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网络部落词典”专栏:社会流行词

2016-06-14林品薛静王恺文陈子丰

天涯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知屌丝

林品++薛静++王恺文++陈子丰

【帝吧】

帝吧今晚七点出征fb讨伐“台独”!帝吧出征,寸草不生!(2016年1月20日李毅吧的贴吧导语)

截至2016年1月20日,帝吧已有超过2050万的关注用户,这是什么概念呢?台湾地区2014年末的人口也才只有2343万。

帝吧指的是以足球运动员“李毅”为关键词生成的百度贴吧。在十多年的历程中,这个网络平台逐渐由一个球迷社区演变成一个用户众多、内涵丰富的网友俱乐部,是许多网络热词、网络黑话、热门段子/图片/表情包的重要策源地。

创建于2004年的百度贴吧李毅吧,最初只是普通的球迷社区。2005年5月,李毅接受采访时的几句话被断章取义地缩写为“我的护球像亨利”——法国王牌前锋亨利被球迷尊称为“亨利大帝”,李毅以世界顶级球星自比,被反讽地戏称为“李毅大帝”。李毅吧也因此被称作“帝吧”,用户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等手段,对“李毅大帝”展开形形色色的嘲讽与恶搞,进而引申出对于中国足球乃至中国社会诸多现象的嘲讽与恶搞。李毅吧的用户活跃度和帖子数量随之激增,并一跃成为百度贴吧“足球明星”分类目录下会员数量最多的贴吧。

这样的恶搞表意策略称作“高级黑”,往往采取明褒暗贬、反话正说、似庄实谐式的修辞,运用拼贴、戏仿、隐喻、反讽等手法,在表面姿态上扮演为“粉丝”,实则获得“反粉丝”的快感。他们通过花样百出的“内涵贴”来影射那些难以直言却又不吐不快的公共事件评论、社会现实感知或者淫秽暴力信息,由此宣泄不满、获得快感。

在发源于帝吧的网络文化中,影响力最广的莫过于屌丝文化。这一亚文化潮流的广泛流行令帝吧声名大噪,帝吧也因此吸纳了更多的用户,并一举超越魔兽世界吧,成为百度所有贴吧当中会员数量排名第一的贴吧。

2013年7月,时任李毅吧第一吧主的网友彩色哥,因与李毅本人和部分“挺李毅”的网友发生矛盾纠纷,在百度贴吧管理组的介入下,辞去了李毅吧吧主的职务。新组建的李毅吧吧务团队与百度合作,有意识地谋求贴吧的转型。

帝吧在百度贴吧目录系统中的分类已由“足球明星”变为“网友俱乐部”,其会员称号也由“毅丝不挂”变为“众人皆帝”。帝吧一方面坚持标举其草根风格和民粹立场,另一方面又在吧务团队的引导下,发生着朝往“弘扬正能量”方向发展的主流化转型。

也就是在这个主流化的过程中,2016年1月20日,帝吧的大量用户“翻墙远征”境外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前往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及《苹果日报》、三立新闻网等媒体的Facebook主页,发布海量的“反台独”言论和特别制作的“反台独”图片、表情包,制造出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刷屏效果。这场仪式感极强而又狂欢色彩浓厚的“出征”,震荡出颇为浩大的舆论声势,帝吧这个网络社群也随着这起引人瞩目的事件,闯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林品编撰)

【刷屏/爆吧】

这个ID在贴吧里不是推销打广告就是恶意刷屏,求吧主封他的号。

一天之内娱乐圈两对新人结婚实力刷屏,一定是因为汪峰要出新专辑了。

——清华吧里面挑衅说北大的宿舍很破!咽不下这口气,我们去清华吧爆吧!

——可是的确很破啊……

刷屏常见于论坛、微博、贴吧、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狭义的刷屏指出于无聊或恶意用无意义信息或辱骂填充满整个版面,妨碍他人正常交流;而近两年衍生出的广义刷屏则指特定个人短时间内持续在同一平台发布内容,或者是特定内容因为受到广泛关注而被反复讨论、转发。

刷屏传统由来已久,在聊天室时代也称为洗版、洗屏、灌水等。因为聊天界面一般会将最新聊天信息置于屏幕最下方,并可通过拉动垂直滚动条查看之前信息,一旦有用户短时间内发出大量无用信息,其他用户无论怎么滚动屏幕上都是同样内容,视觉上就会造成文字、图片在屏幕上“刷来刷去”的效果。

不带恶意的轻度刷屏一般称为灌水,典型的灌水语言如“顶”、“赞”等属于网络语言中的“寒暄”,对于网络原住民来说是轻松的日常交际的一部分。而严格意义上的恶意刷屏如爆吧,通常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有准确开始日期、规模庞大、参与双方身份认同和攻击理由明确、有一定组织性和领导者等。虽然有时也具有无厘头的狂欢性质,但刷屏作为群体意见集中而扭曲的表达,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

爆吧即以百度贴吧平台上具体贴吧为单位,一个贴吧的吧友在另一个贴吧中发帖刷屏使其瘫痪,是目前最常见、攻击性最强的恶意刷屏类型。贴吧早期宽松的管理和流畅的发帖体验是爆吧的技术前提,而这个号称“为兴趣而生”的趣缘平台上,围绕各种关键词形成的交际圈之间的重合、互动和冲突则是爆吧的直接原因。第一次大规模爆吧是2007年,李毅吧对本土选秀粉丝文化的策源地李宇春吧的攻击,最激烈时爆速曾达1000余帖/秒,刷屏1900多页。其导火索是李宇春的粉丝举报李毅吧大小吧主恶意调侃李宇春导致吧主被撤,而背后的原因是女性气质的追星族“玉米”和男性气质的愤世者“毅丝”对草根话语的争夺。这一事件在给百度贴吧制造危机的同时也进行了宣传。2005年过后,贴吧逐渐取代各类论坛、聊天室成为趣缘交流界的霸主,爆吧行为也随之水涨船高:以2007年爆杨丞琳吧、2008年爆东方神起吧……直到2015年的爆EXO吧和2016年初的爆乐视吧为代表,每年都有数十起各种规模近身肉搏的爆吧行动,手段上也有了金箍棒图、挖坟、斗表情包甚至发帖机刷屏等新花样。而2016年1月轰动互联网的帝吧大军翻墙出征Facebook,不过是其爆吧行为的一次大规模的异地实践。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网络社会,爆吧通过人为操作“强行”使无用而充满恶意的信息内容停留于注意力中心,保证自己的不满不被信息流淹没,以至于直接阻断了对方平台的正常交流。在趣缘社交平台上,爆吧者使用的往往是粉丝的身份。很多人毫不讳言,凝聚粉丝群体的不仅是对内的爱,更是对外的恨:千万勇士并肩战斗让热血沸腾的粉丝群体产生“为偶像做了些什么”的自豪,也让他们更加团结。一定程度上,爆吧代表的对“外群”的识别和排斥,帮助参与者实现了“fan”的虚拟身份建构,和“fans”的社群认同。而爆吧或其他刷屏行为中经常显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其实也是仿照粉丝身份认同的逻辑构建起来的。一些平时看似活在虚拟世界中,不问外事的吧友们,一旦发现被认为不爱国或对华不友善的公众人物、政策,就会在“我群”、“他群”的二元对立思维下,扛着“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的大旗群起而攻之。这种民族认同的方式虽然粗糙,但正如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所显示的,也具有不容小觑的话语生产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融合和便捷的移动端平台的普及,用户对网络有了更深的浸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转发+评论”的模式使得用户更多地作为信息交互的节点,而非单一的原始生产者存在。刷屏也有了新的含义:个人持续在同一平台发表、分享内容,或同一热点内容被反复讨论、转发。从二胎政策到艺人结婚,似乎任何话题都可以成为“刷”的材料。这一现象赋予了动词“刷”“完全覆盖”的含义,如“刷系统”指用新系统覆盖电脑上的旧系统;“刷存在感”指通过覆盖性地在多种途径露脸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仔细论起来,无论是最初的恶意刷屏还是引申的中性刷屏,都有刷存在感的意味在里面。毕竟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虚拟空间,“其实怕被忘记至放大来演吧/很不安怎去优雅”(出自陈奕迅歌曲《浮夸》),是个体、群体和媒体所共有的存在感焦虑。

