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文化建设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灵魂

2016-06-15高普有

经营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保障企业文化

高普有

摘 要 高校后勤同时具有教育性和企业性,属于“教企二象性”,用单一规律进行指导或者侧重某一方面,往往在实践中行不通。教企二象性中,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企业文化。后勤的企业文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保障 服务 管理 后勤规律 企业文化

整个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一路前行,方兴未艾,高校后勤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原有的各类平衡不断被打破,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后勤服务需求同落后的后勤服务能力和质量的矛盾。各学校都做了很多尝试,或模拟市场分甲乙方管理或对外承包,目的都是寻求高校后勤的持续发展,解决高校后勤深层次的问题,满足师生的后勤服务需求。

一、高校后勤发展的三个历程

1999年之前,后勤、教学、科研并称为学校的三驾马车。主要职能是提供条件保障和实行资产管理。1999年11月~2009年7月,以教育部的两次会议为标志,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主要体现为接收学校分流的多余人员并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2009年7月至今,高校后勤出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现代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经营目标,以拓展无限市场为企业的经营目的,以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为企业的经营命脉。社会化了的后勤本质上具有“企业性”,很多企业进入高校后一时适应不了高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的不及时、服务标准不到位、服务涉及的安全因素照顾不周,师生不满意;二是企业因市场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诸多因素,企业回报率低,甚至陷入财务困难,造成企业不满意,企业内部职工不满意。

高校后勤市场化的发展遭遇困难和瓶颈,很多高校试图破解教育性和企业性矛盾的困局。有的高校又回购了已经社会化的后勤业务项目,有的大学又把后勤服务集团变成了学校的行政机关或直属单位。

不论是社会化,还是学校自己管理,师生对后勤的呼唤和要求是不断提升的,按照师生有所呼,后勤有所应的原则,应该适应和变化的是后勤服务的更高标准。

二、对高校后勤规律的认识

读过大学的人都有体会,毕业多年后回忆大学,记忆深刻的往往不是与所学专业有直接关系的事项,而是后勤服务的关怀和体贴,后勤人的一个举动、一句话或者一个微笑。

高校后勤的每一项服务工作,都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生活环境的影响,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学校的形象,增加师生的向心力,干净整洁的食堂、宽敞明亮的教室、窗明几净的公寓都能给学生留下永久美好的回忆;二是服务态度、语言举止的影响,服务态度是一个人的情绪、颜面、语言的外在表现,后勤人与学生接触较多,有什么样的情绪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颜面就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效果,语言文雅,举止得体,服务效果好,师生自然满意。从这个角度看,后勤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人是“不上讲台的讲师”,这种育人责任和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的职工无法代替的。“育人先育己”,“打铁还需自身硬”,正确认识后勤人的自身价值,自尊自强地增加后勤人的使命感、自豪感。高校后勤是服务后勤也是育人后勤,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的模式无论采取了哪种形式,永远姓教,显著特征是“教育性”,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性。

高校后勤同时具有教育性和企业性,属于“教企二象性”。因同时具有教育和企业的规律,所以用单一规律进行指导或者侧重某一方面,都会在实践中犯错误。“教企二象性”中,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高校后勤的意义

创一流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同样要求一流的后勤,一流的后勤就得有一流的企业文化。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四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营销,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

后勤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队精神和服务理念等问题,就是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是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走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熏陶和陶冶服务对象,发挥“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

第一,树立形象。企业文化建设能树立后勤的整体形象,也能树立后勤员工的个人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后勤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二,增加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是一条纽带,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把员工和单位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交流和沟通,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第三,激发创造力。企业文化建设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

第四,增强管理约束力。文化建设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哪些不该做、不能做,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第五,提升后勤价值。文化建设能够使后勤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强后勤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后勤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原则

不同的高校、高校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一般都遵守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融合型的后勤企业文化。后勤内部员工构成复杂,加之有社会企业进入大学从事后勤服务工作,需要对原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改造,改造路径要借助高校的文化平台,打造新的后勤企业文化,体现出时代性和先进性。

第二,廉洁型的后勤企业文化。后勤掌握一定数量的人、财、物,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确保服务后勤的教育属性。

第三,法治型的后勤企业文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制度建设也处于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制度本身亦应随之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力争在机制上、制度上更加完善。制度形成后关键在于学习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

第四,信息化的后勤企业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紧跟一流大学办学理念,整理好历年的工作情况和基础数据,达到办公效率更高,决策更准确,服务更周到、更方便。

第五,节约型的后勤企业文化。开展节约宣传,建立节约制度,实施节约措施。

第六,创新型的后勤企业文化。后勤工作无止境、服务师生无小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师生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环境、引领新风尚。

第七,和谐型后勤企业文化。通过党组织、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诸如社会实践、团组织生活、文体娱乐、宣传以及评创等文化活动,后勤企业文化在这些活动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升华。在职工中开展安全防火、防盗、防事故教育,确保安全与稳定。同时,关心职工生活,倾听职工的诉求,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学习型的后勤企业文化。要改变后勤职工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偏低的现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强化训练和培训才能有所提高。

第九,专业化的后勤企业文化。后勤工作是踏踏实实的,又是生机勃勃的。要用职业素养塑造人、敬业精神教育人、专业技能培养人。通过技能竞赛、职业培训、学优争先、现场观摩、师生联谊、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支善于管理、敬业奉献、专业突出的有梦想的后勤团队。

第十,精准型的后勤企业文化。难事必做于易,大事必做于细,推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理念。

五、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企业文化不仅要上墙,还要入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心”,只有顺应人心、接地气,可实施的后勤企业文化才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第一,领导示范:企业文化建设要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领导就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样才能够把文化建设好、执行好。

第二,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提高人。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第三,系统运作: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杜绝换一任领导就换一种文化理念的做法;更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肤浅地理解为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第四,制度保障: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单位制度是在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丰富发展产生能动促进作用,制度更是从细微处保证文化建设的要求。

第五,学习借鉴:很多高校或者企业都经历过西方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产生的激烈碰撞,应该站在世界文化整合的高度,来重新整理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标准。

第六,不断创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改变与高校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通过变革创新来促进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更加健康的发展。

第七,评估总结: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部分和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设立涉及后勤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要保持其完整性和协调性。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内部结构及相互关联的方面综合评价,使之不断总结完善。

师生需求不断提升,催生了高校后勤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破解各种难题,改革是机遇,管理是手段,创新是动力,文化是灵魂。

(作者单位为吉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保障企业文化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