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尖子生”:困局与突围
2016-06-17游汉松
□游汉松
关注“尖子生”:困局与突围
□游汉松
游汉松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武汉市功勋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被业界誉为“成长中的教育家”。出版个人专著《懒汉班主任的智慧宝典》,倍受同行欢迎。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观念:能拿到高分的孩子就是全面而优秀的。这样的错误观念容易导致我们忽视对“尖子生”问题方面的关注,从而影响对个体层面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效果。
“尖子生”面临的问题,恰是教育缺陷的体现,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短板和家长的功利。身为班主任,要关注“尖子生”的取得高分的动机和方式,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更要努力发掘班级中的“隐形尖子生”这一后备力量。
积极关注“尖子生”面临的困局
“尖子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能强化他们原有的学习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争取新的荣誉。但同时,学业上的优势往往容易使一些“尖子生”骄傲自大,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虚荣、自私等心理问题就很可能滋生蔓延,最终成为阻碍其发展的荆棘。
“尖子生”之所以得到追捧,得益于他们的学业成绩优良,也得益于社会对学校教学的评价观念;而考出优异的成绩,也成了绝大多数人对“尖子生”的一种惯性期待,完全无视了成才的其他因素。在这种状况下,为守住自己的学业尊严,一些“尖子生”主动或被动地终日埋首于书本习题之中,却忽视了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很多成绩不如同龄人的学生,却也可以在其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健、精彩,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具备出色的综合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抗压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而“尖子生”可能在多年寒窗苦读的时光里,载誉满满,光环加身,但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一些弱点问题就开始显现。
例如,由于此前一直身处焦点中心,一些“尖子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步入社会,不可能事事如己意,如果他们不会变通,社交空间就会愈发狭窄,身心也会更加敏感脆弱,不可能走得长远。因此,对于“尖子生”,尤其要注意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让他们与社会接轨。
另一方面,“尖子生”成长于鲜花与掌声中,他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优秀的分数掩盖。在教学中,对“尖子生”的教学重点也大多是针对其成绩的提高,而对待其观念、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则比较不足。这说明,我们对于“尖子生”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区和局限。如果可以及时认清这些局限与不足,定能有效提高“尖子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科学性。
培养人格健全的“尖子生”
为了追求优秀的学业成绩,过度的负担使成长中的“尖子生”成为学习的奴隶,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因为直奔目标而错失了沿路的风景。所以,面对“尖子生”,我们在高兴之余还得三思,如何培养人格健全的“尖子生”。
捕捉教育契机,提升整体素质。为了避免“尖子生”之路越走越窄,需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让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整体素质与学业水平同步上升。这种面对主体视野的开拓,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经历,提高鸟瞰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在平凡而繁忙的生活中学会做减法,让他们享受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度思索和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多一份仰望的责任。
关注成功人士,树立远大理想。曾有人说:你以后将会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你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的确,只有我们见多识广,才会渐渐明确自己的理想,并有了为之努力的目标和动力。对于本身就向往成功的“尖子生”,这一招尤其管用,因为这些名人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比课本中的文字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常常关注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并利用平时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讲给学生们听。
2011年10月5日,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病逝的消息震惊全球。作为企业家、发明家,乔布斯不仅创造了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还拥有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想象力。我为此写了一篇随笔《10月之断想》分享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将关注转移产品背后,学习这位成功者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态度。
培养接纳能力,提升挫折耐受力。一个人的成长,少不了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也少不了同伴间的互助。“尖子生”的自尊心强,一些人会听不进批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接纳——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比如,站在父母或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能使他们的思考更具合理性;而站在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能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友谊。
“尖子生”多是家长心中的明珠,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同学敬佩的对象,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辩证地看,习惯被赞美虽然可以点燃学生内心的自信,但也可能削弱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事实上,在面对人生的逆境时,一些“尖子生”往往会表现出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甚至还会为了某句话、某个动作而走向极端。因此,班主任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适时传递类似“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课程”这样的人生观,同时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应对挫折、疏导情绪的方法。只有平时多一点观察和思索,教育才能少一点遗憾,多一点期待。
发掘“隐形”的“尖子生”
人的天赋是存在差异的,但生命的潜能却是无限的,这让人的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恰恰阻碍了众多“隐形”的“尖子生”发展。因此,对于培养“尖子生”,要面对全体,尊重差异——既要爱“当下的‘尖子生’”,也要爱“明日的‘尖子生’”。
培养“尖子生”不能只关注教育结果,其实,良好的教育过程更有利于“尖子生”的涌现和发展。我们应潜心研究“尖子生”的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将之推广到更多学生身上;努力在教育过程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老师的重要使命。个人认为,可以综合考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迁移能力等非智力影响因素,在班级中发掘出“尖子生”的后备军——对于这些待发展的学生而言,自信心就如同一对翅膀,可以帮助他们得到更多,飞得更远。
我总是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认可自己。我带的2011届班级里,有一个叫郑雯婧的学生。第一次与她见面时,我试探性地打听了她对于小学学习生活的感想。从她略显拘谨的话语中,我发现她比较缺乏自信。为了激发她内心的力量,我鼓励她参加班长竞选,鼓励她抓住每一个可以挑战自己的机会。每一天,她都比前一天的自己更加优秀。日积月累,最终,她在收获学业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自信和勇气。
如果我们的眼光只是局限于校园之内,我们何以接近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复行走,我们何以突破自身的桎梏,给予成长中的学生持久的激励?告诉学生“你能行”,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甚容易。难在何处?难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艰难取舍,难在我们能否放弃眼前利益。所以,告诉学生“你能行”,是基于对学生未来的一种自信,也是对自己的自信。无论是对于现代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者的观念,这都是一个挑战。
(责任编辑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