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前朝美玉后世藏
2016-06-15李清丽翟超
文/李清丽 图/翟超
虢国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前朝美玉后世藏
文/李清丽 图/翟超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处诸侯邦国公墓,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20世纪50年代末原黄河水库考古队曾发掘了20余座墓葬与车马坑,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并编写出版了《上村岭虢国墓地》一书;1990年2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对被盗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工作。虢国墓地出土各类文物3万余件(颗),其中以青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掘的18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玉质上乘,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工艺精湛。虽然虢国墓地属于周代的墓葬,但出土的玉器中除了周代早中晚各个时期的,还出现数量不菲的前朝玉器,如红山玉器、商代玉器等。特别是一批商代玉器,几乎占据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的20%之多。
出土商代玉器
虢国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主要集中在M2009虢仲墓中,M2001虢季墓、M2012虢季夫人墓、M2011虢国太子墓、M2006贵族夫人墓中也有零星发现。种类涉及礼玉、佩玉、葬玉、用具、饰件等各个类型,器型囊括玉璧、玉琮、玉戈、玉斧等礼仪性玉器、形象迥异的象生动物玉雕以及玉握、玉饰件等等。
“小臣系”玉璧 出土于M2009墓主右股骨之上。器身外边缘刻有铭文“小臣”。“小臣”一般是指商代的官职,或说是官员的谦称。“”字释为“系”,是人名。据文献记载,“小臣系”是晚商的贵族,地位显赫。“”字释为“害”,但在铭文中的意思有三种说法:一说读作“献”,进献之意;二说读作“谒”,拜见之意;三说是伤害之意。相比较第二种解释较为合理,此器应是小臣系谒见商王时所带的礼物。
虢国墓地M2009外棺玉器清理现场
M2009墓底随葬器物
“小臣妥”玉琮 出土于M2009外棺盖板上。射一端平面呈顺时针方向阴刻铭文一行四字:“小臣妥见”。“小臣妥”也是晚商的贵族。“见”有两种解释:一是“觐见”,即小臣朝见君王;二是古时祭祀中的“见”礼,即小臣主持或参与了祭祀中的“见”礼。在这里解释为“觐见”更为合适,即该琮是名叫“妥”的臣下觐见君王时带的礼物。这件器物和“小臣系”玉璧性质相同,均为商代的官吏拜谒商王时所带的礼物。器身上的半圆孔非常罕见,设计也很巧妙,里外均很平滑,可能是先由外向内镂一椭圆孔,孔壁上斜,使里面上部不出现明显棱边,再从外刻一凹槽,打去外棱刃,反映了玉雕匠人的高超技艺。
“小臣系”玉璧:直径14.9厘米、孔径7.1厘米、厚0.6厘米。器身有一处较长的裂痕。青玉。豆青色,局部因受沁略泛棕黄色,间杂少许白色斑点和黑色沁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形,中间有孔,体较厚。
“ 小臣系” 玉璧铭文
“小臣妥”玉琮:通高12厘米、截面边长5厘米、射高2.1厘米、孔径4厘米。青白玉。青白色,局部受沁有黄色或棕色斑点或斑纹。玉质温润晶莹,微透明。纵长形,内圆外方,射较高。
“ 小臣妥” 玉琮铭文
龙凤纹玉戈:通长36.6厘米、援宽6.9厘米、内长8.5厘米、宽6.7厘米、最厚处0.5厘米。青玉。冰青色,部分受沁呈棕黄色。玉质细腻,晶莹温润,微透明。
兽面纹玉斧:通长15.6厘米、宽2.5厘米、厚1.5厘米、銎孔长1.5厘米、宽0.7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微透明。
龙凤纹玉戈 出土于M2009墓主左侧腰部之下。偏锋呈柳叶形,刃较钝厚,援中部有脊,边缘有刃,援内宽窄相差无几,援本部与内部结合处中部有一圆形穿孔,近长方形内的末端有锯齿形装饰。内端的正面用阴线雕出龙凤纹饰。戈本来是用于刺杀的武器,但玉戈已不再当作武器使用了,只是在特定的重要场合使用的仪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玉戈的使用范围比玉戚广得多,凡是王室贵族可能都可以用玉戈。
玉鸮:高5.8厘米、宽4.5厘米、厚3.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全部受沁呈黄褐色或棕褐色。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
玉龟:长6厘米、宽5.1厘米、高3.8厘米。青玉。青灰色,局部受沁呈棕褐色或黄白色。玉质较差,不透明。
玉鳖:长5.7厘米、宽4厘米、高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
