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6-06-18渠章才
渠章才
价值观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学时期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学生大部分存在早熟、娇气、自我、叛逆等问题,喜欢追求感性和个性。同时,当今我国处于思想价值多元化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此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将是一个更加艰巨的课题。
一、革新教学内容,使其全面、系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思政课程要全面、系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方面为基准,全面、系统调整思政课程的课程标准。具体来说,要坚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从偏重德育转向三大领域十二个方面全面推进;从偏重权利意识转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重;从偏重理论灌输转向引导学生正确评析、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活动。同时,我们要改革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分析、思辨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全部中学课程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其他课程也要从各自视角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语文学科要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十二个方面设计课程,全面体现爱国、自由、平等、公正、敬业、诚信、友爱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要结合地方历史文化来研究,充分挖掘地方历史人物和当代人民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富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地理学科要让学生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基础上了解世界,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放眼全球,逐步培养学生的和谐、文明意识和世界胸怀;数理化学科则要在培养学生细致精密的科学思维的过程中强调敬业、诚信、和谐和平等意识;生物、自然、科学等学科则要让学生在学会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自由、平等和谐和文明的理念;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则要从艺术和体育的角度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博爱胸怀,使其成为一个既追求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又具有高尚情操而有益于社会的人。
3.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一个人只有热爱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爱国者。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这其实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爱国爱乡、海纳百川、好善乐施、敢为天下先的广东精神;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开放兼容、勇立潮头的湛江精神。
从广东精神来看,爱国爱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富强、民主、文明的要求;海纳百川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的要求;乐善好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和谐、诚信和文明的要求;敢为天下先则体现了新时代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富强的精神。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改变单纯依靠“灌输”的价值观培养模式,用“三步走”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
基于人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一个能够“体现绝大多数价值观的普遍精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基本标杆。在我国,这一标杆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所以要树立这一标杆,是因为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同时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能够有效协调利益,引导人们追求合法利益,使社会主义社会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这一价值标杆还能够召唤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个标杆必须通过“理解加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具有价值判断的基本武器。
2.确立价值抉择的基本原则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有了正确的价值标杆,未必就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抉择。所以,确立价值抉择的基本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价值抉择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有利于“个人梦”的实现,因为“中国梦”是由“个人梦”汇集而成,一个个的“个人梦”的顺利实现,才是中国梦的真正实现;二是能够弘扬主旋律,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因为只有实现“中国梦”,才能为“个人梦”的实现创造良好前提条件。
3.“产婆术式”的价值思辨
“产婆术”教学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发明的,主要方法是先给学生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假设,然后层层反诘,使学生陷入认识困境,然后再诱导解困,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教师的精心诱导下,在经历了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思辨过程之后,中学生才能够在变幻莫测的现实面前廓清迷雾,做出正确的价值抉择,并采取正确的实际行动。
三、改良教学环境,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
1.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使其勇于担当
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不再“为了五斗米折腰”,有条件、有能力全心投入教学和管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并授权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的惩戒权,这样才能以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的被动局面。另外,从社会角度来讲,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的功能,重塑尊师重道的良好舆论氛围。
2.建立独立的教管评议机构,根除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痼疾
长期以来,基于面子或者生源的考虑,许多学校在出现教师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不良现象时,总是努力争取“私了”。殊不知,这样只能使教师中的败类更加肆无忌惮,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受害者。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系统之外的教管评议机构,给每一个学生、家长发放“明白卡”。一旦出现教师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的现象,由教管评议机构展开独立调查,并视其情节轻重采取警告、暂停教学、注销教师资格证、发布从业禁止令,甚至提起刑事诉讼。这样,既及时清除了教师中的害群之马,又可以起到威慑的作用,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教师应“身正示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率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身正示范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教师必须自己做到“身正示范”;要让学生理解公正的内涵,教师自己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四、重视家长和社会,实现三位一体的无缝链接教育
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互联互通,构建起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全天候教育网络。
虽然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但是家庭教育却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举手投足中都会渗透着父母的影子。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动态化联系。家校联系方式在采用传统的家长会、信函、电话等方式之外,更多地要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如电子邮件、网上家校社区、任课教师和家长网络群、微博、微信等手段,让学校、教师和家长保持即时沟通,以实现对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管理的无缝隙链接式教育。
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中学生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都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与学校周边居民、相关单位等保持沟通和联系,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小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倡导主旋律,打击假恶丑,优化传媒内容和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化的社会大环境。
五、重视实践,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必经途径。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走出去,到校外接受实践教育。学校要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生产劳动、集体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和工业馆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维持公共秩序,旁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尤其是少年法庭的审判。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友善、诚信、敬业、和谐、爱国、公正、法治等方面的内涵。
二是请进来,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员进校园现身教育。“走出去”往往受到安全、经费和时间等问题的制约。因此,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可以邀请政府官员、社会团体人员、公安干警、法官、律师等法律界人士定期到学校搞讲座,也可以邀请其他学校优秀教师讲学,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讲科普、讲法律、讲环保、讲文明、讲民主、讲自由,甚至也可以邀请普通工人讲敬业、诚信、友善和和谐,讲讲普通人的奋斗故事。
三是用公益行动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固化上,公益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很多,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艺术活动等。通过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中学生通过奉献社会而深刻地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也可以使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用爱心培养爱心,用行动带动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实际行动,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中小学与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4-A-b257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政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