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据”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016-06-18范爱敏

考试周刊 2016年42期
关键词:论据作文同学

范爱敏

在作文教学中总有学生反映议论文写不出新意,写来写去都是千篇一律、异口同声,没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广大学生见到作文时的普遍心态。“文章一枝花,全靠例当家”。对写作而言,厚积方能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文章如果只有大体的支架,而没有具体材料的支撑,就会像没有枝叶的树,干瘪无味,毫无生机。就此问题以下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做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心社会热点、现象,从生活中寻找新鲜素材——与时俱进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认识、新创造、新经验、新思想、新观点、新风尚等。从广阔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与闪光点。

例如,有一次,作文的主题是“得与失”,该立意并不难,判断文章的高下就集中在论据的选择上。而另一个同学选择了这样的论据:云南“碧沽天池”边的当地居民热烈欢迎电影《无极》剧组来此拍摄,引以为豪的美景在剧组撤离后竟然面目全非——生活垃圾、人造钢架、一百多个桩、简陋的公路、一座破败木桥。取得巨额票房的《无极》剧组已胜利“班师”获得了唯美效应,获得了高额利润。可是,美丽了百年的花海胜景将难以再现,世外仙境般的碧沽天池被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这种开发所获得的业绩以美景成垃圾为代价,长久地“失”了许多无法弥补的美。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反映了这个时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分数的高低不言而喻,所以应选取那些更有时代感,更有个性的东西,写作水平就有望提高一个层次,避免“老生常谈”。

活用课本中的经典素材——课本是一部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特别是现今中学生的教材,几经修订、完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这些可以是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同学们应该练就“深挖、深掘”课本的本领,巧妙地运用其中的精品,同样可以使写作平中见奇,文采飞扬。

可以以“忘与不忘”为例,可以联想:杜甫忘掉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不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海伦·凯勒忘掉的是双目失明的痛苦,不忘的是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史铁生忘掉的是肢体残疾,终生与轮椅为伴的痛苦,不忘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霍金忘掉的是高位的瘫痪,不忘的是以非凡的韧力和卓尔不群的聪慧在物理科学的巅峰上进行执著探索。

如果我们学习时,多“三思”,就会获取一个个经典,发现教材即是一个“宝库”,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整理。

抚今追昔,谈古论今——“抚今追昔”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主旨的方法。它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叙述史实,可以具体,可以概括。对人尽皆知的,要概括叙述,对人们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

例如,以“尊严”为主题的一次写作,有同学这样写道:尊严是文天祥的宁死不屈;尊严是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尊严是苏武放牧匈奴十九年而坚贞不渝的气节。每一句都有一个历史事实,既简明扼要,又非常有说服力。

聚焦名人,全面储备资料——这是现在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技法。聚焦一个特定的伟人、领袖、英雄、诗人、作家,可解决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曾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一个名人或一本名著,全方位地掌握资料。

比如以“宽容”为主题的写作,有同学写: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先生个性倔强,且太爱“独立思考”,在上司面前常常“不听话”,有时不仅顶撞上司还批评上司。有人提议将他撤职,但麦克阿瑟不为所动,郑重答道:“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于是艾森豪威尔照样干他的上校,而且后来干上了总统。包容者与被包容者都能两全其美,我们何乐而不为?所以,生活中应尽量做到理解不同、允许差别、包容相异,消融人际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观察自然万物,寻觅奥妙哲理——“山令人古,水令人远,花令人醉”。人与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万物是我们承载情感的驿站。自然万物有神韵,需要体味,需要感悟,也需要表达。把人的哲理赋予外物,外物即承载着奥妙哲理。用心灵感知它们,它们也有了人的灵思。

比如以“不要苛求万事如意”为主题的习作,有同学写道:太阳的光芒普照万物,我们怎能苛求自己的花朵必须盛满阳光?处于阴影处,你要做的,不是蛮不讲理地要求太阳的光线拐个弯照到你,而是自己努力拐个弯,寻找太阳。玫瑰虽美,总要有根,那或许就是你,不要抱怨自己不是红硕的花朵,不能赢得世人的赞叹。乐观一点,根的人生同样缤纷。曾被山里的幽兰折服,它们不愤懑自己的花朵无人观赏。它们不问自己的位置为什么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它们只知道,漫山遍野地开出自己的色彩。作者却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掘出它们独特的一面。我们身边共同围绕着这些姿态万千的自然之物,所以有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的眼睛非常重要。

文学形象可入文——名著中作家创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经过了时间的历练。把其引入文中同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周瑜”、“诸葛亮”等;《水浒传》中的“林冲”、“宋江”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如来佛”等。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形象都可以,“简·爱”、“桑提亚哥”、“卡西莫多”等,不再一一列举。均可从他们身上发掘出各种闪光的人格魅力,找到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契合点。

时尚文学,优美歌词亦可入文——有的歌词积极健康、催人奋进,也不失为好的素材。例如《爱拼才会赢》、《我的未来不是梦》、《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但愿人长久》等。中学生本身就是许多歌迷,他们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信息,老师稍加点拔即可。

凡人小事,小中凡大——即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几句人物语言,在对其精雕细刻中反映出大主题,言浅而旨深,文近而意远。这种写法可以偶尔为之,切不可对小事人为拔高,牵强附会。

以上拙见,是几年来从作文教学中获得的几点认识。行之是否有效,还望同学们笃行之。多储备些论据,选出更有时代感,更有个性的东西,丰富文章,这样同学们在写作中的难题就可变难为易,写作水平自然便可提高一个层次。

猜你喜欢

论据作文同学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论据选择“四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