竟有三人出自其门下,如内阁大学士焦芳、吏部尚书张彩为其走狗,唯命是听,俯首称臣。宦官的势力在天启朝达到了顶峰,权阉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他权倾朝野,死党遍置内阁六部,地方督抚、文武百官迫于其权势,从各地为其广建生祠、焚香膜拜,假传圣旨、代天子行权,魏忠贤专权七年,将明朝阉党擅权推向顶峰,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危机。赵翼据《明史》统计:“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其间廷访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余皆帘远堂高,君门万里。”清代承袭明制,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宦官专政之流弊,使得清初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纵有清末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但相比明代宦官的专权已略为收敛。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职官志(卷七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廷玉.明史·宦官传(卷三百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廷玉.明史(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4]赵翼.陔余从考[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宦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宫廷中专供皇帝役使,或者在京城中为王公贵族、郡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太监、公公、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中涓、中贵人、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商代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样,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情况,《周礼》中记载:“宫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绝也”,表明西周已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之间的势力此起彼伏,矛盾激化、斗争激烈,被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唐代从市舶宦官等职的设置开始,宦官开始涉足宫廷禁卫机构,但无权干涉外廷,还不能构成对全国的影响。自明代开始,宦官专权发展到顶峰,自成祖开始,宦官被重用,势力影响扩展至全国,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最大太监帝国”。明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干政最为严重的时期,所形成的流弊影响了后继王朝。

一、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宦官干政的原因

(一)宦官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是宦官干政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明代官僚机构的庞大是造成阉人存在的必然性,从太祖璋皇帝开始,为了维护皇权的高度专制,废除丞相,集大权于一身,每天处理繁杂的政务,在缺少贤臣辅政的同时,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政大事都交由贴身的阉人处理,宦官便有机可乘,假借皇帝的名义干政,各事务衙门行政长官平时很难面圣,也只能俯首听命于权宦。由于其势力庞大,涉及到朝廷的各衙门,国家政权处于紊乱状态。人治和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也为阉人干政提供了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宦官群体是一个畸形群体,不是正常的男性,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曲折的身世、背景,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阉割变成不男不女的中性人。生理上的阴阳失调,造就了性格、心理的极度变态和自卑。生理上有缺陷,又无生育能力,被称为“绝后”之人。就阉人本身而论,没有任何顾忌之处,但在进入处处充满权力争斗和陷阱的宫廷后,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宫廷斗争中而性命难保,因此在这种充满压力和压抑的双重氛围中,阉人作为宫廷中最底层的奴才,生活得战战兢兢,人人自危。对比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穷奢极欲,其内心潜藏的对名利的渴求和贪欲也更胜于常人。

(二)皇帝极权专制是宦官干政的根本原因

明朝建立初期,太祖璋皇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开创大明基业,以万代传世,诛杀了一批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权臣,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中央设六部以代中书省之权,行政、军事、司法三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往日丞相所承担的工作量都加在皇帝一人身上,日理万机。据《明史·职官志》载:洪武十七年铸铁牌,以防止宦官专政。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于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这充分说明,朱元璋的态度明确,严禁太监干政,禁止内官与外廷的交往和利益勾结。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有内侍以久事内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还乡,终身不齿。”在这种极端反对宦官专政的态势下,宦官专政的现象还是在明成祖即位后初见端倪,这进一步说明了宦官专政存在于缺乏法治监督的情况下,君主的权力无法抑制,不得不任用内监,为其专政埋下了祸根。

(三)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是宦官干政的关键原因

明成祖朱棣在未继大统,身为燕王时,就任用中官,委以权力和重任,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1403年),破宫入南京,历时四年,成祖继位。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就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狗儿”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获得了南京城的布防、设置等大量的军事情报。朱棣的贴身太监郑和、候显也为伐南京立下功劳。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军事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明史·刑法志》载:“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劈昵者提督之。”在成祖夺位过程中,宦官的表现让成祖对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场,“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初,成祖以“耀兵域外,寻迹建文”为目的,派宦官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至此宦官有了出使的权力。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了分镇的权力。明成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授宦官以权柄,宦官为迎合帝意以捞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也甘心为其卖力,一笔交易,成就了各自所需,何乐而不为。

二、明代宦官干政的流弊

权阉层出不穷,他们极尽祸国殃民之能事,导致“明朝无善政”,以正统、成化、正德、天启四朝出现的权阉为例一一说明。王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傅去世,阁臣和宦官的势力此消彼长,天平砝码倾向阉党一边,权阉王振脱颖而出,逐渐执掌“批红”之权,成为秉笔、掌印太监,跋扈不可制,他残害忠良,罄竹难书。汪直,成化年间,宪宗独宠贵妃万氏,不理朝政,汪直依仗万贵妃的权势,提督西厂横行各地,其作恶之事比起王振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德年间,出现的权阉刘瑾更是奇葩一个,他被称为“八虎”首魁,又称“立地皇帝”。其党羽布满廷堂,内阁中竟有三人出自其门下,如内阁大学士焦芳、吏部尚书张彩为其走狗,唯命是听,俯首称臣。宦官的势力在天启朝达到了顶峰,权阉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他权倾朝野,死党遍置内阁六部,地方督抚、文武百官迫于其权势,从各地为其广建生祠、焚香膜拜,假传圣旨、代天子行权,魏忠贤专权七年,将明朝阉党擅权推向顶峰,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危机。赵翼据《明史》统计:“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其间廷访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余皆帘远堂高,君门万里。”清代承袭明制,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宦官专政之流弊,使得清初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纵有清末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但相比明代宦官的专权已略为收敛。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职官志(卷七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廷玉.明史·宦官传(卷三百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廷玉.明史(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4]赵翼.陔余从考[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猜你喜欢

干政宦官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总统弟弟朴志晚洗脱“干政”
前大臣曝查尔斯王储“干政”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