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2016-06-16李丽梅陈磊
李丽梅+陈磊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微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呈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之一。该文借助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到3168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微课认知的调查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和微课自身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微课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微课在职教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试图破解传统教学封闭性、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为高职院校微课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微课;高职教学;问卷调查;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37-03
1 概述
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微课程的概念由David Penrose提出,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国内对微课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黎加厚、胡铁生、焦建利等[2-4]对微课概念进行了不同概述;苏小兵等[5]对微课、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探讨;胡铁生[6]老师从微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资源应用生态和环境和资源组成的生长发展性视角出发,提出7个微课资源构成要素;林秀瑜[7]从微课学习模式角度探讨微课对优化学习过程、应用技能、学习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根据以上文献分析可知,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基础,不同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授课方式、应用环节和领域等提出了不同的观念。本文从微课的定义及特征出发,分析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微课使用现状,探讨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手段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自2011年被胡铁生首次提出来以后,在中小学中迅速开展相关实践和运用。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以少而精的内容满足了高职学生个性化与碎片化的学习需要,高职院校陆续开展微课实践,试图借助微课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但高职微课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微课教学实践不长,在高职教学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重建设,轻应用。近几年全国举办多次微课大赛,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显著增多。部分院校为参赛开展微课实践,实践过程注重资源建设,教师制作微课主要是为了获奖,学校倡导教师制作微课旨在提升学校的形象。这导致在微课建设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微课外在展示效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参赛后的微课作品并未真正应用到学生的学习中,从而大大降低了微课的效用。
第二、重量轻质,资源浪费。各高校纷纷开展微课教学实践,但大部分微课教学视频制作粗糙,微课教学视频主要来自于对传统的完整录像课例的切片加工改造或在教室、实验室等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拍摄获得,由于这种教学视频本身缺乏微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视频表现形式短小但不精悍,视频中包括的信息量太多、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活动过程不够清晰,这大大降低了微课的质量,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环节不全,缺乏连贯。微课建设的目的大多为了参赛,微课内容通常为课程的某一章节,缺乏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微课环节不全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
第四、以教为主,偏离本位。微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目前,微课在国内实践的过程中,不少微课和以往的课件或习题等资源一样,以教师的教为主;视频拍摄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师生的有效互动细节。
第五、资源特色不明,缺乏系统性。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资源没有进行整合,缺乏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利于师生的教与学,难以形成资源规模化效益。
第六、评价体系不完善。微课教学模式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微课在职教教学实践较短,对应的评价体系相对较少。如何评价微课教学效果成为时下微课教学重要问题之一。
3 高职学生微课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关于微课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以教师为样本,本文以学生为样本,开展学生微课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方式为网络问卷,学生登录网站直接匿名答卷提交。问卷于2015年6月11号发布,于2015年6月30号回收,有效样本总数3168份,问卷有效率。
3.2 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Excel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分别分类汇总。
3.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微课的了解程度并不乐观。如图1.1所示,12%的学生认为经常接触微课,43%的学生认为很少接触微课,22%学生只是听过微课,21%的学生从未听过微课。由此可见,微课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广泛开展。微课的时长应该多长时间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呢?调查表明:如图1.2所示,近半数学生认为10~15分钟的微课是比较合适的,10~15分钟的时长有利于学生保持较高的注意力,这与教育心理学中学生一节课能集中精力上课时长相同。微课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有哪些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3所示,32%的学生认为课程时间短,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学习;28%的学生选择简短视频,方便观看;23%的学生选择有针对性解决疑难点或重点知识;7%的学生选择可以弥补课堂效率不高问题;8%的学生选择没用过微课。可见,微课的“短”和“精”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亮点。针对是否赞同微课应用于各科课堂教学问题,如图1.4所示,57%的学生选择赞同,3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93%的学生认为微课学习能提高效率;90%的学生认为课后进行微课复习是有用的,其中57%的学生表示虽然学习微课有效,但是不太会用;同时,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微课,29%的学生对微课开展保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
2)学生学习微课的主要途径
学生每周上网大概多长时间呢?根据调查显示,如图2.1所示,3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0~5小时,24%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5~10小时,1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10~15小时,18%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15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学生上网期间通常选择哪些网络课堂进行学习呢?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2所示,20%的学生选择微课网,5%的学生选择慕课网,6%的学生选择淘课网,同时也有约30%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微课相关网站进行微课学习。相对课堂教学,学生是否更倾向于网络课堂学习呢?如图2.3所示,调查显示只有31%的学生选择赞同。因此,学校应加大微课相关网站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使用微课网学习微课。在问及是否喜欢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场所都自主选择时,如图2.4所示,大部分学生愿意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学习场所,微课的“短”、“快”、“精”的特点吻合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化需求。
3)学生对微课的实际需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学生越来越擅长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在被问及更喜欢信息技术应用于以下哪些环节时,调查结果表明,如图3.1所示,学生对应用于各个环节的偏好差不多。从微课呈现形式看来,如图3.2所示,45%的学生选择真人讲解,28%的学生选择flash动画,17%的学生选择课堂实录,8%的学生选择电子黑板。学生喜欢哪种微课教学模式,并希望从中了解哪些知识呢?根据调查表明,如图3.3和3.4所示,不同学生对不同微课教学模式喜好程度大体相同,希望从微课中了解的知识体系也大体相同。
4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对微课的认知、了解途径和真实需求均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总结阐述,并提出建议。
1)学生对微课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微课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这与微课在高职院校中未广泛应用密切相关,胡铁生在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微课建设倾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同时微课建设还存在“建多用少”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学生接触微课的频数以及学生对微课的认知。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微课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将“建多用少”转变为“以建促用”,从而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
2)学生学习微课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微课的时间为碎片时间
调查表明,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使用微课网进行微课学习,其他微课学习网站使用相对较少。学生学习微课时间以自主选择场地时间为主,由于微课“短、小、快、精”的特点,学生通常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微课视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微课的途径相对较少,原因在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资源较少,未形成系统性微课资源。微课作为新型学习理念,高职院校应加快微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提供更丰富的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切合自身学习的系统性微课学习平台。
3)学生希望微课侧重核心知识讲解,对微课教学模式无明显偏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微课内容重点讲解核心知识,对微课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会有不同的选择,学生对此无明显偏好。因此,高职院校在微课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微课内容的精准,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现出教学内容。
总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理念逐渐以“教”为重心转为以“学”为重心,学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微课的出现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高职院校微课建设应按照微课的专题化发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积极建设优质微课资源。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明.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5]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94-99.
[6]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7] 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2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