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做好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016-06-14孙荣秀高辉芳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

孙荣秀 高辉芳

摘要: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更反映了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本文阐述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分析其成因,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高校 就业困难群体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更反映了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社会综合就业趋势受到经济发展态势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学生需要积极的就业态度与充分的就业准备,以走好学生向职场人过渡的重要一步。

一、什么是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就是以当前的社会就业状况和经济社会环境为背景,针对求职者的个人情况以及自身需求,引导求职者正确地树立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劳动岗位,为求职者提供帮助、指导和咨询的过程职业指导 。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群体:

(一)家庭困难学生

家庭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来自于比较落后的地区,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这些家庭困难学生存在着一种自卑的情绪,并且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文体特长、兴趣爱好、英语口语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这样在面试求职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卑的缺点。

(二)学业困难学生

学业困难学生是指有挂科现象,也包括没有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随着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也不断提高,“无挂科”这一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首选和硬性要求。许多学业困难学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这一个条件而被拒之千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

(三)特殊心理困难

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较差,更容易产生焦虑,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内心存在自卑的心理。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一撅不振,更会影响以后求职面试的发挥在现实情况中,特殊心理困难学生不在少数,在面试的过程中心理压力会更大,表现得也会更加紧张,只能成为待业者。

(四)身体缺陷及形象不佳

身体缺陷和形象不佳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孤僻和焦虑的心理,在求职时往往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而且由于用人单位基于工作环境或是其他各方面的考量,往往拒绝接收身体有缺陷的学生,这使得身体残缺学生的就业更加的困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层面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得以高速平稳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再加上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增多,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国家就业压力的增大。

2.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毕业生“重使用,轻培养”,要求毕业生具有实践经验,一上岗就上手等,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行人才高消费,过于看重学校招牌、学历层次,学生户籍。性别歧视、相貌歧视问题严重。

3.高校层面

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所需脱节,专业结构失衡。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过于陈旧,造成学生学用脱节,在就业中无专业优势可言。其次,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实效性不强,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性、系统性、针对性,不能给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帮助。

(二)主观原因

1.就业期望偏高

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己趋于理性,但仍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明显高于社会现实。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进大企业,对于私企、民企、郊县和偏远地区的工作机会不屑一顾。一些大学过分看重薪资和职位,眼高手低,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不能从社会需求实际情况出发,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专业技能不强

相当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成绩以考试及格为目标,学习缺乏钻研精神,专业知识不牢固,很多时间浪费在上网、交友上面,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综合素质欠缺

很多大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不重视公共课、人文素质教育课,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不够,创新能力欠缺。部分毕业生心理素质不强,性格孤僻,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能力欠缺,交际能力不强,不能胜任就业岗位要求。还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缺乏责任心,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三、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就业观

指导大学生确立职业定位,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首先,帮助他们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其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最后,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专业素养,锻炼能力,完善自我,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二)加强校企联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校企联合,加强职业指导中两个主体的相互了解,高校可以根据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对所设专业进行调整,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职业指导的效果,培养实用型人才,缓解山于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技能人才短缺以及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三)建立学生信息库,针对不同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分类指导

首先,必须了解指导对象,分清哪些是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库,根据不同类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职业指导的实际效果。

其次,对于技能水平差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如向学校的用人基地优先推荐;对外在形象差的学生,他们自卑心理影响严重,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乐观的心态,引导他们提高自信心,适应职场竞争环境;对于那些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或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应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就业观。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高校应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开展分类指导,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帮扶。

参考文献:

(1)李晓跃.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和帮扶对策[J].青春岁月,2011.

(2)冯子阳,李春妍.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 科技与企业,2011.

(3)张汝山,赵明阁.大学生就业指导[M].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3.

(4)李平.沦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7.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高校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人职匹配”职业指导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