(陈子丰编撰)

【屌丝/高富帅】

女主角抛弃屌丝跟了高富帅的是大陆剧,女主角拒绝高富帅选择了屌丝的是韩剧,高富帅冒充屌丝追女主角之后表露身份的是台剧,屌丝奋斗成高富帅被N个女主角抢的是港剧,一群屌丝聚在一起嘲笑高富帅的是美剧,高富帅和白富美最终走到了一起的是英剧!

屌丝与高富帅起源于百度贴吧中的李毅吧/帝吧,它们作为一组二元对立项,分别指代社会阶层较低的和较高的人。

集结于李毅吧/帝吧的互联网用户,参照“粉丝”衍生词的构词法,以“毅丝”或者“D丝”(D取自“帝”的谐音)作为自我指认的身份标签。2010年,一些李毅吧的会员因与时任吧主“传说中的13号”发生矛盾而退出该贴吧,转而成立雷霆三巨头吧;在这两个贴吧的争吵过程中,双方频频以“屌”相骂,因“屌”首字母与“D丝”首字母同为“D”,雷霆三巨头吧的会员索性将“D丝”中的“D”用“屌”字替换,创造出屌丝一词,以此作为一种侮辱性称谓来指称李毅吧的会员。但是,李毅吧的大量会员却以某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姿态领受了这个称谓,并从此以屌丝自称。

不仅如此,这些帝吧用户还以屌丝为核心词,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合成词,如矮丑穷(矮矬穷)、女屌丝、高富帅、白富美、黑木耳(以黑色木耳为喻体、以处女膜被破的女性生殖器为本体,指代不再是处女的女性)、粉木耳(处女)、啪啪啪(以性交的拟声词指代性交行为)等等,或者为一些原本就在网络空间具有一定流传度的词语如女神、喜当爹、搬砖、逆袭赋予新的含义,从而编织了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进而运用这些符号创作出一种风格粗鄙的内涵贴,以此承载这个亚文化群体对于社会的集体想象和价值观念。

从2011年开始,以李毅吧为原点,在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被称作屌丝文的帖子。屌丝文的主人公是屌丝,其属性标签为矮丑穷,而主人公的敌对角色则是高富帅,这对合成词将经济意义上的阶层属性与审美意义上的身体特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屌丝文的情节主部,屌丝的经济失败集中显影为情感上的自我压抑和被淘汰感;情节推进的基本动力在于,屌丝尝试摆脱只能充当女神的备胎的悲哀境况。

随着屌丝文从帝吧流传到其他社交媒体,这套以屌丝为核心词的符号体系也在中国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将屌丝用作自我指称的符号,甚至很多高收入人士也自称屌丝,用以表达相对被剥夺感和相对贫穷感。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将其作为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的炒作重点。

(林品编撰)

【逆袭】

升级攻略!1-30级屌丝华丽的逆袭!

中国学渣逆袭迎娶十八岁乌克兰女神。

我出生是纯正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本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励志的“屌丝的逆袭”的故事,却硬要被说成一个经过多方神秘势力包装的惊天大阴谋。(引自韩寒2015年4月5日长微博)

逆袭一词源自日语的“逆襲(ぎゃくしゅう)”,原意为一直遭受攻击的一方逆转攻守的态势反过来袭击对方,后来泛化为长期处于弱势的一方对强势一方的成功反击或反超。

“逆襲”最早出现于军事文学领域,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并且出现在一些民国文人的文学作品中。然而,在规范化的汉语表达中,逆袭一词曾经长期处于生僻词的状态,直到2012年,逆袭才大规模地流行起来。

“逆襲”不仅常见于日本的文学作品或报刊杂志,而且也常见于日本动漫游戏的对话乃至标题。通过那些源自日本的ACG产品,中国的二次元爱好者获得了有关逆袭一词的概念资源与文化借鉴,并在特定的语境下将这个日源词引进到关于网络游戏的汉语表达中。

逆袭在语义上虽与“反击”有着相近之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不同。与“反击”相比,逆袭更强调行动主体在发动袭击之前“一直处于劣势”、“遭受侵害”。

网络游戏的虚拟战斗总是时不时地会发生攻守、强弱、胜负之势的逆转,而战局的瞬息万变与戏剧式发展,也一直是网游玩家津津乐道的一个热点话题。逆袭一词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战斗局势的某种重大变动,因而成为了许多玩家谈论战斗过程的常用词。

对于很多玩家来说,这种逆袭正是竞技性网游最重要的乐趣来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相当多数玩家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渴望,却往往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而难以获得的体验与快感。

随着屌丝亚文化的流行,逆袭被某些互联网用户从网络游戏的语境引借到他们所创作的屌丝文中,通常用来概称屌丝终于摆脱了经济与情感的双重困境。在这里,逆袭对于行动主体长期处于弱势的强调,虽带有自我嘲讽、自我调侃的意味,但也流露着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精神,投射着下层青年对于机会平等、阶层流动的愿望。

然而,逆袭在网游语境中往往也意味着对于系统内部的既定规则的遵循和利用。而“屌丝逆袭”的说法也同样蕴含着认同和复制既成权力秩序(无论是阶级权力秩序还是性别权力秩序)的犬儒理性。在屌丝文的语境中,逆袭的目标仅仅是“变身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屌丝文对逆袭的想象,往往建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服膺于消费主义的文化逻辑,因而只能生产出既有结构的封闭循环,无法开启真正的另类选择。

随着屌丝符号体系的广泛流传,逆袭也成为了一个共用能指。文创企业、新闻媒体、宣传部门都争相借重这个能指,并且对“屌丝逆袭”的意义结构进行契合于各自诉求的修订。在某种程度上,逆袭已经取代“成长”,成为流行文化领域一种相当主流的叙事模式。

(林品编撰)

【搬砖】

我这会儿要去实验室搬砖了,回头再和你聊。

放假的人还在家里睡觉,而上班的人已经开始搬砖。

我忙得晚饭都来不及吃,饥肠辘辘地加班搬砖到现在……

搬砖是建筑行业底层农民工的基本工作内容,近年来被很多城市白领和在校学生用来指代自己所从事的无趣而低薪的工作。

搬砖的这种新用法源自帝吧的屌丝亚文化。那些以屌丝自称的帝吧用户非常热衷于自嘲和自黑,特别喜欢使用一些自我降格、自我矮化的短语来作为口头禅,例如“给高富帅跪了”、“给跪求别说”、“吓尿了”、“跪舔”等等,而搬砖就被他们作为一种自嘲性的代称,指代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工作。

这些帝吧用户虽然会在屌丝文中设想逆袭的情节,但其中一些又会在YY(意淫)逆袭之后,又添一个被“醒工砖”(“醒醒,工头叫起床搬砖了”)的喊声吵醒的结尾,以这样的方式消解了逆袭的励志性,将逆袭情节指认为一场白日梦。

随着屌丝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白领和在校生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称作搬砖。这些熟练使用互联网新媒体的用户,其实并非处在社会底层的搬砖民工,但是,置身于购物欲望不断受到挑逗的消费主义语境,面对阶层上升通道日渐狭窄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些有着相对被剥夺感和相对贫穷感的人群,却通过这种刻意的文化误认和自我降格的身份扮演,对工作生活压力和社交形象焦虑进行了释放和疏解。

(林品编撰)

【土豪】

——“如何与土豪做朋友?”