玉象:高3.1厘米、长5.8厘米、厚2.2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
玉鹅:高3.6厘米、长4.3厘米、厚1.5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或黄白色斑纹。玉质细腻,微透明。
玉鸽:高2.7厘米、长4.7厘米、宽2.8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
玉牛:高2.6厘米、长5.4厘米、厚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受沁有少许黄褐色或灰白色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
玉羊:高3.6厘米、长5.3厘米、宽2.4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或有黄白斑。玉质较粗,透明度较差。圆雕。
玉虎:长5.3厘米、宽2.4厘米、厚1.1厘米。出土时虎的右前肢和右后肢及短尾略残。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块。玉质较细,微透明。圆雕。
玉人:高5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白玉。乳白色。玉质细腻,温润透明。
玉兽面:高4.1厘米、宽4.6厘米、厚2.9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
玉蛇:长9.4厘米、宽1.7厘米、厚0.7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斑。玉质温润,半透明。
兽面纹玉斧 出土于M2009椁室的西侧北部。整体似斧形,正背面略鼓,上端有长方形柄,上端一角有一个小“V”形缺口;两侧有椭长方形銎孔,下端为双面钝刃。柄部饰“∩”形纹;体上部正背面均饰兽面纹,宝瓶角,臣字目,额头有菱形纹;下部饰竖向相平行的细线纹。玉斧是从铜斧演化而来的,但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使用功能,化身为特殊场合的仪仗之器。兽面纹秉承了商代兽面的特点,威严神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玉鸮 出土于M2009内棺盖板上。鸮作直立状,喙前伸,圆目微凸,盘角后卷,头顶有冠,双翅收敛,双爪蹲伏,爪上阴刻线纹。冠部有一小圆穿。这只玉鸮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鸮十分相似,只是个头稍小了些。鸮,即猫头鹰,一种猛禽,给人以勇猛、威严之印象,商代的青铜器上有大量鸮的形象或纹饰出现,最为著名的是“妇好”鸮尊,玉佩也有做成鸮形的。这说明在上古时期鸮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神鸟。
玉龟 出土于M2009内棺盖板上。体形较另外出土的2件玉龟大些。造型简洁明快,线条深刻有力。背中部饰菱形回字纹,周围饰菱形纹,外边轮廓饰较密集的阴刻细短斜线纹,腹部饰阴刻线纹。
玉鳖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背部略鼓,头外伸且向右弯曲,双目侧视,圆睛微凸,四爪着地,短尾。颈部饰水波纹和双细线纹,背部饰卷云纹。腹下有一对钻穿孔。此件鳖抬头侧望,似乎在看什么东西,造型生动传神。
玉象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象作站立状,长鼻上扬后又下卷,口微张,臣字目,圆睛微凸,菱形大耳耸立于头部两侧,耳上有一“山”字,四肢扁平,短尾下垂。鼻有一圆穿,背部有一斜对穿。身两面饰云纹,背饰水波纹,尾饰草穗纹。此玉象也类同与殷墟妇好墓的玉象,造型逼真,憨态可掬。
玉鹅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玉鹅造型曲颈回首,低头,尖喙内勾,圆目微凸,双翅收敛,短尾下垂分叉。双翅表面阴刻细线纹。腹下部有一未钻穿的孔洞,胸部有一细小对穿,最下端有榫,应该是插在某个物件上的装饰品。
玉鸽 出土于M2009内棺盖板上。造型昂首前视,短尖喙,圆眼微凸,敛翅,短尾收敛,尾端分叉,曲足附地。双翅饰浅浮雕状羽毛纹样。胸部有一小斜穿。典型的剔地阳线使其羽毛更加立体逼真,形象生动。
图① 圆锥状玉柄形器:长20.1厘米、最粗处直径1.7厘米。羊脂白玉。乳白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斑纹。玉质温润,微透明。
图② 兽面纹玉杖头:高3.9厘米、断面长径5.9厘米、短径5.2厘米、孔径1.92厘米。青玉。豆青色,受沁处有黄褐色斑。玉质较细,不透明。
玉牛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玉牛作卧姿,平首前视,口微张,臣字目,尖耳,牛尖角向后弯曲,短尾贴于两臀之间。玉工用简单的造型手法将牛的健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简洁明快。
玉羊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羊呈卧姿,仰首,张口,近长方形目,细线睫毛,羊角弯曲盘起,两旁有双尖耳呈凹面状,前肢向前爬伏,后肢收于臀下,尾下垂贴于臀部。身饰卷云纹。前腿之间有一圆穿。整体造型古朴,形神俱佳。
