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孔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2016-06-16赵顺何明华彭文鹰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0000南雄市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南雄5400
赵顺何明华彭文鹰(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 50000; 南雄市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南雄 5400)
广东孔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赵顺1何明华2彭文鹰2
(1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2 南雄市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南雄 512400)
摘 要针对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出现的库周村民生产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植被群落单一等问题,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为湿地公园后期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孔江湿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
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东北角的孔江上游,孔江水库坝址位于孔江上游鸭子口,距南雄市区约43 km,总面积1 667.9 hm2。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于2011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本研究针对孔江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为湿地公园后期开展湿地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孔江湿地概况
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7′55″~114°43′13″,北纬25°15′32″~25°19′54″,有7条入库河流,涉及到乌迳镇和界址镇2个乡镇,白胜村、大坑村、大竹村、马芫村、田心村和窑灶口村6个行政村(图1)。
根据《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的分类标准,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自然湿地主要包括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库、稻田/冬水田、淡水养殖场。
根据植物资源调查表明,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野生维管束植物588种,隶属于142科392属,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分别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花榈木Ormosia henryi。
据调查统计,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到鱼类71种,隶属于6目18科;鸟类13目32科86种,兽类4目8科1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有黑鸢Milvus migran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和斑灵狸Prionodon paricolor 5种。
2 孔江湿地现状分析
2.1 库周村民生产生活污染直排,水库水质受到威胁
库周村民生产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些直排水库,有些排入鱼塘;有些村庄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河滩上,河流丰水期时,生活垃圾直接进入水库,不仅影响景观,而且影响水库水质。
2.2 植被群落结构单一
暖性针叶林是湿地公园现状植被分布面积最多的植被类型,大约占湿地公园林地面积的70%以上,多为人工种植,湿地公园地理环境并不复杂,植物种类丰富度一般,造成单种科或单属、少属种以及单种、少种属都比较多,生物多样性较低。
图1 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示意图
2.3 入侵物种滋生
两栖类1目6科9种;爬行类2目6科15种;入侵物种位于入库河流①处,水体中有少量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生长,多分布在水流较缓的水岸边;地脚下村排污口附近也有水葫芦分布,分布在库周的浅滩上(图1)。
2.4 农业面源污染
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村民在河滩和水库库汊浅滩上耕作,丰水期,河滩和库汊浅滩被河水淹没,村民耕作时会喷洒农药,丰水期来水将河滩与库汊淹没,会有农药残留进入水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库水质。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3.1 水质保育工程
3.1.1 外源污染控制
(1)入库河流截污。规划分别在入库河流①、入库河流④、入库河流⑤与⑥交汇处共3处进行截污处理,安装截污栅,防止固体废弃物随河流进入水库,并安排工作人员对截污栅进行定期清理(图1)。
(2)人工湿地,净化水质。 在入库河流段种植大型高等水生植物,根据不同植物生活型,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沉水植物,营造高低有致,不同季相景观,具备净化功能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
(3)村民生活污染统一处理后排放。在库周村落集中区建设垃圾收集站与生活污水初次沉淀池,统一处理后再排放。在地脚下、乌泥坑、荷树坑、灶口村、大坊村、杨木塘村、黄泥塘、天心坝、蕉坑、塘头下规划设置10处垃圾收集站;在马芫村、乌泥坑、窑灶口村、天心坝规划设置4处初次沉淀池(图2)。
(4)生态隔污缓冲带。在乌泥坑与天心坝2处建设生态隔污缓冲带,防止村民生活污染直接进入水库。缓冲带以灌草群落为主,并配置水生植物,形成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逐渐过渡的群落类型(图2)。
(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使用方法,制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推广农业集约化清洁生产,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
3.1.2 内源污染控制 采用生态疏浚的方法,逐步降低河段内底泥对水体的环境胁迫,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疏浚中要提高疏浚精度,并采取环境生态疏浚方式,防止污染底泥或泥浆的二次污染,在设备上也要有特殊的装置和措施,以保证污染物有效清除,而对水体及周围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图2)。
3.2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3.2.1 林分改造 在湿地公园范围内选择马尾松纯林小班,在小班内选20~25株生长良好的林木作为母树,对选定的母树作为必留木,采取择伐和疏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林分改造。对于林内出现过大的林间空隙地,采取补植阔叶树,促进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
图2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平面图
3.2.2 栖息地保护
(1)外来有害物种控制。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极强,抑制或影响其他物种的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极易造成该地区生态恶化。对马芫村入库河流及周边的水葫芦进行清理,同时每2个月对湿地公园范围内入侵物种进行监测。
(2)珍稀动植物及其生境保护。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定期监测,加强本地珍稀物种保护,对发现的珍稀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对发现分布有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的生境进行重点保护,对现有的水禽栖息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随意采伐现有树木,禁止在现有水禽栖息地区域内开展旅游活动,禁止狩猎、盗采盗伐等。
