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生态经济背景下可持续农业发展探析

2016-06-16倪玖斌

经营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倪玖斌

摘 要 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的追求,生态、有机等农产品标准日益为人们所追捧,逐渐倒逼形成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生态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农业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逐渐活跃,二、三产业加快发展。虽然早在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了6.9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以北上广为代表的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率甚至超过了80%,而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西部县及以下的农牧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传统农业仍然是广大农牧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

一、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农业是小康社会的天然组成部分

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层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中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然而,实现中国农民的小康,关键在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要求梳理可持续的发展观,四川西部生态资源丰富、保护生态环境需求迫切,对可持续资源利用具有先天需求和优势,可持续农业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四川西部维持农牧民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将可持续发展观应用与四川西部农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天然组成部分。

(二)农业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

虽然四川西部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不高,但由于农业是当地农牧民口粮的重要来源,发展青稞、小麦的种植业不但是农牧民的传统习惯,长期以来,更是农牧民自给自足生活的一部分。失去农业的基础保障作用,四川西部农牧民的生活成本将大幅上升,甚至难以为继。因此,单从经济指标来看待农业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其他产业,其社会意义则更加突出,是十三五期间,四川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

(三)可持续农业是四川西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四川西部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还比较低,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角度看,其对农牧民的增收贡献明显不足,仍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基于农牧民不杀生的传统观念,农业资源保留较为完整,尤其是土壤较少受到化学农药及化肥的影响,这成为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先天优势。而“十三五”期间,从宏观层面上看,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因此,四川西部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传统与未来农产品市场需求相契合,发展可持续农业可望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为四川西部农牧民带来持续增收。

(四)可持续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农业包含两个方面,要求增加生产,不断扩大食物等农产品供给,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保持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动态的、既无农产品匮乏之虞,又不耗竭资源或破坏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农业目标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不但是四川西部农牧民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定位,充分明确了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也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川西部的生态条件在四川省和甘孜州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必须深度融入生态环境建设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来。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基本上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地区。四川西部坚持着民族地区独特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未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关系四川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特征

我国农业近30 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系统生产力低,继续增加农药化肥难以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第二,农业污染严重,环境消耗较大;第三,系统边界趋于内缩,稳定性差;第四,现代化指数提高,系统生产优势度处于中等水平;第五,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程度较低。以上特征表明,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农业的曲折探索,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主要表现为落后的传统农业与污染的石油农业的混合,目前处于混合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期,整个经济系统正朝着低稳定性、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化。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农业发展的局势,不仅关系到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还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要努力提高中国农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防止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应减少石化资源的投入,增加环境资源和有机资源的投入,提高环境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协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农村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从而增加农业可更新资源的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建,促使农业环境资源的用养结合;减小石油农业成分,发展低耗、高效的生态农业,减少农业的环境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程度;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的多元化生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生产优势度。

三、我国西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重点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中之重

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也是中央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部署。我国西部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第一,农用地利用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第二,大农业农产品结构单一;第三,地区与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的规模化;第四,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名、特、优、新产品。与之并存的有农业市场结构不合理和农产品市场商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仍是传统的集贸市场,缺乏批发市场等现代的与大市场接轨的流通渠道,农产品基本上仍以农民零担细挑,单打独斗的方式进入市场,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参与市场竞争,造成市场半径小, 流通不畅,交易成本高。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农业的主要内容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否定,既是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措施。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物的自然生长以获得收成。而传统农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则是粗放型、掠夺性的,往往形成“先掠夺、再补充、再掠夺”的恶性循环,造成农田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并形成大面积污染。循环农业则强调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耦合效应,这是因为不同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互补、互利因素。因此,应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张亚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6.

[2] 黄涛.以生态文明为基准深化循环经济理论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探讨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