——“跟土豪表白,这样他(她)就会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

你以为壕,喝酸奶是不舔盖子的,可是真正的壕,喝酸奶是只舔盖子的!

为了女儿不被欺负买下整座幼儿园,这位父亲可真是个土豪!

作为网络热词的土豪(简写作壕)狭义上指财大气粗、缺乏品位的炫富者,也可以宽泛地用以形容一切有钱人或表现得有钱的人。

“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浩浩荡荡的开展将这个词和国人关于现代史上的阵痛和剧变的记忆紧紧绑在一起。数十年过去,“土豪”这个词以新的面貌重现二十一世纪的网游圈。《地下城与勇士》游戏中,“剑魂”职业,装备越好,攻击效果越强。这种设定使得该职业被拥有顶级装备的付费人民币玩家霸占,因囊中羞涩而望尘莫及的其他玩家于是将这一阶级斗争的术语老词新用,揶揄这一职业为“土豪职业”,疯狂烧钱的付费玩家为“土豪玩家”。从ACG圈引申,土豪的词义逐渐成为了在网络上非理性地大笔消费的人;并在推广中一再流变,将一切场合中出手阔绰的炫富者都称为土豪,同时赋予其简洁机智的简称壕。壕总是逃不脱“土字边”的陪伴,一定程度上成为暴发户的代名词。

2013年8-9月,老牌媒体策划人东方宝在微博上发起了#与土豪做朋友#、#为土豪写诗#的话题,网友们纷纷用连珠妙语开起了身边土豪的玩笑:“两个黄鹂鸣翠柳,土豪我们做朋友!”、“独在异乡为异客,土豪请我必胜客!”……让土豪一词迅速彪红。当年9月底苹果公司为iPhone新推出的香槟金色外观,也被网友立刻命名为“土豪金”用以戏谑地形容昂贵新机型加夺目新外观带来的炫耀感。以致英国BBC和美国财经有线电视台都对土豪现象进行了报道。

在围绕土豪的群体狂欢中,我们不难嗅出一丝社会贫富分化之下的仇富情绪,只不过通过“做朋友”的自嘲,网友在自我归类为屌丝,和土豪划清“我”、“他”界限的同时也暧昧而有些尴尬地伸出了橄榄枝。由于参照系的不同导致“有钱”难以量化,实际上土豪所指往往只是比自己有钱,或者看起来比自己有钱的人。至此,“土豪”一词中尖刻的政治性完全消解,但其折射的微妙的国民情绪仍然值得仔细思量。

(陈子丰编撰)

【渣】

电影的画质太渣,我连渣男主角的脸都看不清。

身为学霸却非要伪装成学渣天天喊弱,这样的学婊尤其讨厌。

看完《甄嬛传》,真心觉得雍正就是一个渣皇。

在网络语境下,渣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一为“(能力等)极其弱”;一为“品质恶劣”。在两个意义上,渣都可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

1990年代动画片《七龙珠》中,赛亚人拉蒂兹轻蔑地称地球人为“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滓”然后一击秒杀,“战五渣作为能力弱、质量差的代名词长期流行于青年黑话体系,直到进入网络时代。诸如“渣网速”、“渣画技”等都是这个意义上的用法。2012年,在人人网上诞生了学霸(学习能力强、刻苦、成绩好的学生)和学渣(学习能力弱、懒散、成绩差的学生)这一对名词。有趣的是,很多学习不错的学生出于语言上“自我削弱”、降低预期以寻求安全感的目的,又或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谦虚随和而热衷于以学渣自称,这种“装渣”的行为很容易被理解为刻意掩饰实力或曲折地炫耀,从而换来另一种恶意的称呼:学婊。

表现恶劣品质的渣脱胎于“人渣”或“渣滓”,在互联网语境中,这个词经常用于形容男性,作为一个形容词言简意赅地表现情感关系中用情不专、薄情寡义、自私狡猾、大男子主义等可怕品质。其出处是2011年关于电视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一个“圣母爱渣男”的吐槽段子。需要甄别的是,是否被称作“渣男”,和此人的经济情况、阶级地位甚至个人能力无关。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公认的渣男都是生活中的高富帅——或许是因为屌丝逼仄的生存条件使他们相对缺少渣的发挥空间。

(陈子丰编撰)

【撸】

地上这么多纸巾,你难道在房间里偷偷撸么?

他用电脑的时候,要么在撸游戏,要么在撸,人已经快要废了。

昨晚我们去小西门撸串了,撸完串又去网吧撸啊撸。

作为网络流行词的撸是动词,读lū,最初是“撸管”的简称,指套弄男性性器官的手淫动作,其后逐渐发展成为类似英语“Do”的泛用动词。

这一词语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屌丝在网络上开始流行。在屌丝语境中,撸是一个核心元素:男屌丝无法获得女神青睐,只能通过撸来解决性需求,排遣心灵上的寂寞。对于无钱无社会地位的屌丝而言,撸指向了他们唯一能够控制的事物:以性器官为代表的自身身体。“屌丝不哭,站起来撸”也就成为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自我安慰:至少还能手淫,至少还能意淫。

撸流行的另一个动因是游戏《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常用缩写LOL)。该游戏2011年9月起在中国大陆运营,当时正是屌丝文化流行之时,LOL也就被戏称为“撸啊撸”。LOL本身收费较低,上手简单,竞技性较强,迅速占有了国内竞技游戏的半壁江山,而它的玩家群体当时主要是高校学生与中小学生,其中很大一批人自认屌丝或使用屌丝话语。对于屌丝而言,撸管可以廉价解决生理需求,而撸啊撸则可以廉价解决娱乐需求。撸由此被青年网民大量反复使用,逐渐泛化,出现了撸饭、撸串等搭配。

值得注意的是,撸背后的话语体系是完全以男性为中心的,屌丝语境中没有发展适用于女性的对应动词。

(王恺文编撰)

【单身狗】

八爷这条单身狗,不知何时能脱光。

大过年的,你们就别在朋友圈虐狗了。

吃了二十年狗粮,今日一朝脱光。

单身狗指没有恋爱对象的人。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它是一种自嘲性的称呼,同时也用于戏谑性的互称,并不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大约2005年前后,单身狗这个用法就已经零星出现继而小范围流行,不是作为亚文化圈的“黑话”,而是各种网友调侃单身境遇“不约而同”的发明。单身狗的流行或许和1990年代经典电影《大话西游》的无心插柳有关:影片最后,孙悟空带着错失一生所爱的无尽悔恨踏上取经路,城墙上相拥的夕阳武士和紫霞看着他的背影嘲笑“他好像一条狗啊”。2011年7月,一组关于“第四次单身潮”的调查和报道,轰动性地引发了人们对单身现象的关注,也带动了这个词的传播。

