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2016-06-16黄秋姬
黄秋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6-01
自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洗礼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丢,而且要越改越浓。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丰厚底蕴,感染学生
在语文观摩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专家或者是优秀的教师,他们刚一出场时,看上去相貌也很平凡,但只要他们在台上站上一会儿,就立即亲和了学生,加上出口成章,辞藻丰富,妙语连珠,以及热情洋溢的表情,自然大方的仪态,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不被熏陶呢?反之,一个自身语言贫乏、口头语不断,面无表情的教师,无论如何也难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只有平时博览群书,教师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的水,才能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爱读课外书,有着丰富的文学底蕴,有广博的见闻。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讲台上,就胸有成竹,就能从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生气,书卷味,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也会爱上语文。老师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设计出精彩的环节,就能把学生带进美妙的语言文字中去。加上爱好广泛,在课堂上能调动各种知识积累,挥洒自如,那么,学生就会更爱上语文课了。因而,要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二、情感朗读,煽动情感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地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采用了多种的朗读方法。首先,我让学生美读课文,带着喜爱的心情感受花园的美丽,用欢快的语调读出花园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又通过研读课文,找出花园变化的句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巨人先前的自私、任性、冷酷,使春天离开了花园。我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巨人赶走孩子的语句。再通过表演朗读,加上学生的评议,学生深刻认识到巨人是多么自私呀!当巨人用宽容善良之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让我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就是这样通过老师一次次,一个又一个环节朗读的引导,深入地体会了文本。言为心声,在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能把内心的情感通过读体现出来。如果这堂课没有这样的朗读指导,那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乏味得很,哪来的语文味呢?
可见,学生读书到位与否,可以成为评判一堂语文课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三、推敲词句,体会妙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抓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培养不好,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受到制约。因此,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的训练。如:教学《荷花》一课,教学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学生能在老师的换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对比后,体会到了荷花的生机活力。老师趁机进行写字指导。
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时需要让学生,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这就举一反三形成了阅读能力。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语文味才会更浓,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四、引发想象,激情表达
小学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文字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出文本中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点,精心设计想象环节,让课堂的精彩再次绽放。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时,就有两处的可让学生大胆想象的教学点:1.太阳一天中为人们做了多少的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里拔,把陪着小朋友们在海边玩耍……老师让学生找出了太阳一天中为人们所做的三件好事,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后,又让学生对省略号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也当小诗人作诗,续写。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氛围真好,语文味教学在此时充分体现了。2.结尾处,太阳还会与等它、盼它的外国的小朋友说什么呢?会对处在战争的,饱受饥寒的小朋友说什么呢?这些拓展些的环节,不正是很好地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吗?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多种手段,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结合教师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