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村里的蜕变吸引德国总统到访

2016-06-15

中国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电站彝族山区

2000年农村参与式评估中,老百姓提出的需求之一就是希望修一条公路。山区的“贫”往往是因为“困”,“困”成了发展瓶颈,打开这个瓶颈,就可以沟通市场,获得发展的信息,参与到更广大世界中来,村庄发展就有了更开阔的道路。

彝族山区路很艰险,修公路非常不容易。村里开了几次会,大家都认为,大锅饭没有效率,承包到户对老弱家庭困难较大,有违彝族传统的互助精神。最后大家决定,根据路段难易程度定桩,每家100米任务,自己可以选择与其他家合作,劳力弱的人家由劳力强的人家帮忙,并可以从项目中得到少量补助。外出打工无法参与的人家则需要出一定劳务费提供补贴。这样既解决了效率和公平问题,又延续了村庄传统的互助精神。

上山的路很险,要通过五个村,怎么修?村民提了两个路线方案,一个方案要花几十万,另一个只需要十几万。流域小组召集大家坐下来一起商讨修路计划:路是我们自己的路,要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从乐施会可以申请到五六万块钱的经费,不足部分我们怎么办?村民们选择了比较省钱的方案,并且经绿色流域项目人员沟通,向县扶贫办争取了几万块钱,一共凑了15万,再请县公路局以扶贫方式帮助做了路线测绘。项目款项主要用来买水泥管、炸药管以及给村民不多的伙食补贴,并且给每两户发一套炮杆、炮钎和两把十字镐。连续两个冬天后,当连通深山里五个村的23公里山路挖通时,村里召开了热热闹闹的庆功会,还请来了乡里、县里的领导们。乡长简直不敢相信,在他眼里很弱势贫瘠的彝族村民居然靠自己的力量成功修好了这条险路。

第二年土豆成熟季节,拖拉机把一车车土豆拉下山去,再把瓦片一车车运上来,村民们一直期盼的建瓦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彝族村民们很自豪地说:我们自己修了23公里的路,摘掉了别人给我们的帽子——“有钱只会喝酒”。修路改变了山上彝族的生活,村民们也在修路过程中逐步学习和践行参与决策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这一方式始终贯穿在波多罗村15年项目实施过程中。

有了路,通电随之被提到了首位。公路修通的第二年,山上建起了德国政府援助的小型光伏电站。那一年德国政府提供的太阳能援助项目在中国选点时,考察者了解到彝族山区参与式发展的概念不仅保护了山林,也对整个流域提供了生态服务,还对拉市海国际湿地有了贡献,把云南两个援助项目点中的一个指定给了上南尧行政村。

光伏电站就在波多罗小路边上,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刘正伟作为电工负责日常维护,每年向每户收取电费交给远在昆明的光伏公司,对方则负责技术维护和蓄电池更换。直到现在,这个小型电站都堪称民用光伏电站中技术最先进的一个,一直运转正常,支撑着山区彝族的全部生活用电。2007年5月23日,当时的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及夫人到访丽江,参观了中德发展合作的太阳能项目,并到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光伏电站供电情况,还详细询问了老百姓通电后改善了的生活。总统先生很高兴地发现,一座小型的太阳能电站就能保障山区数个村庄的照明和小型家电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中国贫困山区的能源状况。

如果以“发达”“繁荣”“很炫的财富”“抓眼球的数据”等等词汇来衡量,这个大山里小小的彝族村庄的确很简朴。如何理解减贫与变迁的意义,关系到人们如何理解幸福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理解环境与生活质量之间应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经济改善当然是扶贫的目标,但不应是衡量村庄进步的唯一指标。32户人家的波多罗村庄,保护了两万多亩山林以及黑熊、猕猴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动植物数量重新蓬勃,滑坡和泥石流减少了,森林得到休养生息。从10年前的寅年吃卯粮到现在每年人均两三千块钱收入,波多罗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物质生活改善只是波多罗减贫成就的一部分。“城里人有城里人的幸福,山区人有山区人的幸福,”老村长说,“森林保护下来了,我们山上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景,空气是新鲜的,水是甜的,食物是生态的。再好好地种药材,养好牛羊,供孩子读好书,家人平安和睦,不病不痛。这就是我们的幸福。”他们的幸福观的确与山下人不一样,他们的财富在山上,不是存在于屋里。地里有药材,圈里有鸡猪,夏天摘菌子,秋天采薪柴,牛羊就放牧在宽阔的集体草场上。光伏电站一年不到100块钱就解决了全家生活用电。这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都与村民们生生不息的生活和绵延不绝的文化交织在一起,这也是多年扶贫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猜你喜欢

电站彝族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蔚来部署第二代换电站最大容量13块电池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山区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