单身狗这一词语的流行与光棍节密切相关。光棍节被设在了每年的11月11日,因“1”形如光棍。这一节日起源于1990年代的高校文化,具体时间与地区不可考,全国高校皆有活动,南京地区的高校较为活跃。2011年11月11日因其凑齐了6个“1”而被称为“超级光棍节”,这一节日借助当时流行的人人网等高校社交平台达成了惊人的传播效果,彻底使光棍节成为年轻网民热衷谈论与参与的“新民俗”。而在2012年11月11日,各大电商开展了盛况空前的双十一促销活动,尽管这一活动与光棍节在概念上并不完全重合,但也使资本的力量参与进光棍节活动中。

而在光棍节与双十一的狂欢中,单身狗这一词语也逐渐被生产出来。在光棍节的氛围中,它是单身者的自嘲与互指,包含着自我安慰与开解,以及对脱光(“摆脱光棍”的简称)的期待。在双十一中,单身狗是引发消费狂潮的重要力量,“购买”本身能够对单身狗形成安慰,以物质慰藉精神空虚。值得一提的是,单身狗本身也与屌丝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单身的屌丝一般会以单身狗自指,单身的高富帅则一般不能被称为单身狗,而被称为“单身贵族”或“钻石王老五”。

单身狗本身也衍生了一系列词语。情侣在微博、微信等公共网络平台“秀恩爱”被称为虐狗,单身狗本身的生存和生活也被称为吃狗粮。从单身狗引申开去,各式各样的“狗”也在网络语言中逐渐产生:名词+“狗”的如“大四狗”;动词+“狗”的如“搬砖狗”;以及凝固用法“X成狗”如“累成狗”。“狗”被范畴化为任何一种自认为悲惨的生活处境,通过指认自己为某种狗的一员,人们在获得宣泄的同时也从话语上“找到了组织”,获得了整个同病相怜的群体的认同。

(王恺文陈子丰编撰)

【五毛/美分】

五毛并不一定是网评员,网评员也不一定是真五毛。

如今五毛分成若干派系,有官五毛、自干五、洋五毛等等。

五毛和美分间并没有绝对的区隔,今日的五毛可能就是明日的美分。

五毛、美分最早被用来称谓受雇的网络评论员,后逐渐发展为对具有某种政治倾向的群体的蔑称——其中,五毛指在言论上维护中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的网民群体,美分则指在言论上批判现有政治经济体制的网民群体。

2004年底,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对高校BBS进行接管与整改。在此过程中,高校指派学生干部在BBS上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这是早期最大规模的网评员行动。2005年4月28日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公开聘请26位网络评论员,这也是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官方网评员。

从2004年开始,网评员的舆论引导行动始终伴随着激烈的舆论纷争。由于有消息称网评员的薪水待遇是一帖五角钱,厌恶网评员的网民便会在帖子下面回复“给你五毛”以示轻蔑,久而久之五毛便成为政府网评员的代称。而在为体制辩护的言论中,受雇与自发,是难以分辨的,因此凡是有此类倾向的网民都被反对者视为网评员,五毛也就成为对体制支持者的蔑称。在获得了这个称呼后,体制支持者们也不甘示弱,发明了五美分(简称美分)这一称呼,意指体制批判者们是受到了外国政府的雇用。

在2012年前后愈演愈烈的网络骂战中,一部分体制支持者自称为“自带干粮的五毛”(简称自干五),意图表明自己并非政府雇用的网评员,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发声。这一称呼在2015年初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赞扬,《光明日报》(2015年1月24日06版)发表了报道《一群“自干五”好网民的故事》,《解放军报》(2015年2月6日11版)发表《坚守网络阵地不能光靠“自干五”》。此后,原本的五毛逐渐由更具体的“官方五毛”(简称官五毛)代替。值得注意的是,以“乌有之乡”网站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与网民同样对现有体制进行批判,但由于其奉行的旗帜是毛泽东,并不被五毛视为美分,而更多被称为毛左。另外,有一些外国人在中国互联网上对中国现有体制进行赞赏,批判西方政治经济制度,这一部分人被称为洋五毛,例如前伦敦副市长罗思义。

美分则并没有发展出自干五这一类的自称,并在此后逐渐被公知一词取代。

(王恺文编撰)

【公知】

按照公知原本的定义,一些自干五其实也是公知。

你是,你们全家都是公知。

公知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公知原本为 “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未必是蔑称,但公知几乎一定是蔑称。

“公共知识分子”原本指经常就公共议题发声的知识分子,与其类似的词还有“有机知识分子”、“批判性知识分子”。公知这一称谓在中国大陆的大范围使用,始于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50人”栏目。名单上的五十人大多对中国现有体制进行过反思与批判,“公共知识分子”也就随之成为体制批判者的旗帜,体制支持者的靶子。谁是公知、如何评价和对待公知、社会是否需要公知……这些问题在2004年至2012年的网络论争中被反复拉扯。而这一群体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公知囿于僵化的身份政治,自居为高于群众的“导师”,而其始终奉若圭臬的欧美蓝图对于解决中国当下实际的问题并无助益,在讨论具体社会问题时往往立场先行,发言空泛,或者在种种专业领域犯下常识性错误,引发很多非公知专业人员的不满和嘲讽。此外,一部分公知在道德上存在污点,有借公共议题谋私利的现象。以上的诸多因素导致公知逐步走向污名化。

2011年10月30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张天潘的文章《“公知”已成骂人词汇》,抨击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地转向,自我升华,乃至自我真理化了……” 2012年初的“方韩大战”(方舟子/韩寒)将各路公知都卷入其中,彻底暴露了公知群体内部的观点分歧与利益冲突。在2012年4月20日,韩寒在新浪博客发表了博文《就是要做个臭公知》,试图为公知做让步性的辩护,承认公知本身存在的利益倾向和“消费政治”。2012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布江柳依的评论文章《“观点多元”也不应“胡言乱语”》,批评公知群体“如此貌似为公共、公众呐喊,实则煽动、蛊惑,唯恐天下不乱”。至2012年底,公知一词彻底被污名化,成为蔑称。

目前,公知一词主要被五毛群体使用,通常用来指称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体制批判者,而毛左虽然也批判现有体制,但多数时候不被视为公知。一些存在批判倾向的发言者为了将自己与论敌划清界限,也会用公知来称呼持相反观点的人。原本属于“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物早已放弃了这一名号,而倾向于使用“批判性知识分子”或“有机知识分子”。

(王恺文编撰)

【钓鱼】

“蒋介石在蒙古国击溃日本海军。”——编这种“史料”已经不是钓鱼,而是炸鱼了。

钓鱼的主观目的未必是开启民智,有时候只是为了爽。

钓鱼党也得小心被钓。

钓鱼是一种网络论争中的战术,钓鱼者依据其论敌的立场、观点与逻辑,编造具有明显事实漏洞的文章(被称为钩子、鱼饵),引诱论敌阵营转发,并在转发达到一定数量后发布真相来打脸。现实生活中诱导性的执法也被称为“钓鱼执法”,网络钓鱼与钓鱼执法的命名都是借用了真实的钓鱼行为中设鱼饵、拉钩子的意象。

