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感体验:唤醒儿童音乐潜能

2016-06-16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

谭 懿 (南京市力学小学 210000)



通感体验:唤醒儿童音乐潜能

谭懿(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00)

摘要:通感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它是一种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在亲自参与中获得感知、感受、感情的体验。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活动中,参与者运用通感体验,调动各种审美器官,连同人的“第六感官”——心灵,将五官感觉与思想、情感、意志等“心觉”沟通,亲身去经历、感知、感悟,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音乐感受。本文旨以通过分析教学实例的形式,研究通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儿童之于音乐体验、感受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感悟,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内心感受,从而让儿童逐步获得主动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体验;音乐感受;审美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不管是否热爱音乐,情感总会伴随着旋律传达到每个人的心底。俄罗斯音乐学家塞洛夫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人类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儿童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讲授和诠释的方式,因为那样的话,就会同学生的自身感受与体验相悖,这是完全违背音乐审美规律的。将通感体验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以感情为心理动力,以通感触动灵感,以想象补充实觉。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创造无限的想象,有效地激发儿童自主参与音乐感知活动,用充满心灵智慧的音乐教育去激活儿童的音乐灵性。

一、以共通型通感体验给儿童直观的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1所以说,听音乐是最简单的一种体验方式,但聆听者也是最复杂的角色。出色的听众应当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者,试着理解和感受他们理解和感受的东西。在听音乐时个人也要应用自己有关音乐文学和音乐结构的知识。培养儿童养成主动听音乐的习惯,那么它就会开启儿童通往音乐音乐殿堂的大门,使之获得更为深广和更个性化的音乐体验。2

二、聆听——共通型通感体验活动的圆心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最适合引导儿童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方法之一,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参与才能使儿童真正成为音乐审美活动的主体。儿童在接触音乐时,既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又用整个肌体和心灵感受节奏规律和旋律特点。通过肢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使儿童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歌曲《飞吧,飞吧》是苏少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德国民歌。歌曲主题鲜明,音乐语言简练,三四拍的韵律为歌曲增添了流畅、起伏荡漾的美感,是一首三声部的合唱歌曲。儿童在《飞吧,飞吧》这一课中通过用声势动作和指挥手势随音乐律动,感受、听辨出歌曲的节拍,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以及音符时值的长短的印象。合唱教学是教学实践中、尤其是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以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为基础,但又不能忽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技能训练的过程充满音乐性、充满美感、充满趣味。

听、动结合是通感体验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式,让儿童在音乐通感体验活动中以听觉为活动的圆心,辐射其他感官,把听觉与动觉有效结合,亲身体验旋律,不仅感受音乐美也增进了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三、笔绘声形——共通型通感体验活动的桥梁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由于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非再现性的特征,使之不如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可以直观地对应于具体的现实事物,这也为聆听音乐者留下了广阔的感受与想象的空间。音乐的旋律是想象世界的载体,是音乐想象的先导,在儿童的想象下,美术就成为架往他们内心的一座桥梁。

听赏旋律对于学生来说是加深熟悉旋律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以表象的形式呈现对旋律的理解,这就需要调动视觉,融入“绘形”。在听赏《飞吧,飞吧》歌曲中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想象鸟儿妄图振翅高飞,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心情,使音乐有了画面感。

教学过程中,在欣赏、学唱《飞吧,飞吧》独唱与合唱两种演唱方式后,学生这样描述单声部与多声部的听觉效果:“独唱听上去比较单调,合唱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立体”;“独唱有个性,合唱有共性(通过教师引导后说出)”……课后,学生再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单声部与多声部歌曲给予他们的感受,将抽象的音乐感受具体化,深化学生的音乐记忆,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以“笔绘声形”将音乐这种非语义性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的平台表现出来,激发儿童完成从聆听——想象——再造型的过程,提高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音乐创造力等。在“笔绘声形”的过程中,塑造出更具体的音乐形象,使其获得新的、良好的听觉想象经验与美的享受。

儿童活泼好动,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听到抽象的音乐时,律动和声势是他们最好的表达方式。儿童可以充分调动视觉与动觉,通过声势、律动、图谱等形式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在共通型通感体验,即艺术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活动体验中,儿童将各种感受融合,对音乐产生个体内化,在感性认识的帮助下充分感知音乐,最终获得理性层面的认知。

四、以补充型通感体验给儿童体验的音乐

艺术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音乐本身也是充满个性的的艺术,但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群体中度过。因此个人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参与”才能使儿童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新疆的天山地区,生长着一种不惧严寒的美丽植物,它洁白的花瓣宛如荷花一般,当地人喜欢叫它“雪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雪莲。

