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经历

2016-06-18季艳梅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6期
关键词:柱子小男孩经历

季艳梅

一家人在小区散步,忽然,三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柱子,于是,他便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走上前把小男孩扶起来,并安慰道:“不哭,你是个小小男子汉,要勇敢。”谁知小男孩哭得更厉害了。这时,爸爸来到那根柱子前,故意也撞了一下,可爸爸没有哭,对着柱子说了一句:“柱子大哥,对不起了,把你撞疼了。”小男孩看见爸爸的举动,小脸蛋上挂着泪花,却也咯咯地笑起来,继而又和爸爸妈妈开心地玩耍起来。

妈妈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在教育着孩子,是一种以成人的思想“高高在上”的教育,看来对孩子是无效的。而爸爸的举动却取得了教育的成功。原因何在?就因为爸爸故意去经历了孩子所经历的,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应当如何来对待碰撞。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是“共同经历”,共同经历使教育无痕。高高在上的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和孩子“共同经历”的德育往往可能取得令人意外而满意的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当是浸润孩子的心灵于悄然中,沟通孩子的心灵于无意中。从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出发,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让德育无痕,是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共同经历”需要情感投入。

孩子的世界永远开满花朵,充满好奇,若想走进孩子的世界,也要保持永远童真的生活态度,像孩子一样享受生活,俯下身,回归思维的原点,以一颗童心看待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共同探索,共同经历,或许那些“看不惯”的现象也就有了新的内涵。面对需要纠正的行为、需要培养的习惯时,教师要善于做一个“调酒师”,将对待孩子优缺点的各种认识共同调成真诚,将心比心,以真诚换真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孩子心灵,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共同经历”需要理性思考。

除了做一个感性的教师之外,还必须做个理性的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措施,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共同经历”中更好地感化孩子,引领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德育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一个理性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存在着的不同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在德育过程中与他们“共同遭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个孩子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玩游戏,其中一个孩子想玩另一种游戏,另两个孩子不愿意,于是他们就争执起来。这时,家长出来调解,对提议玩其他游戏的孩子说:“他们两人都想玩这种游戏,你却要玩其他的,你不是太自私了吗?”那孩子无奈地接受,但他总感到不理解,后来他忍不住问家长:“一个人想玩就是自私,两个人一起想玩,不也是两个人的自私吗?”这就是孩子的年龄特点,而故事中的家长也只是以成人的眼光在评价孩子。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刚入学的孩子有这样理性的认识,才有可能与他们“共同遭遇”。

教师只有在德育过程中理性认识孩子,倾听孩子心声,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更好地与学生“共同经历”。

一个理性的德育工作者,德育的成功,必定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及时的反思之上。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这个孩子身上、在这件事上取得的宝贵的成功教育经验,如果不加以反思,那就无法直接应用于另一个孩子,也就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只有在德育过程中自觉地将理性和感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并不断提升,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在德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经历”,从而使德育无痕,使学校德育产生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柱子小男孩经历
希腊遗址
“聪明”的小男孩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小男孩
萌萌哒的小男孩
卖牛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