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初探
2016-06-14谭培才
谭培才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达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从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鼓励一题多解,逆向思维以及自己提出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得出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现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解决问题时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现行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大多是图文并茂,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对图文的观察。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比如:图中有什么,在干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干扰多余的,图中还隐含了哪些信息,例如:“我今天卖了26箱橙汁,每瓶橙汁3元,橙汁共卖多少元?”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橙汁包装箱上隐含了每箱12瓶。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例如:学生在解决“小明有2本相册,正好装满48张照片,小丽有同样的相册4本,可以装多少张照片?”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观察就开始解答:先求出一本能装多少张48÷2=24(张),再算4本能装多少张24x4=96(张);当我在肯定他们的做法时,我又叫学生再看看小明手里拿2本相册,而小丽手里拿4本相册你想到了什么?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小丽拿的相册本数是小明的2倍,所以小丽的相册能装48x2=96(本)。学生的思维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就碰撞出了火花。
二、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中:6只猩猩7天吃了168千克水果,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当一部分学生列出168÷7=24(千克),24÷6=4(千克);一部分学生列出168÷6=28(千克),28÷7=4(千克)时,我就让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算法的依据。学生讨论后明白168÷7=24(千克)是算的6只猩猩一天吃的食物,而问题是求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食物,所以再用24÷6=4(千克)。168÷6=28(千克)是算的1只猩猩6天吃的食物,然后除以7,就是每只猩猩每天吃的食物了,所以用28÷7=4(千克)。在课堂中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解决问题中有意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很多学生都习惯于从正面思考问题,很少进行逆向思维。而逆向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改变通常只从正面去探索的习惯,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能使思维更加灵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一服装厂计划生产1030套服装,前5天,每天生产70套服装,为了赶进度,现每天生产85套服装,还要做多少天?”为了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就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然后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未知的条件作为要解的问题,再找出解这一个(或两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条件在应用题里都是已知的为止。其解题思路如下:①要求出还要做的天数,就必须知道还要做制服的套数(未知的)和以后每天做的套数(85套);②要求出还要做制服的套数,就必须知道计划做的套数(1030套)和已经做的套数(未知的);(3)要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就必须知道已经做的天数(5天)和每天做的套数(70套)。
四、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文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例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让学生现观察主题图,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让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不时的“你能提出与xx不同的问题吗”“你还能提出与xx不同的问题吗?”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把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思维,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张庆林李艾丽莎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