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塑造分析
2016-06-18张萌
张 萌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塑造分析
张 萌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311121)
【摘 要】贾樟柯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他把镜头聚焦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人群,用镜头语言描绘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往往带着一些悲剧色彩,但还是可以看出贾樟柯对底层世界的关怀和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底层人物塑造
“人本意义上的‘人’大规模进入中国艺术大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此底层人开始成为被表现、被陈述的对象。然而自然生活中的人总被赋予过多的宏大主题,对于底层人的精神与文化却步履简单。”[1]贾樟柯电影里最深刻的就是对边缘环境底层小人物的刻画。
一、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生存不同于生活,生存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方式,底层人们物质生活的匮乏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无比艰辛。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生存问题是底层主体永恒的命题。
韩三明遇到的小旅店店主,以每天收来住宿客人一块二的房钱维持生活。看到自家的小旅馆墙上写上“拆”字,是非常无奈的,尽管他冲着“执行公务”的人员嚷道“莫看我老了,在奉节混了几十年,乱朋友还是有的。”老店主越是这么喊,越能表现出他对老房子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小马哥兴高采烈地去为拆迁公司摆平拆迁户,临走时还等着三明晚上请他吃饭,可是饭没等到却丢了性命。当三明告诉他的工友回山西老家下黑煤窑一天能挣200块钱时,工友们都非常高兴,但说到挖煤有生命危险时,大家都沉默了,可是工友和老鬼都选择了随三明去挖煤,此时“生活”二字对他们来说都很奢侈,他们用生命在生存。
贾樟柯以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真实地展现我们眼前的场景,以纪实性的风格向观众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环境,让我们在看清楚电影中人物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理性地加以反思和评判。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2]
二、底层小人物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中国城市走在超速现代化的路上,成为一个构建和摧毁同时并存的空间。都市民众的感性受到眼花缭乱的强烈刺激,民众正承受着强烈的远大于波德莱尔时期的震惊体验。”[3]城市化进程导致了急剧的社会变迁,人的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人的命运都在转型中动荡,动荡中变化,人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化。
电影《小武》中,小武的友情、爱情、亲情都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坍塌,这让小武在整个社会中更显得突兀。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并非没有真感情,当靳小勇还和小武一样是个扒手时,兄弟情深至极,可为什么到最后他们的感情都变了味呢?那是利益驱使下的颜面和金钱在作怪,人变得虚伪、自私、冷漠、唯利是图。
三、底层小人物的呐喊
当一个人一直处于压抑状态时,他会寻求一定的方式进行宣泄,底层的小人物也不例外。韩三明与小马哥喝酒、聊天时呐喊,小武和梅梅在歌厅唱歌也是呐喊,而人们因无奈的沉默更是无声的呐喊。
《天注定》中,胡大海因受不了农村权贵的腐败和以权谋私,他选择了结束五个他仇视的人的生命作为他的呐喊;小玉在被当地干部要求陪同桑拿按摩时,出于自卫刺死了对方;打工的年轻人,受不了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压力,自杀死亡,他的呐喊是无声的。
贾樟柯的电影多从底层出发给了沉默的人话语权,因为底层人民多是“沉默的大多数”。无声是一种冷静,从无声中我们可以探听到底层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迷茫、迷失,无力反抗到没有知觉。这种冷静的“呐喊”宣泄出社会巨大转型时期底层人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命运的转变。
四、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与自然和千变万化的世界相比,人的生命太渺小,而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更不可测。他们的命运一方面受着自身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因各方压迫变得坎坷。曾经也是个扒手的小武的朋友,摇身一变成为小城里的知名企业家,虽然他开歌厅挣歌女的钱,走私烟。但小勇说了,他开歌厅不是挣歌女的钱,那叫娱乐业,他贩烟不叫走私,那叫贸易。在那样一个年代,走私、开色情场所都可以换个词使自身合法,然后事物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像小勇这样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懂得转换的人便可以如鱼得水,有钱,有社会地位,还拥有媒体,他们在这个社会里是从容的。
五、小结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在塑造底层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分别从底层人物的生存、情感、呐喊和命运几个方面入手,塑造了“小武”“韩三平”等一系列的底层人物,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往往带着一些悲剧的色彩,但是还是看出贾樟柯对底层世界的关怀和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影像——论贾樟柯电影[J].学术探索,2010,(6):121.
[2]彭卫红.论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内涵[J].当代文坛,2006,(5):24.
[3]王海洲.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05.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42-01
作者简介:
张 萌(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