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至简 德育求真

2016-06-18孟庆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教学法

孟庆慧

【摘要】现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真实和深刻,在华丽的外表下捧出了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虽然艳丽却失去了生命,没了生长的气息。然而收获一种好的品行或者习惯,那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积极互动 课堂计划 思维习惯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1-01

曾几何时,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真实和深刻,在华丽的外表下捧出了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虽然艳丽却失去了生命,没了生长的气息。在不同层级的公开课上,经常出现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等课堂作秀。这股华丽之风如同昙花一现,虽然花开时多姿多彩,可是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收获,忽略了教育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是注重听课者的反应和评分,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那么我们一线普通教师应该如何褪去这样华丽的包装,还品社课堂以原生态的面目呢?

案例一:忌空白说教,多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常规课堂中减少满堂灌输“大道理”的模式,让孩子们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明白其生活的规则和与人相处的道理,然后,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正确信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惯。

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由于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恰恰忽略了孩子们都喜欢和盼望的体验活动或者实践活动。课堂中我们经常是老师讲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们汇报,说的是自己是如何做的好。或者是我在这个方面一定会这样做的……当面对这些苍白无力的话语的时候,你是否相信,孩子们通过40分钟的课堂中而真正能做得到呢?通过这十几年年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想让孩子们良好的习惯伴随着他走过小学的时光,步入初中阶段。仅仅靠课堂中的讲解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学生怎么样才能收获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孩子们言行统一?在这几年的不断摸索中,我们发现,上课后的跟进和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能有助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反之,学生就会很快淡忘。这样的课堂是常态下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经常会遇到的课堂,但是你在优质课和精品课中可能不会呈现给大家。我们的常态课就是这样,没有神秘的面纱所遮挡,实实在在。

我们在上《生活需要消费》这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和家庭收入,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节约用钱。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学生的这个调查不会做的很完整,即使做了,也只是为了应付作业而做的。当第一节课以失败告终后,我们品社小组集体商量后,在第二节课上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融入到体验活动——“两元钱的收获”中去,让孩子从心里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从而重视这件事。在课上我让孩子们发言说说自己的体验感受,几乎每一位孩子都觉得挣钱太难了,以后花钱的时候要省着花。这节课通过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就能让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这次活动中我吃到了“甜头”,在最近几年的常规课堂中这项体验活动成了我们每年的必修课,这种类型的活动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后来,我仔细反思一下:如果把课堂的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认知和体验,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达到节约用钱的教学目标。这张表格虽然很普通,制作起来也不麻烦,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也很快乐,看看孩子们给我们发回的照片和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受,我觉得在生活中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真切的感受生活的朴实无华。收获一种好的品行或者习惯,那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案例二:忌演课漫游,帮助孩子做好课堂计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把任务和目标细化,从而实施自己的主题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我们经常会让孩子们去搜集资料,来更好的进行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搜集是很盲目的搜集,没有任何的预期和设想的“漫游”。所以,我们在课上一定切合实际的制定搜集目标,围绕目标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删减。让孩子的搜集资料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也会慢慢找到搜集材料的最佳方式、方法。

如在《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这节课中,我们要组织学生通过小型辩论会,让孩子们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起初,正方和反方的孩子们热情高涨的搜集了很多资料。正方的同学搜集的资料也有反方同学需要的资料。反方同学的资料也有支持正方同学的观点的资料。以至于在我们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论据和语言的组织基本是稀里糊涂,说着说着自己一方的观点就被反方给“策反”了。这样一来,这个同学对本次主题活动基本就处于无头苍蝇的状态。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一团糟。孩子们肯定不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教学的目标。更违反了我们教育的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提前设想孩子们要出现的问题,引导孩子制定好自己的搜集目标,按着目标的指引,去找资料,然后,有用的资料加以整理,根据论据的需要适当的删减资料。在课前把搜集的计划做好,做实,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案例三: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品社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我们的周围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好像是数学和科学课的任务,和品社教学无关。品社无非就是读读背背,这门课最好教了,用不着让孩子们探究深奥的问题。所以,很多学校把这门课都成了“养老课”,更别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基于这么多的因素,我们在品社课中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关注程度。在上《林海雪原》一课时,要使用到东北地区图(如下页地图),让学生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气候的探究,来推理出东北独特风土人情和气候、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这节课中,我们始终贯彻让孩子们独立看图,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的主线。让孩子看图,看看能从图中看出什么?或者能通过看到的想到了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们一开始没有几个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慢慢引导,先看看颜色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什么呢?孩子们会发现颜色不同,代表着他们的海拔也不同。这样的一个发现,就是一个独立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会把这种思维能力释放到《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中去。等我们认识了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以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推理本地的衣食住行的特点,孩子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本地气温低,所以穿的衣服很厚,住的房子都是双层玻璃,且有火炕。通过学生一步步的探索发现,和有效地、广泛的内部行为,开启了更深入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得到很好的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上一层楼。

真正的课堂是真实的,大家都在真实的做应该做的事情。课品如人品,如何让课堂成为最实在、最可学、最自然,学生最获益,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默默为之付出的。

参考文献:

[1]周晓静.课程德育: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02)

[2]郝文武.两种理性及其与非理性统一的有效教育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4)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教学法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立足思维习惯训练,强化运算能力培养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语文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