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的运营管理研究

2016-06-17连晓君成乔明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

连晓君+成乔明

摘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国家与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的运营管理为例,详细分析了“祯彩堂”在品牌经营、艺术设计、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性保护与管理进行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艺术;苏州“祯彩堂”

中图分类号:TS1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一、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简述

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品牌是由陈文女士于2001年正式创办的,旗下拥有五十多名缂丝师傅、配套的设计团队及销售人员等,目前在苏州已经拥有两家分店。一家位于古香古色且游客众多的平江路118号,另一家位于苏州新城区的新光天地五楼。

苏州“祯彩堂”曾制作完成两米左右的大型缂丝作品10幅,一米左右的佛像缂丝200余幅,全部由日本寺庙收藏。直至2008年起回归国内市场,2009年首次参加业内评选,作品《悲母观音》获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作品《风景》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10年成功复制宋代缂丝精品《牡丹图》选入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底复制完成大幅明代缂丝精品《群仙祝寿图》,耗时十八个月。自2010年起受邀分别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的佛光美术馆办主题缂丝展,后相继赴新西兰、法国、香港等地进行展览。

二、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的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代表的是该品牌能够与同类型产品相区别的所有元素,包括名称、图形、色彩、服务等方面。它是一种文化的综合体。[1]目前,在苏州从事缂丝艺术生产的个人或企业仅有四五家左右,且都规模较小。例如位于苏州枫桥铁岭风景区的“缂丝世家”,它是著名王氏缂丝的第七代传承人开设的,旗下共有缂丝师傅二十余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以个人或家族的姓氏或名字命名,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为主,强调个人及家族在缂丝行业中的地位,从而忽视团体利益和品牌影响力。

走进位于苏州市平江路上的“祯彩堂”,可以发现店内所有缂丝产品的落款均是“祯彩堂”,而不是缂丝师傅的名讳,即使是价值数十万的缂丝精品,亦代表的是“祯彩堂”的杰出作品。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不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由此,能够感受陈文女士为“祯彩堂”命名的含义,她希望“祯彩堂”作为一个品牌,代表着一个属于缂丝艺人的集体,代表着苏州缂丝艺术文化。

苏州“祯彩堂”作为一个艺术品牌,走得是高端精品路线。在品牌经营管理上,首先,“祯彩堂”与苏州博物馆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缂丝艺术品,既有摹缂国画大师的缂丝艺术精品,也创新设计了独属于苏州园林钱包的缂丝小品,这些作品均在苏州博物馆展览和售卖;其次,多次受邀到海外参加展览,包括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这样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苏州“祯彩堂”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地位。同时,“祯彩堂”注重品牌的宣传与包装,如开设网站,微信公众账号,扩大品牌宣传渠道和效果。

三、苏州“祯彩堂”的艺术设计管理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写到,“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2]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作为一家经营传统手工艺的特殊企业,若要突破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创造新顾客,必须在艺术设计管理方面充分体现其创新性与独特性。苏州“祯彩堂”在艺术设计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流程、设计内容与题材上的创新、制作技艺上的创新、包装设计与宣传上的创新。

首先,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流程的运作,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每年都有计划的开发多个新系列产品,,如团扇、披肩、靠垫等,都是“祯彩堂”近年来新开发出的系列产品。缂丝的开发与设计流程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因为图案的设计要结合缂丝的织造工艺特色,而一般设计师并不熟悉缂丝的织造原理,因此,在缂丝图案的设计上若要完美的结合缂丝工艺,这就需要“祯彩堂”的专业设计团队从中进行技术处理之后,才能够用于缂丝织造。从概念的提出、设计创意的讨论、设计图案的定稿、缂丝师傅的织造,一直到产品的宣传包装设计,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都有条不紊的根据计划进行组织、行动,按时完成产品的开发和制作。身为管理者兼设计师的陈文女士,无疑是管理者、缂丝艺人、设计师的融合剂,将他们的想法和观念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其次,在设计内容与题材上的创新,苏州缂丝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图案题材上独具特色,如宗教类的图案题材、民俗类的图案题材、宫廷御用的图案题材等。苏州“祯彩堂”对于缂丝艺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不仅仅是对于传统的复制,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产品的设计内容与题材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创造了缂丝的新市场与新用途。例如,苏州“祯彩堂”出品的茶具杯垫系列,陈文女士便是观察到了中国人喜爱喝茶的传统习惯,于是将缂丝技艺与茶艺相结合,运用古朴古风的色彩和祥云图案,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缂丝桌垫、杯垫与茶壶套装等。除此以外,苏州“祯彩堂”还设计出了钱包系列、抱枕系列等缂丝产品。设计与题材上的创新,使得苏州“祯彩堂”的缂丝艺术打开了新的消费市场。

苏州“祯彩堂”拥有五十多位缂丝师傅致力于缂丝技艺的制作与创新,是苏州“祯彩堂”发展的肱骨力量。最后,在缂丝产品的包装与宣传上,苏州“祯彩堂”采用上等楠木包装台屏、屏风等中大件缂丝艺术品,在团扇的包装上,将象牙镶嵌在冰凉的竹骨之上,并统一设计了苏州“祯彩堂”品牌的外包装礼盒和手提袋。精美的包装设计,既充分展现了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的高端精品路线,也起到了品牌的宣传效果。此外,在产品宣传上,苏州“祯彩堂”运用互联网设计自己的网站,制作宣传册,拍摄制作工艺视频等。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宣传上,苏州“祯彩堂”显然走的是精品小众路线,与缂丝的市场定位相适应。

