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意识创新离我们不再遥远
2016-06-16张欣华聂秀萍
张欣华++聂秀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探究嘉峪关植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研究》(立项批准号:GS[2014]GHB036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7-01
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和环境等,并且通过这些带来有益的效果。生态意识创新就是在生态意识和科学实际发展方面有所创新,使之更加接近生活,服务生活。所有的创新都脱离不了生活,创造出的新事物都是为了生活的更方便,更舒适而创造出来。但是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环境下长期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能逐渐形成。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课堂中完成,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欲望
一个好的课堂环境的创设,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我们要把学生领进一个创新的课堂中,给学生留下广阔的余地,让他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教材创设的美好意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喜欢研究科学现象,分析科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去学习科学课。首先,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采用有趣的导入,悬念式导入,如《生命的进化》一课,“假如你能够按动一个魔钮,使世界的时钟倒转 6亿年,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奇异的世界:你在这个世界里看不到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昆虫,没有人类,没有飞鸟——没有生命的声音,也没有任何生命的踪迹。你能想象出只有一个人活着的情景吗?一切都是死的,甚至死亡也会很快降临到你头上——那里没有食物来维持你的生命,即使食物问题能够解决,你又怎么能在这荒凉死寂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心智健全呢……”这种导入,把学生引导到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让学生认识到在6 亿年前,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后来怎么会有了生命?科学家又是怎样得知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等等如此多样的教学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注重课堂引导,挖掘学生创新潜质
教师应在课上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快乐和实验成功时的成就感,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形成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做实验如制作生态瓶,观察小动物等等,这些实验活动都会点燃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生态创新热情。
三、利用课外延伸,释放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启发学生课后自己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去进行设计、制作,让课内时间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开展更多研究活动。如《种子的传播方式》一课,在课堂上只能接触课件来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去亲眼目睹,他们会有更获得收获和感想,对于每一种不同的科学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们加以思索,并适当的产生联想,让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
四、重视科技活动,点亮学生创新梦想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每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和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就是为广大师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使得每一位师生都有机会投身到活动中,思想碰撞灵感,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了几项探究活动,一是“探究植物多样性,关注雄关生态园”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了解嘉峪关市植物的“多样性”切入,结合《科学》课本中“生物的多样性”内容,从种植植物开始,探究校园里、家里、社区、戈壁滩以及公园里植物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自觉行动起来,爱护花草树木,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感恩美丽生态园的创造者和守护者,珍惜如今嘉峪关市的绿化成果。二是“校园白杨树病虫害探究”,从观察校园里白杨树的生长和发生的变化,探究白杨树发生病虫害的情况,了解有关植物病虫害的知识,学习救治和保护树木的方法。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探究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培养了同学们科学创新的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传递一种正能量。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 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每一节科学课堂中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小学科学课堂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带领学生走进科学创新的世界,打开神秘的科学之门,让创新离我们不再遥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