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2016-06-18周玮
周玮
【摘 要】由于音乐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所以通过音乐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改变。本文就高校的音乐教育的现况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86-01
一、现今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音乐教育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有的学校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吗?那么让学生自己唱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浪费精力去专门开设一门学科去进行教育呢?但是研究表明,在很多的学校中,关于音乐的学科都比较少。甚至是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去学习的,对于音乐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
(二)对于音乐的定位不准确。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提倡科教兴国,但是在音乐的教学上却没有得到较多的重视。其实,音乐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这么肤浅,它能深入地改变学生的性格和艺术修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将音乐作为选修课,完全由着学生自身的喜好去选择,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不全面的。在进行某些大型活动时,对于积极参加表演的学生来说,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没有什么奖励或者鼓励的办法。使得学生从内心觉得学不学音乐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没什么影响,这样就让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大大降低,甚至是丧失兴趣。
(三)课程设置与学习成果不成正比。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课程有点专业,在学习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在学习的时候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毕竟非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基础上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这样,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学内容却是惊人的相似,这样反而使得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校音乐教师的数量较少,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很多都是一个教师教授多个班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都不够理想,长期如此所带来的后果不敢想象。
(四)受地方局限课程推广不一。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异,造成了音乐发展的不平衡。近些年,在一些发达的地区,音乐的师资力量是很丰厚的,音乐课程的普及和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改进,对于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受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认知还不够,所以没能适应这种改革,效果就能差强人意了。
(五)教学方式单调。在现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授课时依旧采取枯燥的教学模式,这样会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教学成果不容乐观。
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一)重新认识,改变思想。音乐对于智力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来说,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心境、思想,对于某些事物也能有另一种的思维方式。所以,音乐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加快对学科的建设与改进。在科技化的时代,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也不能止步不前,要以新科技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致力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的兴趣逐步加深,使得音乐教学效果能够真正地提高,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对音乐教学的内容与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首先,音乐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分,必须注重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性。同时,民族文化、民族歌舞的传承,也需要进行普及和教育。时代性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各个时代的发展,挑出较为代表的音乐进行讲授。大众性又称流行性,在讲授中要有人们朗朗上口的音乐,就这些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比较与学习其中的精髓。其次,在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发音技巧、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将这三者巧妙的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时达到很好的境地。
(四)强化学生能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要让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比如:就某一个突出的部分让学生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但同时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落后。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三、结语
高校的音乐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能进行改进,就能有更好的发展。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应该做到“以生为本”,这样,既能让学生对音乐产生较深厚的兴趣,又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边洪燕.浅谈高校教育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潍坊学院学报,2003(05).
[2]吴金琳.浅论在大学生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J].高教论坛,2003(05).
[3]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