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大数据和洞穴寓言
2016-06-16焦萍萍周显春
焦萍萍+周显春
摘要:愿景在指导一个领导者或者一个组织的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在了解到愿景的重要性的情况下,领导们经常会寻找一些工具来帮助他们扩大愿景。大数据就是这样一个经常使用的主要工具。该文中讨论了依赖大数据利与弊。通过引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来说明正确的愿景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实际经历,其次才是抽象的事物。
关键词:愿景;大数据;领导哲学;洞穴寓言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10-01
1概述
借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来讲,领导者的愿景就是领导者的伟大之所在[1]。愿景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其核心就是发现未知事物的能力[2]。愿景可能是渐进的,并且可以瞥见如何改进现状,在最极端的极端情况下也有可能具有破坏性并由此带来新情况。
2大数据
既然愿景如此重要,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扩大愿景呢?大数据就是一个经常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3-4]。大数据在这个方面具有显著的诱惑力,它被认为可以洞悉最复杂的问题。如果将组织的愿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该组织就可以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而不用“听天由命”。也许更重要的是,大数据预示的是基于数据的概率,也就是未来发展趋势的概率,且这个概率会被认为相当高。如果被知道了这个发展趋势,人们就会认为可以控制它。
上述的情况让人难以抗拒。能够自由地使用数据来发现曾经被没注意的事物的能力和把握不可预测的、新出现的复杂现实情况的能力当然令人向往。为此,就应该将愿景完全寄托于大数据吗?在任何情况下,大数据都能改善领导者的愿景吗?
3洞穴寓言
大数据真的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有效呢?或者说,领导者们应该接受大数据的诱惑吗?这个问题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5]中的囚徒们的问题相似。寓言中的囚徒生来就被锁在一个洞穴里面,不能回头,他们只能看到面前的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到他们面前的墙壁上。和一般人一样,这些囚徒对事物的感知全部来自于他们获取的数据,也就是墙壁上的影子。
有一个囚徒被释放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从冰冷的抽象中走出来,到了温暖的太阳下。等他回到洞穴,他把所看到的事物告诉给那些仍困在里面的囚徒。他声称他们以前错误地认为那些影子,那些暗淡抽象的东西,就是现实事物本身。这个囚徒和他的所见立刻就遭到其他囚徒的排斥。就像组织里被立即解雇一样的情况发生了,这个囚徒搬出了洞穴去其他的地方寻找机会了。
4愿景
通常,人们都期望向那个获得自由的囚徒看齐。根据柏拉图的语言,这个囚徒看到了真理。本质上来讲,人们到底在向哪里看齐呢?过于依赖大数据的愿景其实是基于抽象的。大数据也许可以被用来抓住人们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但是一个明智的愿景首先应该建立在实际经历上,然后再参考大数据提供的静态的快照。简单来说,基于大数据的愿景存在的危险在于它可就是来自于“影子”。
如果愿景建立在“影子”之上,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假设,例如认为领导能力就是知识。进一步来讲,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区别在于领导者是专家,即具备知识,而下属是可怜的愚昧者。从这个愿景的这个角度来看,领导水平可以通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以及领导者服众的水平来衡量。按照这个观点的定义,领导就是控制和命令。大数据是一个可以帮助领导者控制未来的工具,知识是影响下属来实现控制未来的目标的工具。
由于愿景的定义比较模糊,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区别经常不只是在于具备的知识的多少。组织中地位较高的人并不只是知道得更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更重要。也许是受愿景固有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从抽象中获取的信息的应用可能会超出预期或者最初的参考框架。
就算是从“影子”得到的愿景,关于组织内部或者领导者的环境中分离的假设还是很明显的。认知者被认为和被认知对象分离开来,领导者被视为独立的,不同于下属。从人们最自然的本性来,这个愿景表明人们都是所处位置的“囚徒”。每个人都各自独立。自上而下的领导框架与前面所述的愿景中显示的寓言中潜在的异化的假设是一致的。对知识的追崇似乎是一贯的,那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人唯一与外界交互的模式就是获取知识。通过这样的远景投影后,领导行为可以比作阅读一本展开在人们面前的“宇宙剧本”,而不是编写和修改剧本。
5小结
大数据在领导工程和从业者中大受欢迎,这表明了什么呢?是应该向获得自由的囚徒看齐呢,还是向仍然锁在原地的囚徒看齐呢?
参考文献:
[1] William James.A Pluralistic Universe[M]. BiblioLife Press,2008.
[2] 雷强.浅谈愿景领导理论[J].理论探索,2010(5).
[3] 孙强,张雪峰.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 刘明辉,江允英,张帆.大数据时代的领导变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7).
[5] 田海平.柏拉图的”洞穴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