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时代交替下的意识形态解析
2016-06-18
【摘 要】电影《老炮儿》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前进步伐下的文化思考和精神反思,塑造了一位旧时代逝去和新时代的更替中被历史洪流遗落的典型人物,在影片主题和价值观上诠释老炮儿角色意识形态的困境和现状。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不平衡中,呈现了一种杂糅和突破性的取舍,历史是无情的,而电影要给观众营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关键词】导演艺术;意识形态;时代交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24-01
一、导演艺术转变
管虎的电影经过不断磨练,日趋成熟,从青年时期的感性冲动,慢慢变为中年时的沉稳,他的创作重点和初衷一直是各种各样的底层小人物,代表作《斗牛》《杀生》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风格,《厨戏痞》则是是典型的后现代风格。这些作品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老旧感,却使用了时代跳跃感非常强的视听语言。第六代导演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始终在“叛逆与反思”中创作,可管虎在《老炮儿》中的主题设置有明显的变化。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时代的角度来观察,这种变化具有必然性,可以说是超历史的,历史的趋势无法改变,从这个角度说,历史中的个人,因为无奈而终将变得有悲剧意味,历史无情,而电影要营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导演在主题设置上进行了大量铺陈工作,围绕“六爷”展开人物叙事,串联起片中各个段落的回忆,随着六爷生活轨迹展现出的胡同景观,完整地描摹出了六爷的江湖世界。《老炮儿》的故事明线是“六爷救子”,这是一条很典型的戏剧性线索,围绕新旧势力两方的较量展开。在电影叙述中是最简单的悬念设置,有成熟鲜明的类型取向。中间穿插的是六爷的生活片段,众多人物间的关系基本上是聚合状,而非单一情节的意义联系。另一动作线索则是电影的外在框架,仅仅服务于形式的完整性,借此呈现现代与老旧“两个江湖的对立”。
二、电影文本解读
影片通过相对完整的事件片段展现基本的生活状态,也展示人物的典型性格及其观念,言语动作丰满了威严的老炮儿形象。在这些连接设计上,六爷与周围人物、环境之间的互动,有时威严,有时智慧,充满戏剧性,因而这个角色在观众感到陌生的瞬间又很快被受。影片本应升温发展的父子情感,却没有展开富有层次的变化,只通过饭馆的情节解释了父子结怨的缘由,对整件事在情感上作了交代,但父子情感的收放结束匆忙,缺少基本的情感支撑。父子冲突在现实中是较为常见的热点问题,影像世界的角色需要观众的共鸣而非同情。
就故事叙事而言,是两个世界、两个江湖、两种秩序的碰撞。这种矛盾碰撞,形成了整个故事的外在架构。从导演设置来看,另一个世界是由小飞代表的新势力,但他根本不能完全代表“新的江湖”,更像是新时代的破坏者,影片对号称十三少的街头飙车行为以及其父母权力背景的暗示,仅说明他们是坐享权势的一代。因此,六爷与小飞的对立,实质是“底层与权贵的身份对立”,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对抗”。在当下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这一对立指向的是正与邪、道德与反道德的博弈;在观影者的阅读接受中,这一对立所能呈现的无非是本土化的草根英雄形象,是意识形态的超载与繁复。因此,动作对决的双方也好,六爷救子的情节线也罢,承载的是无法爆发的由新旧对立所导致的上一代人的落寞情怀,六爷的离开说明的正是不要痴迷过去,因为不得不前进。
三、意识解析
电影设定了六爷基于父子亲缘,重出江湖挽救脆弱的父子关系,暗示传统父权的崩塌,在与小飞等官二代的对峙中,兄弟们的隐退和自己衰退的身体都象征传统的父辈已经老去,老一代父权观念受到新时代的挑战;以六爷为代表的老炮儿被富二代们羞辱,个人的对抗转变为两个集体的对峙,个人命运和老炮儿们集体组成整体生存环境,老江湖恪守的规矩与新江湖产生了碰撞,六爷要替自己找回尊严,这是新旧两代的抗衡;但关系到国家利益时,政治官员的腐败已超越了两个集体之间的矛盾,六爷在自己尊严之上选择举报,揭示小飞背后的政治黑幕。
时代交替之下,六爷父子代表的是两代人的失散与和解。六爷经历过一次父权的崩塌,他寻找儿子,企图与儿子和解,是对父权的重建。细腻的人物塑造再现了底层人物、市井文化的样貌,满足了观众的想象;从基本的观影感受来看,影片整体上呈现出的情绪感染力足以获得良好的观众呼应。人物带着情感和意志才能真正具有力量,这个故事以江湖冲突为框架,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情感线索,对中国社会特有的家道主义的传承习惯来讲,《老炮儿》的电影构思是当今社会泛本文结构所呈现或潜抑的政治无意识。
参考文献:
[1]管虎,赵斌.一部电影的诞生——管虎《老炮儿》创作访谈[J].北京电影学报,2015(06).
[2]程波,刘馨培.《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J].电影新作,2016(01).
[3]赵斌.迷图—影片《老炮儿》的叙事困局解析[J].北京电影学报,2015(06).
[4]周艳.论《老炮儿》对中国类型电影的突破和启示[J].艺苑,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