钓鱼最为著名的标志性事件是“高铁魔盒”事件。在2010年前后,未名空间(MIT BBS)出现了帖文《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该文模仿了此前南方系媒体关于黄万里反对三峡工程的报道,虚构了“张拾迈”教授,称其一直在反对修建高铁,同时还虚构了不存在的“夏尔谢夫力”和“斯蒂芬金效应”,用以佐证“修建高铁会引发地质灾害”。该文在中文网络上广泛传播,即便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于2010年9月18日贴出声明辟谣,原帖作者也在未名空间发文说明真相,不少美分与公知仍然信以为真并转发。而在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事故之后,《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7月29日A5版的《高铁:自主创新之谜》一文中,直接引用了“张拾迈教授”及其观点,使得此次钓鱼行为达到了高潮。

“高铁魔盒”背后是专业性知识分子对公知的反击。他们未必认同五毛的立场,但对公知在专业领域上的低级错误与导师姿态具有强烈的反感。在五毛与公知、美分的乱战中,意识形态被彻底撕裂,政治共识基本缺失,唯有专业性的技术知识能够成为发言的资本,这也正是钓鱼者依赖的话语优势。在具备共同知识基础的圈子里,专业性知识分子享有了一定的圈内民主,并以此向圈外掌握话语权的公知发起进攻。2011年至2014年间,高校学生聚集的人人网成为钓鱼文的重要生产源头,一位ID为“谭日天”的北大学生炮制了一系列诸如“中共推广秋裤残害人民健康”的钓鱼文,被转载到百度贴吧等平台,产生了较强的效果,谭日天也因此被封为钓神。人人网衰落后,钓鱼的主要阵地变为新浪微博,以小段子为主。微博钓鱼因为粗暴直接,被称为直钩、炸鱼,但仍然有众多的上钩者。

公知一方的支持者也曾试图以钓鱼手段还击,但并没有太过成功的案例。讽刺的是,尽管钓鱼的目的是为了打脸,但其编造的虚假信息因为难以辨别,有时反而成为谣言的源头,一些早期的钓鱼者在2014年以后逐渐呼吁节制钓鱼行为。部分五毛在对公知进行钓鱼的同时,也会因为其自身对于某方面专业知识存在疏漏,而陷入被钓鱼的局面。

(王恺文编撰)

【装B/B格/撕B】

真有B格就不用装B了。

冬至将至,饺子党和汤圆党又要撕B了。

那款包超贵又巨小,除了装B什么都装不下。

装B指通过语言、物品等符号卖弄学识、假作高雅、夸张炫耀等,以使自己看起来更博学、深刻、富有或具有其他实际上不具有的品质。其目的多是满足虚荣心,也有人以此牟利。

装B来自民间俗语,B是“屄”的谐音,为了减弱其涉性色彩或规避互联网审查,在很多场合会用“B”来代替其同音字,有时也用约定俗称的“X”字占位。这个词的本义有明显的男权色彩和性暗示,但观察同类词如“牛B”、“傻B”、“二B”、“逗B”等就可以发现“B”更多只是偏义复合词中起突出程度作用的补语,没有独立意义。

装B不是网络原生词,网上大规模的使用应始于2006年3月,80后明星作家韩寒用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博文,与著名主流批评家白烨骂战。这篇文章多处使用装逼等语,因所牵甚广而引起了博客上旷日持久的“韩白之争”,卷入了陆天明、陆川父子、高晓松等一众名人,也无心插柳地使装B一词迅速发酵。紧随其后,罗永浩的博客文章《怎样成为一个文坛装逼犯》趁热打铁,彻底让这个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甚至被网友戏造出了英文词zhuangbility。

装B的流行,一方面是网友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词去命名线上线下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夸饰、包装,并以一针见血地撕下皇帝的新装为乐;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热衷于学习装B之道,于是教人四两拨千斤,用少量细节体现自己学识、财力、品位的“装B手册”、“装B宝典”层出不穷,两方见招拆招,不亦乐乎。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更因其受青年知识群体拥趸的专业化和机智的风格(这本身也被很多人理解为一种装B)成为“装B重镇”。围绕着装B,又诞生了“装B利器”(用于装B的趁手道具)、“强行装逼”(用生硬而拙劣的方法装B,往往失败)、“云装B”(在听别人装B的时候收集素材,在另一场合用于对其他人装B)等一系列词汇、短语,构成了一套装B话语体系。

这套话语体系中除了装B本身,最重要的是B格(原作逼格),指装B的格调,可以论有无,也可以论高低。B格作为客观的表象,它和装B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提供装B的能力和基础,但如果不主动去装,B格就不必然转化为装B。因此装B带有贬义色彩而B格趋于中性。有趣的是,装B中“B”只是补语词缀,而B格中“B”却指代了整个装B体系。

无论是装B,还是B格,都是普通青年网络一代身份焦虑的产物。面对占据社会权力结构上层的老一辈,他们难以争取发言权和上升空间;面对庞大侪辈群体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他们担心自己不能获得群体认同,更不能脱颖而出。寻求社群认同、拥抱安全感和树立身份、提升自尊的焦虑矛盾地相互交织,驱使他们力图通过捷径求取更多文化资本(毕竟经济资本更难获得),甚至不惜通过符号化的言行做派来“装”出资本。

需要略做辨析的一个词是撕B(聊天中也作4B)。部分网友从字面上和装B联系起来,理解为“撕去伪装”,其实谬矣。撕B起源于北方方言“撕掰”或“撕吧”,最初是拉扯、缠斗的意思。后在通过天涯、贴吧进入网络语言的过程中沾上了涉性意味,并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女人之间的争斗”。2011年初的《甄嬛传》、2013年《小时代》电影中人物之间的舌斗,百度oricon吧上粉丝围绕明星八卦旷日持久、围观无数的骂战,使这个词几乎脱去了性别歧视色彩,演化为泛指双方相互攻击、揭短谩骂。参与或发起撕B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社群谋求凝聚力和归属感、宣泄快感的方式,但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网络暴力,使“圈内人”和“圈外人”,甚至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隔阂、偏见加深。如何处理撕B,如何定义和对待网络暴力,是人类大踏步进入赛博空间的过程中必须反思的问题。

(陈子丰编撰)

【奇葩/极品】

我的室友居然说我极品,我看他才是一朵奇葩。

《小时代》的四位女主角,是典型的“三朵金花加一朵奇葩”的组合。

这部雷剧的人物发型一个比一个奇葩,造型师到底跟他们有什么仇什么怨?