玉人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正背两面纹样相同,头上有冠,臣字目,鼻微凸,口微张,双臂趋于胸前,下肢呈跽坐式,臀部刻有“⊕”符号,足下有短榫,榫上有一小穿,应是嵌插在某物件上的。
玉虎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整体作匍匐状,臣字目,云纹双耳贴于头部两侧,背部饰虎斑纹,左侧有一
短刺,腹部饰数条等距离水波纹,短粗尾。嘴下部有一圆穿。
玉蛇 出土于M2009内棺盖板上。器呈圆弧形,正面略鼓,背面平。口吐蛇芯,椭圆目微凸,蛇尾向内卷曲。正面纵向刻出三行平行的鳞纹。蛇芯与背中部各有一个小圆穿,背面有切割的痕迹。纹饰采用剔地阳线纹表现蛇的背部鳞纹,形象生动逼真。
玉兽面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整体近四棱锥体,大于90°的两面分别饰纹样相同的兽面纹,犄角向内卷曲,双角之间有鬃毛,倒八字形眉,臣字眼带勾,直鼻梁,阔鼻。从头上端到下贯穿一圆孔。抛磨光洁,制作规整。
圆锥状玉柄形器 出土于M2009椁室的西南角。上端顶部为半球形,末端锥尖呈三棱形。器身饰五组十周凸弦纹,每组纹样间饰螺旋纹。这件玉器的玉质是难得的羊脂白玉,也是虢国墓地出土的少见的羊脂白玉作品之一。
兽面纹玉杖头 出土于M2009椁室的北端铜戈之下。整体似琮形,无射中空,断面呈椭圆形。正背两面纹样相同,均饰一兽面纹,两侧界以一竖向浅凹槽。兽的头上有云纹角,额中部饰棱形回字纹,倒八字眉,臣字目,圆眼微凸,宽鼻,在器底部刻出兽的圆鼻孔和牙齿。
人面纹玉箍形饰 出土于M2009内棺盖板上,出土时已多处残损,并断裂为两块。整体近半椭圆形,上端稍粗,下端略细,两端呈圆弧形,一侧边有三个小圆穿(其中粗端一圆穿残损)。器身外表面饰一人面纹,圆眼微凸,直鼻梁,鼻端较大,方阔口;其上、下两端各饰二周凹弦纹。
“王白”玉管 出土于M2009棺内的殓衾之上。玉管一端细直,另一端略粗,中部略束腰,两端中心对钻穿孔,孔径两端大小相同,中部较细,穿孔内有一近方形碎玉块。管表面饰阴线弦纹四周,将表面分为三段,两端弦纹间饰云雷纹,中部弦纹间饰阴线双排人字纹四组。粗端平面竖刻“王白”二字。“王白”可作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王”是商王,“王白”即“商王之伯”,指商代的方国首领;另一种认为“王”是部落王,“白”为名字,但具体指哪个部落的王不清楚。我认为在这里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王白”就是商王之方国首领,有可能就是“周方白”,即周朝的先王季历或者周文王。
蝉纹玉握 出土于M2009墓主左手中。玉握作圆角方形管状,两端大小略不同,双向钻孔。周身饰七组凹弦纹,近两端处分别饰四只示意性蝉纹。上端顶部有一道豁口,两侧有一对穿圆孔。这件玉握是用丝织物和丝带将其一同捆扎起来,握在死者左手的。
玉握,也叫手握玉, 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根据考古发现, 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 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玉质圆管形器物者比较多, 另外还有一些玉质残器;汉代开始虽有玉璜, 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我国古代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 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礼记》云“羔豚而祭, 百官皆足”。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 正包含了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蝉寓高洁, 玉豚寓富足,两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精神和物质的追求。
人面纹玉箍形饰:高14.5厘米、上端长径10.2厘米、短径8.2厘米、下端长径7.8厘米、短径6.5厘米、厚0.2~0.4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因受沁局部呈黄褐色或黑褐色。玉质细腻,透明度好。
“王白”玉管:长5.6厘米、细端直径1.8厘米、粗端直径2.2厘米、孔径0.6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棕褐色斑。玉质细腻,微透明。
玉管上的“ 王白” 二字
蝉纹玉握:长11厘米、宽2.3厘米、厚2厘米、孔径0.9厘米。出土时器身有数道裂纹。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
M2009出土玉鸟
为何出土商代玉器?
虽然后代墓葬中出现前朝的玉器并不为怪,比如商代晚期的妇好墓中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凤、龙山文化的玉璜等,但在数量上只是少数,而虢国墓地为何会出土如此之多的商代玉器呢?
