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指南》解读

2016-06-16山西质量认证审核中心裴虹山西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赵雯

大众标准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评价区域经济

● 山西质量认证审核中心 裴虹山西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 赵雯



《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指南》解读

●山西质量认证审核中心裴虹
山西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赵雯

标准编制的背景和必要性

1.背景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从而把循环经济提升到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国务院出台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山西省把循环经济当作建设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路径和战略任务,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制度和动力机制。

循环经济标准化和实施认证,是推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规范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非常重视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工作。自2007年3月启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以来,国家标准委共批准77个项目试点,其中城市12个、园区15个、企业50个,已验收22个;共制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00多项;企业和园区标准(联盟标准)1 000多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循环经济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公布了包括区域、园区、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进一步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山西的晋城、同煤塔山、潞安入选典型模式案例。为此,按照标准化试点建设的要求总结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是推动全省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区域循环经济是按照区域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由宏观向微观的渐次发展,是循环经济在空间层面的具体表现。区域循环经济包含了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系统之间、国内外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需要站在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高度,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区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和落脚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省全面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必要性

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进一步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我省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循环经济统计和认证试点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太原市、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

近年来,我省积极布局和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以企业、园区和区域为重点,先后确定3批共186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基本形成“一市一园”“一县一企”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并优选出5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市)、10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晋城市、孝义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地区,芮城县、娄烦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朔州市、浮山县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为区域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3年,山西省质监局发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以及煤炭、发电、煤化工、焦化、钢铁、水泥等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提供了原则性的要求、框架性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绩效,能够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评价。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遂依据《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制订《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指南》。本标准是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的基础上,为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标准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的指南。

标准内容

本标准在符合和满足DB14/T 743-2013《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的基础上,为适应和调整区域循环经济不同阶段的更宽范围、更高目标和任务追求提供指南,特别关注持续改进区域循环经济的业绩与效率。

本标准从总体要求、潜力分析、识别需求、改进任务、改进路径、分析评价、持续改进等7个部分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的相关要求,并在附录中给出了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绩效指标的分析方法。

第1部分为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的总体要求、潜力分析、识别需求、改进内容和目标、改进方法、创新、检查跟踪与应用和持续改进的指南。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辖区内按行政管理边界区划分的省域、设区的市、县域(县、县级市)等的循环经济绩效改进。跨行政管理边界的流域、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本标准引用的主要规范性文件,本标准主要引用了DB14/T 743-2013《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给出了循环经济、标杆、清洁生产、海绵城市等术语和定义。

第4部分为总体要求。根据本区域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确定区域提升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的方针,确保其符合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的要求;包括对循环经济“3R”原则的具体运用,体现该区域的产业特色,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第5部分为潜力分析。为了准确定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区域依据区域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的指标完成情况及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区域内资源、能源、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区域循环经济管理、实施、运行、保障等经验,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潜力或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等进行评估与分析。

第6部分为识别需求。要求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变化条件、发展战略、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等循环经济影响因素,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等进行识别,特别是对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7部分为改进任务。要求在识别该区域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区域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水平的发展方向和改进目标,包括重点领域、改进内容和改进目标等3个部分内容。在重点领域部分,针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垃圾治理、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及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等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改进内容方面,针对完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改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区域循环经济组织管理、制定和完善改进计划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改进目标方面,分别从绿色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清洁技术与能源、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目标。

第8部分为改进路径。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改进目标的有效落实和对所有相关过程的有效运行,要求区域根据识别需求、改进目标和内容,从管理、发展规划、发展空间、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要求从确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制度、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循环经济接续替代援助机制以及完善区域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管理制度和循环经济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改善循环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要求根据国家或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导向和任务,结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科学布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实施循环化改造、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途径,推进区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进一步提高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融合机制,引导并规范区域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同时,根据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建立适应区域的循环经济技术标杆,推进技术创新和研发,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物质循环减量化技术、产业共生体系技术、能源的循环与优化利用技术、区域能源与资源利用技术、低碳创新技术以及生态设计与技术等,并通过创新区域间循环经济的合作交流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互联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文化教育建设等途径提高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能力。

第9部分为分析评价。要求区域应用物质流分析、能源网络图、水系统平衡分析等循环经济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低碳评估、生命周期管理、绿色核算等方法,对区域内资源、能源利用的效益和循环经济价值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第10部分为持续改进。要求区域通过对循环经济活动的各方面进行检查、分析,针对改进目标和内容的实现程度,利用分析方法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确定调整改进措施,不断加强区域的持续改进能力。本标准规定了对循环经济运行的各方面改进的要求。

预期效果

《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指南》规定了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内容和方法,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区域实施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区域资源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促进区域整体的良性和谐发展,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省资源节约、绿色转型发展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

1.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在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应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居民消费绿色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通常在一个区域内会有某个企业的废弃物是另一个企业再度利用的资源,如不能循环利用、甚至花费高额成本治理这些废料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对提高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促进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形成聚集经济效益,是区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消除了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亦即导致了由企业聚集而造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出现“1+1>2”的现象。循环经济的发展强调企业间的废物循环利用,企业聚集可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项目实施的可能性。

3.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

区域内的不平衡发展和各地经济水平的高低不一,带来建设循环经济的能力也有差异,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就业、地方财政收入、群众生活需求等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难题,需要通过区域的整体统筹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标准从区域实际出发,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为不同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指南,有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实施建议

本标准可以自行评估,掌握本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循环经济发展主管部门可以此作为依据对各级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经济评价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营改增”对项目投资经济评价的影响
区域
电信项目经济评价非整年计算期应用的探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