“奇葩”原意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文艺作品或非常优秀的人物。后来逐渐演变为反讽,从“不同于常人”的褒义变为“不同于正常人”的贬义,用来形容人、事、物十分离奇古怪,非正常人所能理解。“极品”原意是最高的官位,引申为人物或事物非常优异,达到了最高的品级,但在网络空间中,同样由褒义转为贬义,用来形容人、事、物的怪异程度登峰造极,缩写为“JP”。

奇葩与极品的流行,与审丑心态密不可分。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将普通人报名参加初试的“海选”阶段剪辑播出,这些片段往往集中了其貌不扬却过度自信、言谈举止非常古怪的选手,达成了一种“奇观共赏”的效果,通过将这些人物定义为他者,建构大众作为正常人这一主体的心理认同。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版块为主要阵地,各类自曝生活中奇人异事的贴子层出不穷,审丑成为网络日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风潮中,奇葩与极品两词以反讽的方式,从褒义变为贬义,相伴出现,参与建构起网络空间重要的吐槽与窥私维度。

2006年1月3日,在人民网海峡两岸版块之台海观察区,首次出现了奇葩的反讽用法:“像姚文智这般动辄宣之于口而毫无节制者,毕竟尚属奇葩。”2008年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栏目“马斌读报”版块,主持人点评中说道:“公路破成这样国内罕见,堪称极品。”此时的奇葩与极品的词义变化,已经被大多数人了解,并进入主流话语之中。此后,两词偏于贬义的词义逐渐在网络空间和日常口语占据压倒性地位(极品大约在2010年前后,奇葩大约在2012年前后)。2013年左右,研究两者词义变化的论文已见于各类学术期刊,这一语言现象得到承认。

(薛静编撰)

【八一八/818】

CJ哥哥在微博上推了《作为一个音乐产业的从业人员,来八一八歌手们的陈年往事》这个高质量爆料帖。

今天是818八卦节,我们来八卦一下组内的CP吧!

你从八爷那里听来了什么猛料,快八一八!

网络论坛常用词汇,意为“八卦一下”、“爆料一下”。起初专指对娱乐明星或事件的内幕爆料或深度解析,后泛化为对各种公共事件或自己身边故事的详细讲述。

1970年代,香港各类小报在商业竞争中,以刊登美女裸照为噱头增加销量,但因受制于法律和社会道德,会在裸照的“三点”位置贴上一个八卦的图案,相当于后来的马赛克。久而久之,在粤语中,就以八卦指代搬弄是非的行为、绯闻流言等事情。而讲述八卦的行为,就被称为八一八/818。

2005年8月19日,网友环珮叮当在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版块以《迟到的八卦节献礼——818“变态”天涯》为题,用幽默的笔触精准而不失全面地对天涯各大板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帖子一炮而红,网络词汇八一八/818也从此叫响,慢慢地网友也习惯使用818作为帖子的标题开头。后来,网友约定俗地把每年8月18日定义为八卦节,并流传于网络。2010年8月18日,人人网在状态发布框更新了一条状态提醒:“今天是8月18日,‘八卦节,你有啥要八卦的吗?”迅速引起了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用户群的关注和参与,也推动八一八从娱乐新闻泛化为日常琐事的爆料揭秘。

(薛静编撰)

【直播帖】

《没穿衣服上厕所被我哥朋友看到了》这个直播帖,最后以“谢谢大家,我和我哥朋友在一起了”结束了。

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奇葩了,我好想在天涯上发个直播帖吐槽。

这个直播帖太水了,全都是“mark一记”和人肉楼主,我爬不动楼了,谁来发个脱水版啊?

直播帖是贴吧、论坛、社区等地方一种常见的帖子类型,通常是网友把自己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用通俗明快的日常语言讲述出来,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收集大家的看法与建议。发帖人被称为楼主,回复与跟帖被称为盖楼,引发关注的直播帖常会“盖起高楼”,因而又会有专门的脱水楼/脱水版,即另开一帖,将原帖中无关评论剔除,将事件进展和楼主回复汇总并同步更新,便于阅读。

因直播帖常常伴随着暴露个人生活,因此绝大部分发帖者会选择匿名或模糊部分信息,发帖地也会选择基于趣缘社交的天涯、豆瓣,而非基于现实关系的微博、微信。因而以天涯社区娱乐八卦、情感天地版块,和豆瓣“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傻逼”小组为直播帖重镇。

作为“直播”,在时间维度,一是要体现事件发展的过程,二是发帖盖楼的状态要有所持续。而在内容维度,则要求真实,所以不少直播贴的1楼可以归纳成:自我介绍、事件概述、指天发誓、低头喝水。“指天发誓”就是发誓自己不是写手,这是真人真事。所谓“低头喝水”就是写完第一段以后用“我喝口水/吃个饭/洗完澡回来接着八”作为结尾,增强真实感和现场感。

直播帖常常给人带来强烈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在论坛里一般都比较受欢迎。热门的直播帖有时会形成在楼主每晚更新的时间段,网友集体蹲守“追直播”的盛况。

直播帖预设楼主的视角为网友的视角。有些直播帖在直播过程中,常常人肉(即“人肉搜索”,利用网络信息将人的真实身份调查出来)出当事人的真实信息,继而上演一出反转剧或罗生门。另一个时常在直播帖中探讨的问题,则是楼主是否是网络写手。网络写手作为一种职业,主要是指受雇于某个利益集团,按照要求为其撰写文稿,并以隐瞒其受雇身份进行发布的人。一旦直播帖被扒出实为网络写手操纵,网友便会感到义愤填膺并迅速离去。

对自我生活的倾诉欲、对他人世界的窥私欲和自我价值驱动的参与感,成为直播帖盛行的背后动力。

(薛静编撰)

【节操】

你这张图实在是太污了!真是节操掉了一地!

我也曾经是个有节操的少年,直到入了B站鬼畜视频的坑……

对不起,您的节操已欠费,请及时充值。

“节操”本义是指人的气节、操守、正义感,但在网络空间中,多用于形容能够坚持不降低下限,保持严肃正直、文明优雅的状态,既可用于点评他人,也可用来自嘲戏谑。

节操一词最初在ACGN圈子中流行,源自日语词汇“無節操(むせっそう)”,原意是像墙头草一样,根据情况立刻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中文语境中,节操被单独拿出灵活使用,形成有节操/无节操等词汇。2002年间,网络上流传“德国BOY”的一系列视频,片中一名德国少年口中念念有词,疯狂地把电脑键盘摔得粉碎。在后来的流传中,许多人并不知道他所说的内容,因此给影片加上各种空耳(指故意听错歌词或台词,扭曲其原意)字幕,产生了非常搞笑的效果,其中有一段的字幕便是少年咆哮:“有节操!有节操!有节操!”由此,节操从二次元圈子进入网络空间,并慢慢走向公共空间。

(薛静编撰)

【人品/RP】

他抢了好几次微信红包都是排名垫底,这一定是人品问题。

连着一路上都是绿灯,今天我是人品爆发啊。

马上就要考托福了,要多扶摔倒的老奶奶,攒攒人品,不能老在朋友圈秀恩爱虐狗了,太败人品。

人品,全称人品问题,一般缩写为人品,或依据拼音首字母缩写为RPWT、RP。作为网络用语的“人品”,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通常适用于某人遭遇科学和常识无法解释的负面事件或状况,此时便可戏谑性地将原因归结为该人的“人品问题”。

人品的这个用法本世纪初开始流行于游戏圈和以猫扑为代表的网络论坛。具体的起源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与游戏中的宝物掉落概率有关。许多游戏在打败怪物之后会掉落一些装备作为奖励,但掉落装备的数量、质量却因人而异,有的人往往收获颇丰,有的人则几乎空手而归。这种无法计算、无法预测的差异促生了一则传闻:游戏中存在一个名为人品的隐藏属性,只有人品值高的人才能获得高额的奖励,而那些拿不到多少掉落奖励的人则肯定存在人品问题。