虢国墓地出土如此多的商代玉器,应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虢国的重要地位,二是虢人的治玉理念。
据史料记载,虢国的开国国君虢仲、虢叔是周文王的弟弟,在周文王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国语•晋语》载:“(文王)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后来的虢国虽然分封到不同的地方,但世代国君也多在周王朝中任卿士、师等重要职务。如成王时的虢叔;康昭之世的六卿之一虢成公;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执掌军政大权的虢季家族祖孙六代;夷王时期伐太原之戎凯旋而归的虢公;厉王时期的“天尹”虢公长父;宣王时期“谏宣王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幽王时期的卿士虢石父。东周桓王时,“周人将畀虢公政”,先后有虢公忌父、虢公林父任周卿士;周惠王时有“为王宫于,王与之酒泉”的虢公丑,也是虢国的最后一代国君。
由此可见,虢国自始封到灭亡,在周王朝中的地位一直都十分显赫。周武王在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巩固姬周王朝的统治,大肆分封诸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逸周书•世俘解》中记载:“凡武王俘商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灭商后获得的珠玉宝石之类,周王也按照等级和军功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作为立下赫赫战功的王室贵族,虢国国君自然得到周王的赏赐,这些玉器世代传承,就会有部分出现在后代虢国国君的墓葬中。不仅如此,后代的虢国国君也因为自己的功劳获得周王的赏赐和奖赏,比如虢仲是周厉王的卿士,执掌朝中大权,在征伐淮夷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汉书•东夷传》),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赏赐品可能也包含有前朝的珍贵玉器。
虢国墓地出土如此多商代玉器也与虢人的治玉理念密切相关。虢国墓地除了出土完整的玉器外,还有很多残缺不全的玉器和玉料,比如M2009出土玉鸟,正面的纹饰显示它是西周的作品,但看背面就会发现纹样完全是商代的风格,这说明这件玉器应该是某件商代的玉器,在其损坏后虢人没有将其抛弃,而是对其进行了改制,做成了另外一件完美的玉器。还有一些组佩,其组件有西周时期的,也有商代的,这也反映了虢人善于旧物利用,将前朝玉器改变使用方式,再次发挥其价值。虢人利用前朝玉器的方式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治玉理念,即前朝旧玉是当时玉料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能利用的一定尽量利用,不能随便抛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玉料的来之不易。
当然,虢人墓葬中的商代玉器也有部分可能是通过邦国之间的馈赠,或是商代贵族的贡献,再或者是对战败地的掠夺等方式得来的。但无论怎样,虢人因为对玉器的喜爱,才会刻意的寻找、收藏前代的玉器,才使得这些前世玉器流传到现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商代玉器与西周玉器的异同
商代和周代都是青铜文明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鼎盛阶段,不仅和田玉数量增多,礼器、仪仗、装饰玉、工具、生活用具等玉器种类多种多样,而且出现了许多圆雕作品,甚至还出现了巧色玉。周代玉器在继承商玉的基础上,也创新了大型组合玉佩、一面坡勾勒和细阴线镂刻的琢玉工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玉材上看,商代玉器与西周玉器大多采用质地上乘的软玉玉料,尤其是和田玉,玉质细腻,结构致密,晶莹剔透,温润光滑,是王室贵族用玉的主流。如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经鉴定90%以上的制品均属于软玉类,尤其是礼玉与装饰品、佩饰及用具类。
从造型上看,商代玉器多圆雕,器形多厚重大气,而西周的玉器多片雕,器形较小巧精致。如在虢国墓地动物玉雕中,90%的圆雕作品都是商代的,只有一小部分属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几乎没有,即便有也都属于形体不大小巧玲珑型的,如M2009出土的玉龟、玉鼠等。商代的圆雕玉器形体敦厚,雕工简洁,如M2009出土的玉鸮、玉龟等,尺寸都在5厘米以上。此外,西周出现的大型组玉佩是商代所没有的,不仅营造了华丽的气场,而且代表着礼制规范。
从纹饰上看,商代流行的典型纹样有兽面纹、云纹等,继承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的神秘诡谲之风,象征着神权的至高无上;而西周的典型纹样是龙纹、凤鸟纹等,用古代的祥瑞预示着周王受命于天的思想,代表了周代王权的威严。
从工艺上说,商代玉器和西周玉器的纹饰都有单阴线、双阴线等形式,但在雕琢工艺上存在不同之处。商代玉器的双阴线法是沿纹样两侧边沿先刻出两条阴线,然后将阴线两侧边沿磨去,突出中间的阳线,形成浅浮雕的效果;或者将两侧阴线加宽,形成阴阳交错的艺术效果。西周继承了此种雕琢技法,但有所改变,即双阴线中内侧的阴线不变,将外侧的阴线加宽呈大斜坡状,大弧度转弯,不仅富有立体感,而且还使纹饰增添了韵味。此外,在线条转角处商玉多采用方折,稍显生硬,如M2012出土玉卧牛;而周玉多采用圆滑的弧线,流畅自然,如M2012出土凤鸟纹玉柄形器。总的来说,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可能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有关。
(作者为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研究员)
M2009出土玉龟
M2009出土玉鼠
M2012出土玉卧牛
M2012出土凤鸟纹玉柄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