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畏写”到“乐写”的转变
2016-06-18杨海芬
杨海芬
摘 要: 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要避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发现、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和兴趣,使学生乐意表达、愉快写作。
关键词: 阅读积累 关注生活 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教师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学生平时活泼可爱、伶牙俐齿,一到作文课就变得愁眉不展、沉默寡言;有些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个字;更有学生干脆抄袭作文选应付了事,并非说心里话,“作”文变成“抄”文。这种现象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矛盾。我们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写作成了做无“米”之炊,导致他们谈“文”色变、闻“写”生畏。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交流,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变学生“畏写”为“乐写”,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的首要任务。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师要读书,更要让学生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由于识字量少,学生阅读量少,学生大部分的阅读体验来自教材。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强调单元教学主题的整合,训练比较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延伸拓展,能帮助学生丰富阅读面。
1.结合单元教学主题进行阅读拓展延伸。在教学中可根据单元主题将教材涉及的相关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这样既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是介绍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在学习本组课文的两个星期时间里,我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及古代大思想家的传记等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文学的过程中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丰厚,又积累语言。
2.多读经典,吸收并运用规范、纯美的语言。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语言表达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典范,更能让读者的思想变得深刻,灵魂得到滋养。杰出的作家郭沫若主张“多读名著”,大概缘由在此。小学阶段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对于一些好的作品特别是对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优秀短篇,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更要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熟读乃至背诵,平时多加运用,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以后写作时才会笔下生花。可以说,小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作品,是为整个人生打好语言基础,也是为幸福人生打好精神底色,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将好词、好句、好段圈划或摘录下来。因此,我每星期都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鼓励学生时常翻阅摘录本,或是让他们选择并抄写与课文主题相类似的文章,划出里面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班级里还经常搞一些活动,如好书分享会、阅读“漂流本”、名人故事会等,以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量的积累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
二、关注学生生活,汲取写作的素材
由于生活单调,又缺乏生活体验,很多学生作文时无从下手,这个问题普遍困扰学生和老师。事实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处处留心,生活中可用来写作的素材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提倡“我手写我心”,就是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那么作文教学时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呢?
1.搞好综合性学习,积累习作素材。“综合性学习”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的一个“亮点”,与阅读、口语交际及习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必要条件,提供有意义的话题。如三年级教材编排四次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了解家乡的环境”、“了解父母之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打破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隔阂,使学生有个性化地、创造性地多形式、多渠道地活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改变习作“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僵局。
2.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聆听学生的心声。小学生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马燕辍学,天天与农活儿打交道,《马燕日记》却轰动全球。由此可见,学生不是没作文内容,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困惑、迷惘、秘密、调皮捣蛋、恶作剧都可以成为“作文”。我们要使学生懂得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生气也好,不满也好,羞涩也好,高兴也好,感谢也好,愧疚也好,哀怨也好,都可以是写作内容。总之,内容源于生活,就看你有没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富于想象,这些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们的心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一个个有趣的童话;天上的一朵白云,空中的一只飞鸟,就是一首首灵动的诗歌。教学时,只要教师给他们一点启发、一句提示、一种信任、一次机会,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语文教材里,“日积月累”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它们串联成一段文字;或是给学生几个毫不相干的词语,让他们编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学生大胆想象,天马行空,在想象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使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梦想得以实现。这样的写作,学生怎么会觉得是件“苦差事”、“累事”呢?
三、体验成功乐趣,培养习作自信心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有与人交流的需要,那么为什么学生会畏惧作文,害怕这种书面表达呢?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作文缺乏自信。《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呢?
1.降低难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现用教材中的单元作文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作文题材和自由表达,这对于部分优秀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文水平,但对于大部分作文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往往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更应该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次习作是自我介绍。在习作之前,教材安排了一次“说说我自己”的口语交际,教学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似乎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学生势必很难用书面的形式介绍自己。针对这种现象,我先把“介绍自己”改成“介绍他人”,指名学生说说班上的某个同学,从外貌、性格特点到平时的表现,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这名同学在介绍谁。课堂气氛马上活跃,学生从无话可说变成滔滔不绝。之后,我又找来几篇小学生自我介绍的优秀作文读给学生听,并结合每篇优秀作文的特点,向学生讲解小作者们是如何介绍自己的,从内容的选择到语言表达等方面细细讲解。在我读了几篇范文之后,学生茅塞顿开,紧锁的眉头解开了,提起笔洋洋洒洒地开始写作文了。又譬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的作文时,同样遇到学生无话可说的局面,我找来几幅相关的图片,有“送青蛙回家”、“蓄电池回收”、“保护小树苗”等,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受图片的启发,最后交上来的作文内容相当丰富。
2.多就少改,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孩子也是如此。以自己的行动获取成功的欢乐,是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内驱力。虽然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对于还处在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多改”就意味着否定。当教师将一道道表示否定的红线划在作文纸上时,就将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勒死在萌芽状态。多鼓励、多肯定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每批改一篇学生作文,教师都要有更多的宽容,多做加法,少做减法。比如,一篇作文200字,就得200分,用一个好词加2分,一个好句加5分,文通字顺、条理清楚、结构清晰的再酌情给分。在这样的肯定与鼓励下,何愁学生习作没自信。
3.发表作文,走向成功的彼岸。曾经在书上看到这么一条信息,关于“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总结出这么一句话:“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教室的墙壁、黑板报、《班级优秀作文集》等都是学生发表作文的好地方。我经常不定时地在本班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文,还根据主题的需要,在黑板报上刊出学生作文,每个月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日记、课堂小练笔汇编成册,制订成《班级优秀作文集》。学生每贴一篇作文在墙上就得一张黄卡,刊出在黑板报上得一张绿卡,“发表”在《班级优秀作文集》上得一张红卡,得5张黄卡后可换一张绿卡,得5张绿卡后可换一张红卡,得5张红卡后就可获得“班级作文小明星”的荣誉称号。这种最直接的激励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果实,更好地促使学生习作、表达。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在作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支持、鼓励、肯定,让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教师重视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消除习作的恐惧感,变“畏写”为“乐写”,让学生从写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和兴趣,使学生主动表达、愉快写作,在习作的起跑线上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2008年第5期,第10期.
[3]《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2007年第1期.
[4]《教学月刊》小学版,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2007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