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教师的智慧更加精彩
2016-06-18周丹蓉
周丹蓉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涌现,都只把课改新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教学形式上,以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甚至影响了数学的实质,偏离了数学的精神而浑然不觉.如何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真正让数学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获?笔者认为,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必定追求智慧的教学,追求智慧的课堂.课堂,也会因教师的智慧而精彩.
一、对学生的智慧火花要进行恰当引导
案例1: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
问题情境:一次环保知识竞赛共有25题,规定答对一道题得4分,答错或不答题扣1分,在这次竞赛中,小明被评为优秀(85或85分以上).小明至少答对了多少题?
教师有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自己先试试.
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都积极思考.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
学生A:用算术的方法,罗列了所有的可能性.
学生B:用方程的方法,列出了4x-1×(25-x)=85,得x=22;然后联系实际,根据答对多得分多的理由,得出答案.
学生C: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列出了4x-1×(25-x)≥85.
老师见此情况,高兴不已,连忙喊好.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
分析与思考:
听课老师也都觉得学生的回答精妙无比,但也许是生怕被扣上“扼杀学生积极性”的帽子,教师对方法的特点、优劣、取舍均不予置评.这对听课老师来说,或多或少是一种遗憾.但对学生来讲,当他的智慧向教师发出挑战时,教师没有恰当地进行引导,其负面影响就不仅仅是一种遗憾.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探究方法多样性的有利资源,提炼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优化方法,并把教学方法引向本节课的重点——用不等式解应用题.
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多种多样,千奇百怪.教师要善于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在给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的同时,更应对学生闪烁的智慧火花进行积极引导,促成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让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机.
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
案例2:
曾经听过一节《多边形》的公开课,教师设计了20多个问题,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教师一问到底,几乎没有对教材进行精讲分析,课堂上似乎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但仔细分析教师所提的问题,以记忆性问题居多,学生杂问杂答,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主次不明,心中疑惑仍在提问中延续.
分析与思考:
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方式,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把“导”与“演”进行了一定的分离与分工,把大量教师灌输改为大量提问,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实质上这种简单的满堂问并没有使学生真实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中,因而属于低效合作,甚至是无效合作.无意义的提问必然造成无意义的探究、合作和对话.
在探究性学习中,智慧型教师能依据教学案例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创设出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利用颇具智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并使之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推进活动的层层深入.
三、为学生有效探究搭建“脚手架”
案例3:
学习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
师:比较Sin30°与Cos60°的大小.
生:因为Sin30°=Cos60°=,所以Sin30°=Cos60°.
师:若α+β=90°,如何比较Sinα和Cosβ的大小?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低下了头.
“难道无话可讲?”教师显然有些急了,反问了一句.
(教室里仍是一片寂静,学生的头埋得更低了.)
“同学们,请看……”大概怕影响教学进度,教师自己开始回答.
分析与思考:
本案例中,教师依据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设计了一个颇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研究.但依据学生的能力,回答此问题会感到吃力,致使学生出现思维空白,此时,开课老师急于自己回答,只会导致探究活动失败.
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方式,更应追求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本案例中,可先创设一些“渐进性”的问题:(1)你能比较Sin30°,Cos30°,Sin45°,Cos45°之间的大小吗?(2)你能比较Sin15°,Cos15°,Sin75°,Cos75°之间的大小吗?请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进行观察、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利用上面发现的规律你能很快判断Sin75°与哪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相等吗?你能画一个图形说明这一现象吗?(4)你能把你的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吗?你能证明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
在教学中,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能借助“脚手架”,满怀信心地进行问题的深层次分析与研究.
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寻找的是失落已久的教育的“另一半”——智慧的教育.要估价一种教育是否真正有价值,我们最终要考察的,不在于其知识、课程、作业、考试,而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是否是有智慧的教师通过有智慧的教育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