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方法研究

2016-06-18王秀媛

成才之路 2016年15期
关键词:预习语文教学

王秀媛

摘 要: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将预习编入课本,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预习”这一环节融入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预习,初步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方法;预习;步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5-0086-01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预习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篇幅都相对变长,容量加大。此时如果仍然依赖教师在课上泛泛地讲解,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因为被动学习而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作为教师一定要着眼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些学生不会自主学习,那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课文的学习对一些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预习的结果也与老师要求的相差甚远。由此可见,预习方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文学习结果的好坏,科学的预习方法十分重要。

二、语文课文学习中具体的预习方法和步骤

语文课文的总体预习思路是在课前通读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把生字词查找出来,在书中加以明显标注,并着重理解文章,然后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课文的内容,比较一下自己思路与老师思路的不同之处,再进行课文整体内容的学习。对于刚刚开始培养预习习惯的学生,可以由教师统一带领在学校利用自习课完成预习,形成能力后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课文具体的预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步骤。

1. 生字词的预习

拿到一篇课文,学生要静下心来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并自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本上给要求认读的生字注音,对要求会写的生字抄写三遍,再进行组词(组词一般至少包括两个,一个是课内的,另一个是课外的)。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生词和重点词语,可以要求学生动笔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等方法帮助理解。

2.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包括课题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取主舍次法、回答问题法等。有的文章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文章主旨,对它稍加扩展,就可以得到主要内容;在记叙文中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加以合理组织,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课文,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

3. 理清课文脉络

概括主要内容之后,要再次通览全篇,想想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也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用“先写……再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的句式表达出来。

4. 学习课文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在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学生要画出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此时,学生要着重考虑文章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如作者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段落构架等方面的特点。这一步也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来完成,不必拘泥于形式,也可以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重点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上述步骤是预习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灵活地进行调整。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期,学生掌握方法很重要。一开始可由教师统一带领,给出一篇文章的自学导读,学生按项完成,待学生发现了规律之后,就可以自己安排每一项内容,由学生在课后时间独立完成了。学生在课前做好了预习的充分准备之后,在课堂上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采用全班集中交流、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中充分地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展开思想上的交锋。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想说、敢说,而且在老师恰到好处地点拨中也越来越会说了。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也可以尝试由学生当小老师代替教师讲解,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学习,自读自悟,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学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实践证明,许多比较简单的教学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完全有能力获得初步的理解。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一旦自学形成习惯,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展示精彩,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彭小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魁.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三部曲”[J].甘肃教育,2011(05).

猜你喜欢

预习语文教学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