四、苏州“祯彩堂”的人才队伍管理

按照职务分类,苏州“祯彩堂”的人才队伍主要有:管理者、设计师、缂丝师傅、销售人员、后勤人员等等。其中,管理者即企业法人陈文女士,设计师与销售人员主要从社会招募,流动性相对较大,缂丝师傅相对年长,经验丰富,且与“祯彩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团队的管理,管理者首先应建立起高效的绩效机制,其次,针对不同人才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身为管理者的陈文女士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对缂丝师傅和主设计师应采用散养式的管理方式。缂丝师傅作为传统手工艺工作者,不同于一般工匠,缂丝师傅的织造技法、对于画稿的理解决定着整个缂丝产品的品质。缂丝的织造工艺复杂多变,需要缂丝师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注意力。主设计师是拿主意、出点子、给创意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影响整个设计项目、设计工程成败的关键,主设计师偏颇、马虎了,那么后续一系列工作可能就彻底泡汤了。[3]在创作过程中,陈文女士积极地与缂丝师傅交流想法,相互沟通,使缂丝师傅们对她更加信赖,一起共同打造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品牌,彼此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其次,对于销售人员,陈文女士建立了一套绩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即制定每个月每位销售人员的销售额,若达到或超过销售额将发放奖金,以示鼓励。开设微信群,销售人员之间实时交流每天的销售状况,相互激励。根据调查,苏州“祯彩堂”较为缺乏专业的缂丝销售人员,年轻的销售人员对缂丝了解并不多。为此,陈文女士特意挑选了两个口才较好的缂丝师傅看管两家分店,并在店里进行缂丝织造,一方面使顾客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到缂丝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缂丝师傅也可以详细的向顾客介绍缂丝工艺。

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随着“祯彩堂”的不断成长,更需要的是专业性人才和新一代的缂丝艺人。因此,多年来,“祯彩堂”有意识地向社会各界人士传授缂丝技艺,培养缂丝艺人,但是由于缂丝技艺易学难精,需要长时间的精神与体力投入,真正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人才问题仍是影响“祯彩堂”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继续传承的保证,除了在某些技术学院开设专业门类,拓展学习渠道;提高缂丝师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使年轻人对缂丝行业的前景及自身未来的发展持积极态度,则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

五、苏州“祯彩堂”的生产组织管理

苏州“祯彩堂”的生产组织管理主要涉及到生产原料的供给、生产过程的监管、产品质量的把控等关键性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疏落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和效果。首先,生产原料的供给是缂丝艺术品制造的基本保障。苏州自古从事织造业,关于缂丝织机、丝线、梭子、拔子等织造工具和原料,当地市场足以供给。因此,苏州“祯彩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供货渠道。

其次,缂丝艺术品生产过程包含了设计创意和主题生成、技术性研究、设计效果图的制作、设计转化为缂丝织造、缂丝艺术品的包装和销售一系列工作内容。身为苏州缂丝的企业型代表,苏州“祯彩堂”在现阶段应针对缂丝织造生产建立起一套专业高效的生产流程,既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对缂丝生产过程的监管,使苏州“祯彩堂”无论是品质还是生产专业化上遥遥领先同行业。

六、苏州“祯彩堂”的营销管理

苏州“祯彩堂”销售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与其它行业不同的是,“祯彩堂”首先打开的是国外市场,承接了大量日本订单,多年来在日本拥有稳定的销售网络与客户来源,使苏州“祯彩堂”在此基础上得以稳固发展并初具规模。但是一直以来,对于海外市场,苏州“祯彩堂”更多的扮演一个加工的角色,缺少自主设计产品,因此,对于海外市场营销管理主要是根据已有的人脉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客户提供样稿,苏州“祯彩堂”负责缂织,最后提交订单。

2008年后,随着日本缂丝消费市场的萎靡,以及陈文女士对于“祯彩堂”经营思路的转变,正式打入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不同的是,“祯彩堂”不再单独扮演加工的角色,而是自己掌握设计自主权,推出具有苏州“祯彩堂”特色的缂丝产品。因此,针对国内市场的营销管理,首先应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国内缂丝消费市场现状与现行国家政策;第二,确保资金和实用物资的供应问题,并制定基本策略。物资供应的稳定性是“祯彩堂”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三,面对传统手工艺市场的低迷,缂丝艺人的逐渐减少,为了保住缂丝艺人的技艺,改善缂丝艺人的生存现状。苏州“祯彩堂”为既有缂丝艺术品寻找新的用途和新的消费群体,并努力开发设计新的缂丝艺术产品,为缂丝市场寻找更加年轻的目标消费群体;第四,制定专业的营销策略,并思考重新以自主品牌的身份打开国外市场,销售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艺术品。

七、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大批学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活跃在田野之中,记录下许多不同种类的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风格特征、历史传承、生存状况等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近些年来,在“抢救”、“保护”之余,在记录“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思考“保护”的形式,可不可以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生存状况的民间艺术形式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4]著名民艺研究学者潘鲁生教授在其著作《匠心独运》中提到了民间文艺“保护”、“保留”、与“研发”的区别。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田野调查中收获的第一手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扬性保护与研究,在记录、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研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市场相适应,更具现实意义。

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是独立于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缂丝艺术品牌,以精湛的织造技艺、成熟的团队运作及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在继承传统缂丝艺术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缂丝艺术的新用途、新方向。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应现代消费市场的缂丝艺术产品,成功的拓展了缂丝艺术的现代消费市场。苏州“祯彩堂”缂丝艺术运营管理的成功,印证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能停留在书本与光碟之中,更能够活跃在蓬勃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国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过分强调个人或家族的影响力,反而限制了团队及本行业的长远发展。如果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结合自身工艺特点,学习与借鉴苏州“祯彩堂”的运营管理模式,挖掘出未来自身的市场价值,那么才真正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性保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保留”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设计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65.

[2](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5.

[3]成乔明.设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0.

[4]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2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苏州一光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