进入网游时代之后,人品(RP)又与网游中的“roll点”系统相结合,被戏称为roll point(缩写仍为RP)。 roll点即类似于掷骰子,随机掷出一个一般在1~100之间的数字,网游中往往以roll点来判定团队掉落物品的归属,或者用来打赌。这个时候的人品又与“运气”基本同义了。这样的用法随着《魔兽世界》在中国的流行渐渐传播开来。

再之后,又出现了带有恶搞性质的“人品守恒定律”:一个人一生所拥有的人品总量是一个恒定值,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以,在一件事情上表现出“人品很好”,则表示有可能在未来其他事情上出现“人品问题”,反之亦然。“人品守恒定律”无非是通常对运气的朴素理解的另一种表述,不过,对它的应用又产生了对人品这个词的新用法。比如,所谓攒人品,可以是无意经历了一些倒霉事之后对这些霉运的解释,意即预期自己在未来的事情上将有好运;可以指做一些好事,认为这样可以积攒运气;也可以指在重要的事情发生之前有意降低自己对结果的预期(往往要对别人说出来才算是攒人品)。与此相对的,所谓败人品,可以是无意经历了一些超出期望的好事之后对这些好运的解释,暗示自己在未来的事情上应多加小心;可以指做了一些坏事,认为未来将遭背运的惩罚;也可以指在重要的事情发生之前高调讲出自己的高预期,这样太高调、败人品的后果就是可能被完全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打脸”。

(高寒凝编撰)

【草泥马】

看到这张房价走势图,我心头仿佛有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虽然心头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咆哮,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还记得传说中的网络十大神兽吗?——草泥马、法克鱿、雅蠛蝶、菊花蚕、春鸽、吉跋猫、尾申鲸、鹳狸猿、达菲鸡和潜烈蟹。现在只有草泥马雄风犹在啦!

草泥马是一个从2009年开始流行于中国网络的新词,它以某种杜撰的虚构生物作为能指,以污言秽语作为所指。

草泥马源自秽语“操你妈”的谐音。互联网用户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内容时,为应对“关键词自动过滤”的审查机制,最常采用的一种应对手法就是谐音。2009年,多部委联合开展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对Google、百度、豆瓣网、猫扑网等大量网站进行了整肃,并且对许多小型网站予以查封,导致许多网络社区被迫解散。在这个背景下,一部分互联网用户利用谐音这种手法,以秽语为所指,以杜撰的虚构生物为能指,发明了草泥马这个新词并广为传播。

当时有一段十分流行的网络视频——“动物世界特别篇”《马勒戈壁上的草泥马》,以一种似庄实谐的反讽风格,建构并普及了一套带有奇幻色彩的宏大叙事:马勒戈壁(取自秽语“妈了个逼”的谐音)共和国的国民草泥马,顽强地抵御河蟹入侵。由此衍生的一首《草泥马之歌》这样唱道:“在那苍茫美丽马勒戈壁有一群草泥马/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草泥马戈壁/他们顽强勇敢克服艰苦环境/噢卧草泥草泥马/噢卧草泥草泥马/他们为了卧草不被吃掉打败了河蟹/河蟹从此消失草泥马戈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亚文化最终只是转化为某种虚拟性的语词狂欢,并且在草泥马明确地具象化为羊驼这种动物之后,遭到商业化的收编。如今,草泥马已经进入不少网民的日常对话,但通常仅仅是作为发泄性或感叹性的语气词在使用,在大多数的语境中,其原有的政治性色彩似乎已稀释殆尽。

(林品编撰)

【污】

你这人真污!我们交个朋友吧!

这作品有些地方挺污的,我喜欢!

说你污,其实是夸你呢。

这一词语来自日语词“汚い”,有肮脏、下流的意思。国内ACG文化圈使用这一日语词来形容与性有关的动画、漫画、游戏和梗,为了便于输入,将其简化为汉字的污。在使用时,污并不具有贬义,对于使用者和接受者而言,性话题本身带来的是隐秘的欢乐,污的程度越深,性元素的浓度也就越高,欢乐也就越强烈。

这一词语在中国互联网的大规模运用始于2015年上半年。随着二次元亚文化的兴起 ,污也渐渐成为对于性话题与相关梗的特定形容词。在2015年11月中旬,台湾歌手费玉清在综艺节目中讲色情笑话的视频开始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流传,并被上传到Bilibili等弹幕网站。由于费玉清本身作为美声歌手的庄重形象与其讲色情笑话的情态有强烈的反差,这些视频在短时间内产生了爆炸式的传播效果,二次元用户用污来形容费玉清,这一词汇也随之广泛传播。

在污之前,“黄”被用来形容与性相关的话题、作品,它同时也是官方话语对于色情物的指称,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然而性本身是人重要的生理需求,使用“黄”来谈论“性”,本身带有自我压抑的色彩。当污作为一个明贬暗褒的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它迅速地越过了二次元的小众藩篱,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词语。

(王恺文编撰)

【颜值】

这些小鲜肉真是颜值爆表!

单身了二十多年,我觉得主要是颜值拖了后腿……

社会好残酷,除了看实力,还要看颜值。

颜值,由网络世界发展到大众文化的词汇,指外貌好看的程度,男女皆可用此词形容。

“颜”在汉语中表示面容、容貌,但现代汉语中很少单独使用。古汉语传入日本后,日语用“顔(かお)”这一单字来表示脸和容貌,并参与其他合成词。随着网络普及、日本二次元文化大量输入,中文对“颜”字的运用也开始日文化。另一方面,电子游戏,特别是RPG游戏中,将人物特质转化为参数设置,也培养了人们的数字化思维。由此而来,就在中国语境中形成了颜值这样一个表示容貌好看程度的新词。

颜值作为一种衡量标准,可以测量和比较,因而有颜值高/低、颜值爆表/暴跌等说法。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颜值名列第三。

颜值的诞生,背后是网络中“看脸”文化的盛行。回避价值判断的大趋势下,“颜值即正义”作为无逻辑的逻辑,成为通行于世的新法则。流行文化中大量的看脸、漂亮就行、颜性恋,用一种极其无厘头的方式,回应着时下的许多严肃问题,将许多无法直说的复杂状况,解构为简单粗暴的看脸。

(薛静编撰)

【小鲜肉】

她最喜欢的小鲜肉是在《琅琊榜》里演飞流的吴磊。

隔壁部门新招了一批小鲜肉,可我们这边一个个全都是老腊肉。

你看那个小鲜肉,他可是个标准的御姐控。

小鲜肉指的是年轻帅气、形象健康阳光的男性偶像明星,泛化后亦可指代年纪偏小、气质干净清新的男性。

这一词汇最初源自日本女性向成人影片,年长女性和年轻男性配对时,后者白净脸庞上的害羞红晕,宛若新鲜的三文鱼一样诱人。后在日本泛化成为颜值高、年龄小的男艺人的赞语,并在中国网络上流行。

2013年7月11日,编剧@于正1978 的微博:“……欢迎@郭敬明 带着他的小鲜肉们进宫看看小主们~”让这一词汇迅速流行起来,成为2013年的一大热词。2014年央视春晚彩排中,吴亦凡、鹿晗、陈伟霆、宁泽涛四位广受欢迎的年轻男性公众人物合作表演,被媒体称为“四小鲜肉”,成为这一词进入大众视野的关键。