1.补充型通感体验源于生活

苏少版一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首《小蚂蚁搬米粒》,歌词大意讲的是一只蚂蚁力量小,搬不动米粒;来了一群蚂蚁后,大家一起把米粒搬回洞里。道理浅显易懂:团结力量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歌曲的旋律并不难,中间还穿插着一句有趣的数板——“小蚂蚁,小蚂蚁,大家一起搬米粒。你帮我,我帮你,你扛我推齐用力。”数板中的“你扛我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词。在通感体验中,调动学生的动觉,让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亲身体验,这比任何语言的赘述都来的更为深刻。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教学中通感体验通常是作为唱歌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出现的,旨在为学生创设多次聆听歌曲、熟悉音乐、亲身体验音乐的机会,从而在音乐活动中对歌曲获得个人的内心感受。在《小蚂蚁搬米粒》音乐活动中,每个个体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之后,在表演中深刻地理解了“扛”与“推”的意思,从而准确的表现出歌词的意思。

2.补充型通感体验回归音乐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江苏民歌。采用五声调式的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旋律轻盈活泼,表现出一种纯朴柔美的感情,极富江苏民歌清秀细致的特征。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方面感官,聆听乐曲、欣赏视频、学习舞蹈等形式;更调动了不常运用的激发味觉和嗅觉的体验,以品茉莉花茶的独特方式,让儿童感受到茉莉花的清雅,为演唱时歌曲的情绪打下感官基础。以闻花香、喝花茶的方式给儿童带来最直接的感受,感知茉莉花的美和韵味。并将闻花香的方法运用到唱歌的方式中,发自内心的感知真实的花和歌曲中的花。

以嗅觉和味觉为特点的通感体验使儿童对《茉莉花》这首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中充分感知,以此深切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打通歌中感官通道,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学习心理,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呈现教学,充分调动儿童的歌中感官,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能够感知歌曲的内涵,理解这首经典民歌的旋律美、歌词美、花之美、心之美,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儿童音乐审美能力之目的。

在注重艺术与生活交融体验的补充型通感体验活动中,儿童的体验回忆或生活想象被激发了,勾勒出“扛、推”的模样,让他们感受到富有生活情趣的音乐,从而丰儿童对音乐的内心感受。鉴于儿童对事物感知的直观化、形象性的特征,通感体验的运用,不仅能起到唤起儿童情绪、情感,引发他们的联想、想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引导他们理解认知范畴以外的领域,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

五、以转移型通感体验给儿童想象的音乐

美国的雷默教授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学到: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在性”。这表明体验的价值来自其自身的、内在的、自给自足的性质,每一个儿童对音乐体验都是独特的。音乐中的通感体验是调动参与者的视、听、嗅、触觉等多重感官并触发联想,可以让儿童从自己内心出发,在音乐的氛围中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和内涵,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赶花会”是我国南方流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民间音乐的盛会。乐曲《赶花会》是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民族轻音乐,其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动人的旋律和轻巧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民间风俗画。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儿童的通感,亲身体验音乐,运用动觉、听觉、视觉的联动,投映到多种音乐活动中。其中从学科共通的角度,感知语言与音符高低起伏的韵律关系。教师从字词发音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韵律,从而练习到音高起伏的特点,进而编创歌词。

通过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体验,给儿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出个体音乐潜能;再从“个体”走向“共同体”,使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得到交流与碰撞,对音乐获得新的理解。通过此类转移型通感体验活动,使儿童更富有音乐想象与音乐创造力,从而赋予每个人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分享音乐的能力。

实则,通感体验是存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它是一种联觉的本能。奥尔夫提出:“儿童阶段是想象力和感受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这对未来有极大的影响,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他,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3” 通感体验正是带领儿童体会音乐、参与音乐的一条捷径。音乐活动中,儿童不仅仅是听众,更是音乐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通过通感体验,激发“一觉引多觉”,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内心听觉、内心声觉、内心视觉、内心动觉和内心触觉等方面的多重感知。儿童的表演唤醒了其对音乐的内在感知潜能。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的每次体验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具有“独特性”和“内在性”。教师就像一位导演,为儿童——这一天生的演员创设广阔的音乐空间,让儿童真正感受音乐,激发其对音乐的内心想象。从儿童对音乐感受的反馈中寻找更加有新意、更加有趣的通感体验方式,激活儿童的音乐灵性。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9.

3.火舞潋滟.《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原本性》[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5b49280100ba0f.html.

参考文献:

[1]柳良.《音乐欣赏学导论》[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

[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3]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火舞潋滟.《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原本性》[EB/OL].文登教研师训网,2010.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
试论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