(3)水库库湾、库汊生境保护。 孔江国家湿地公园水库库湾、库汊众多,这些库湾、库汊具备人为干扰较少、环境幽静、避风等特点,得到了一些水禽尤其是雁鸭类等游禽的亲睐,在杨木塘、塘头下、破塘等处的库湾、库汊发现有较多水鸟栖息,所以需对这些库湾、库汊生境进行重点保护,禁止游船游客进入,禁止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图2)。
(4)防火与病虫害防控。开展定期监测,建立完善的巡护、防火制度,做好社区防火宣传。加强森林病虫害应急防范体系建设,配备基本的防治设施设备,培养病虫害防治专业人才,并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管理。
3.2.3 植被恢复
(1)滩涂栖息地恢复。主要对现有水库库尾和河流入库的滩涂进行恢复。严格控制现有的人类活动,并通过种植乡土湿地植物,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构建良好的生物栖息地。同时,通过滩涂湿地恢复,也可以打造良好的湿地景观,为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生态旅游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景观载体。
(2)生态岛栖息地恢复。公园内的岛屿和半岛众多,部分岛屿和半岛人为干扰少,是水禽动物栖息的天堂。对岛屿面积适中、区域幽静的杨木塘进行典型湿地生态岛栖息地建设,规划面积约1.0 hm2,表现形式可采用同心圆圈层方式布局,由外往里依次是深水→浅水→湿生植物环→灌木环→乔木环→人工岛,构建不同鸟类适合的生态位,在树种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鸟类喜欢的浆果树种,如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金樱子Rosa laevigata等。同时营造高低不等的不同树丛、灌丛和草丛,吸引水禽来此栖息。
(3)景观岛植被恢复。 国家湿地公园水域面积广阔,岛屿众多,有“百岛湖”之称,对孔江水库水域实行分区规划,孔江大坝附近岛屿众多,在孔江大坝附近规划具备不同景观效果的景观岛,适应不同季节的时效景观效果,达到观花、观叶、观果、观姿等不同景观,有些浆果类树种也能吸引水鸟来此栖息,重点选择种植常绿阔叶树和乡土树种,如桃花岛、银杏岛、八角枫岛、小蜡岛、杜鹃花岛、枫香岛、新木姜子岛、铁冬青岛、杨梅岛等11个景观岛,每个景观岛面积平均约2 hm2,适应不同季节,不同游客观赏需求,打造四季景观(图2)。
3.3 水岸恢复工程
3.3.1 入库河流水岸恢复 对马芫村与大坊村的入库河流的水岸进行恢复,共约1.0 km,主要利用生态护岸的方法进行修复。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护岸不仅能防止河岸坍方以外,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还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观效果。
3.3.2 消涨带景观改造 在高于消涨带即高于最大水库水位的马尾松林下种植带状的具有观花、观果、观叶景观效果的灌木丛带。先在水库某处设立一个2 km的示范点,有成效后再大面积推广。可供选择的灌木种类有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等,这些种类的植株于春季开花,可营造多姿多彩、山花烂漫的自然美的景观;夏季开花的灌木有贵州石楠Photinia bodinieri、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等植物。还有的灌木果实艳丽持久,鲜艳夺目,红色系果实的灌木有朱砂根、狗骨柴、冬青属、算盘子属、紫金牛属等灌木类等,黄色系果实的灌木有雀梅藤Sageretia thea等,蓝色系果实的灌木有马鞭草科紫珠属的红紫珠、华紫珠Callicarpa cathayana等,白簕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等为黑紫色系的观果类植物(图2)。
3.4 科研监测体系建设
湿地监测以水库、入库河流为重点,监测对象主要为水质和鸟类资源,同时记录其他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以掌握孔江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包括水文、水质监测系统、自动气象站、鸟类环志和救护站,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设置固定样线5条,用于监测鸟类种群数量、生活习性以及动态变化,植物植被、入侵物种情况等,平均每条样线3.5 km,供给17.5 km。
3.5 可持续利用工程
3.5.1 湿地生态旅游 在罗汉岩规划建设山顶观景平台,适当修葺上山道路,并配备相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安全服务设施,树立相关警示牌、指示牌等。在大坊村规划建设湿地水生植物观赏体验区,设置游步道、滨水栈道、栈桥、观景台等基础设施,让游客深入体验湿地美景。在湿地公园内建设规划3处湿地远足探险露营项目,提供配套的远足游憩服务,如小岛探险、丛林探幽、野外露营等,满足不同层次游客远足的需求。
3.5.2 科研合作 除依靠湿地公园本身的科研人员外,还应加强对外联系,组织地方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它有关部门的科研力量,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合作,以此逐步锻炼培养湿地公园的科技队伍,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3.5.3 公众参与
(1)科普宣教。在湿地公园管理处规划建设科普宣教基地,主要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者、社区村民、社会大众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并配备相关设施,如展览厅、放映厅、影像设备、沙盘模型、宣传册、图集、标本、解说系统、触摸屏等。
(2)社区共管。通过协议合作,明确利益关系,吸收更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一是主要对社区群众进行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相关内容的培训,以提高群众环境保护的思想觉悟,自觉地参与到湿地保护中去;二是旅游培训,主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生态旅游培训,以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湿地公园内有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为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管护的目的,对重点公益林面积大的自然村适当给予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金,以此提高社区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帮助社区探索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经济的项目,扶持和发展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经济产业,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对社区群众喜爱和发展积极性高的建设项目进行推广,特别是要重视保护好公路和水体沿线的公益林,努力营造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外围的绿色防护屏障。
致谢:感谢南雄市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所有工作人员,及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本底调查项目组所有成员,在此还感谢华南植物园的吴林芳工程师,暨南大学的孙军博士及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Guangdong Kongjiang Wetland
ZHAO Shun1HE Ming-Hua2PENG Wen-Ying2
(1 Guangzhou Caomuf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Ltd., Guangzhou 510000;2 Guangdong Kong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Management Office, Nanxiong 512400)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of pollution by production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and simple vegetation community in Guangdong Kong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wetl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the wetland park.
Key wordsKongjiang wetland; Wetl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6.01.07
收稿日期:2015-11-04
作者简介:赵顺(1989-),男,生态学硕士,主要从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方面的工作。E-mail:8153323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