与1980年代初同样具有高颜值、希望得到男女两性观众喜爱的“奶油小生”不同,小鲜肉的目标粉丝群体明确为女性,专注于迎合女性消费“男色”的需求。而那些年岁偏大、颜值下降的男性,相应地被戏称为老腊肉。小鲜肉一词的红火背后,不但反映19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文艺对男性审美的深刻变化,而且体现了消费社会对女性这一正在上升的巨大消费群体欲望的承认、挖掘与满足。

(薛静叶栩乔编撰)

【绿茶婊】

几个老男人坐在一起组局,必须要有个绿茶婊来当饭局之花,才能满足他们自诩风流的虚荣心。

她号称资深“鉴婊师”,小心她说你是绿茶婊。

女人眼中的绿茶婊,大概是男人眼中的白莲花。

绿茶婊(Green Tea Bitch)泛指在他人,特别是异性面前楚楚动人、温柔纯情,如绿茶一样文艺、清新、无害,但实际则工于心计、玩弄感情,懂得利用性别优势获取利益的女性。

绿茶婊一词最早在2010年由微博网友@邱大王 提出,原为“清新绿茶小婊子”或 “green tea bitch”,以徐静蕾、赵子琪等女明星形象设定。后在2013年初,因柴静新书《看见》的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柴静被包装成为当代林徽因,引发网络对柴静和林徽因的双重扒皮爆料。邱大王的朋友、网络红人@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再次提出“green tea bitch”一词,并发微博“名词解释:green tea bitch就是以林徽因为代表,姿色中上,以文艺女青年为伪装,通常以文艺片女演员/女记者/女主持/女作家为职业,爱发表文学艺术政治论点博得男人爱慕,四处宣扬受过情伤,咬牙坚强,QQ签名是世界上唯一一朵孤独的花之类。私生活混乱,以及有过劈腿或小三经历的成功女性”。社会事件叠加犀利名词,迅速引发关注,豆瓣网友列出《(技术帖)如何鉴定绿茶婊》的24条法则,从外貌、性格、行为举止等方面对绿茶婊进行描述。此前加拿大女歌手艾薇儿曾有名言“我纹身、喝酒、抽烟、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婊子喜欢装无辜、装清纯、喜欢害羞、喜欢穿粉色衣服。男人肤浅,都只看表面。所以,他们只能错过好姑娘,然后被婊子骗得痛不欲生。只有女人才能看出谁他妈是真正的婊子”——因而被戏称为鉴婊师。知名微博自媒体账号@清华南都对此进行转载,进一步扩大了绿茶婊一词的影响力。

被指认为绿茶婊的女性,都被刻意忽略了作为职业女性的人生成就,与男性的绯闻成为她们“婊”的原罪,并暗示着她们的成就与情色交易有所关联。而这种语言暴力,恰恰出自女性群体自身,这其中既有被男权思维禁锢、想做绿茶婊而不得的争宠与嫉妒,也有标榜女权,将一切和男性交好的行为视为叛徒的嗤之以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性别话语空间的复杂性。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百度百科上认为绿茶婊因2013年“三亚海天盛筵”事件而在网络走红,应有讹误。参与海天盛筵的女性是外围女,意指以艺人身份为幌子,实则从事性服务的演艺圈外围女性,并非绿茶婊。

(薛静编撰)

【直男癌】

那个相亲对象是个直男癌,见了我就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嫁得好就行了。”

他说娶老婆就是用来洗衣做饭生孩子的,真是直男癌晚期。

直男癌一词指的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大男子主义严重,对自我要求极低而自我感觉良好,却时时苛责批判异性的男性。

直男癌一词大约于2014年6月出现于豆瓣和微博。所谓直男,一般指的是性取向为异性的男性,英语中常用bent(弯的)作为同性恋男性的代称,而用straight(直的)表示异性恋男性,直男的说法,是对部分男性特征的一种调侃,既突出纯正的男性特征,也有暗示情商堪忧、缺乏审美、看待女性简单粗暴、在感情上缺乏技巧之意。而直男癌的说法,则是更进一步的讽刺,意指这类男性不但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还将自己的狭隘观念和低俗品味强加给别人。特别是在两性关系上,直男癌患者尤为漠视女性,将其视为工具化的对象和自己的私人物品,因而引发了广大女性的批判。

公众人物韩寒“妻妾和平相处”论、周国平“女人的成就在做好妻子”论、李阳“家暴非大事”论等,让公众在愤怒之中,将直男癌一词越推越广。而另一方面,将存在狭隘性别观念的男性称之为“癌”,判为死刑,用嘲讽而非沟通、发泄情绪而非解决问题,也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在性别话语上的暴力与匮乏。

(薛静编撰)

【“社会流行词”单元会话】

正太林:你们朋友圈被“帝吧fb出征”刷屏了吗?

薛长直:被刷了!不明觉厉啊,帝吧是什么鬼?

中二王:帝吧挺有名的,“屌丝”就是从帝吧传出来的呢!

女神疯:帝吧以前就搞过好几次爆吧,不过这回声势最大,帝吧可算是逆袭了…

正太林:微博上五毛和美分为这事撕起来了!好多自干五为帝吧叫好,也有很多公知批评帝吧。

中二王:我说了句“大家好好说话不要撕B”,立刻就有人盖楼骂我装B,我真是心里一万头草泥马飞奔而过……

薛长直:摸摸~要我说,帝吧既然这么爱爆吧,不如去爆央视春晚。

女神疯:猴年春晚不请大圣,真是奇葩!

正太林:你没看到最新消息?央视终于认怂了!春晚导演邀请大圣登台了,真是粉丝的逆袭!

中二王:六小龄童在微博上已经辟谣了:“这是个善意的不实消息。”

正太林:啊!那居然是假消息?预感春晚那天央视微博会被“我要看大圣”刷屏……

女神疯:不请大圣也不知道会不会邀请我喜欢的小鲜肉,什么都没有的话,我都没动力在豆瓣开春晚直播帖了。

薛长直:就是,那几个老艺术家有节操没颜值,不好玩……顶多扒出来谁年轻时是绿茶婊,谁到老了还是直男癌……

中二王:可要是不撸春晚,单身狗放假在家还能有什么活动?

正太林:sigh……假期里不是高中同学结婚宴,就是朋友孩子满月酒,一顿红包送下去,土豪也得吃土了,只能权当攒人品了……

中二王:关于吃土我记得有个污段子你们知道吗?

正太林:你不是在钓鱼吧?话说我今晚还有个DDL,大手破壁哨派的活儿,先去搬砖啦,回头听你讲污段子。

女神疯:又去学习了?学渣目送学霸走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与‘主流文学的重建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邵燕君,批准号14BZW150】

林品,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生。已发表《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金融危机语境下的好莱坞革命叙事》等论文若干。

薛静,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生。已发表《渴望绝境:“后启蒙”时代的网络言情》《海宴<琅琊榜>:网络历史小说中的智谋与情怀》等论文若干。

王恺文,北大中文系在读硕士生。已发表《九州:夹缝中的精英奇幻》《作品筛选与大神战略:“起点模式”发展探究》等论文若干。

陈子丰,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生。已发表《〈帝师〉:历史不是挂小说的钉子》《重写历史——新时期革命叙事中的“他者”》等论文若干。

猜你喜欢

公知屌丝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下)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公知,HR跨不过的一道坎
自我矮化症
黄瓜网 搞笑屌丝吐槽网站
北大发布首份屌丝生存状况报告:长春是最屌丝城市
“自由女神”扇了“屌丝”一记耳光
“公知”出没,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