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分数、假分数』教学设计的谈话
——与张奠宙教授的对
2016-06-14李勇
◇李勇
关于『真分数、假分数』教学设计的谈话
——与张奠宙教授的对
◇李勇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有机会认识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张奠宙教授。最近我听了一节关于“真分数、假分数”的课,收获颇多,也有一些思考。记得张教授说过,他很愿意了解一线课堂的真实情况,于是我就向他请教。他高兴地接待了我。以下是我们的谈话记录。
李勇(以下简称李):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学过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定义很熟悉。因此,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在黑板上抄一下真分数、假分数的定义,然后要求学生按定义指认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学生似乎也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张奠宙(以下简称张):是啊。我看了网上推荐的一些教案,大多数也是这么做的。其实,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现在强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想在这节课上,学生一定在想:分数还有假的吗?为什么要分真和假呢?分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好处呢?我想我们的教学,除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这些自然会产生的问题。
李:我听的那节课,就是企图打破“套用定义,反复练习”的教学定式。授课教师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区分真和假。要求学生比较儿子的年龄与母亲的年龄,由学生探究出: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小(真),儿子的年龄大于或等于母亲的年龄(假)。
活动三:对上述填写好的分数进行分类。探究:是否可以分为分子小于分母的和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两类?
活动四:在数轴上画出这些分数。
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有新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让我们来讨论这几个活动。
这里的活动一,能够针对“真和假”进行讨论,有创意。但是这个问题不大自然,容易横生枝节。例如,很多人会想到:儿子的年龄不仅比母亲的年龄小,而且会小几十岁呢,等等。不如简单地说:“(在平面内)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真命题,“三角形内角和为380度”是假命题。
李: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儿子、母亲的年龄问题有点儿唐突,学生在回答时不太自然。
张:我觉得,这节课是谈真分数和假分数,一开始从真命题和假命题入手未尝不可。讨论的重点是区分两种“真假”:第一种,假警察一定不是警察,假人民币一定不是人民币,等等;第二种,假命题还是命题,假话还是一句话,等等。
李:明白了,我们讨论的假分数,仍然是分数。假分数也有分子、分母、分数线,和真分数一样,只不过分子不小于分母而已。学生一开始听到假分数这个词,会作“假警察不是警察”那样的联想,于是会带着“假分数不是分数”这样的猜想走进课堂。所以用“命题有真和假,假命题也是命题”作为情境来引入新课,是不错的选择。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假分数也是一种分数。随后进入活动二。
张:活动二是本课的关键。这一设计很到位,它让学生思考:自己理解的分数概念是否仅限于真分数、假分数什么时候会出现、其意义何在等一系列问题。这里,我想请问你两个问题。首先,如果让学生举一个分数的例子,学生是不是会毫无例外地举出真分数的例子?其次,在本节课之前,教材中是否出现过假分数?
李:这两个问题与学情分析相关。我相信,让学生举一个分数的实际例子,大家百分之百会举真分数。在“分数的意义”单元中,出现的都是分子n小于分母m的情境。直到这节课之前,教材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本节课增加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使学生感悟真分数和假分数。
张:好。按照你说的“学情”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还得回到分数定义中去寻求答案。事实上,分数定义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为m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n份的数,叫作分数”。这里对份数n没有限制,n份能够比m份多,n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但是,学生头脑里的分数却只是分子小于分母那样的分数。这是学情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矛盾。
李:我从来没有在教材和课堂上见过这样的讨论,我觉得教材中回避了这个问题。确实,真分数和假分数都符合分数的定义,但学生的头脑里却都是真分数。正因为如此,有些教案中,要求以学生探究把5张饼或9张饼分给唐僧师徒四人为例,说明假分数、的存在,并让学生体会到在分饼过程中,每人先用整数除法分到1张饼或2张饼,之后再用分数定义增加张饼。因此,当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它的数值可能会是某个整数再加上那样的真分数。这有点儿把带分数提前了。
张:我觉得出现分母为4的假分数,为接下来带分数的学习作一个铺垫也未尝不可。这个例子既说明了假分数的存在性,又给出了假分数可以化为整数+真分数的一个例子。这样做,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原始定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至于带分数这个名词,以后再说。
李:这就是说,分数的定义中对n没有限制,表明假分数同样符合分数的定义,所以假分数也是一种分数。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讨论真分数,即n 张:对呀。我们为什么学习分数?说到底,分数主要是为了处理小于1而大于0的量。也就是说,学习分数的重点在于研究真分数的意义。下一步学了带分数,分数的结构就更加清楚了。建议教材认真处理分数定义中n>m的情形。 1.分数的定义中n可以是任意自然数。 2.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往往是n 3.所有分数依n 4.一些假分数可以化为整数+真分数,另一些假分数可以直接化为整数。 张:对。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四个问题。 李:那么关于活动三,您有何评论? 张:先听听你的看法。 李:当时在课堂上学生不知道分类的目的。我在巡视中看到学生的分类五花八门。有些预习过教材的学生,知道要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所以最后还是由学生说出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的分类结果。 张:我觉得活动三的问题,开放度大了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西方学者在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古代没有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这种历史上给某对象命名的历史事实,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发现,直接阅读教材就好了。 李: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定义中份数n可以大于等于分割数m,并且知道假分数也是分数,只是一些假分数可以化为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之和,而另一些假分数可以直接化为一个整数。因此假分数的“假”,就假在这个“整数”上。 张:事实上,真真假假是各式各样的。假分数的“假”,就是因整数而产生的。假分数也是分数,和真分数的差别只在一个整数。 李:这些建议,大家恐怕不容易接受。许多老师会觉得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判别分数的真和假,至于为什么要分真和假,小学阶段不必涉及。分数的定义只是形式定义而已,小学和初中阶段对形式定义的教学,重在研究其相关的属性。 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讨论就是了。不过,现在教学设计要落实三维目标,不能只有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过程与方法。五年级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应该理解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况且在学习上也不见得会有多难。 李:还有活动四呢? 张:这个活动,教材和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大家的做法差不多。我没有意见可以发表。只是有一点儿遗憾:分数的定义中分数是没有大小的。我曾建议在其定义中“表示一份或几份”后面加上“大小”二字,却一直未被采纳。希望有一天,分数回到有大小的数系里来。 李:听了您的一些建议,我想找机会试试。以前有人说对于数学大家玩的是数学概念,今天真是见识了。但是,是不是有时太求全,反而会忽略事物最重要的部分?我感觉小学生还是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多感悟、多体会。 张:谢谢你的理解。我是大学教师,可以参加讨论,但是实践经验很少。 李:真分数、假分数内容背后渗透的思想、方法,非常有研究价值。感谢张教授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所作的剖析。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阜师附属小学) 好书酷网 《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 《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作者:刘善娜)是一本关于小学数学作业研究的专著。该书于2016年3月正式出版,全方位展现了作者多年的数学作业研究历程。 全书分为“追寻——设计——落地——展示”四个篇章。追寻篇,讲述了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诞生过程,追寻过程中的种种思考都很有价值;设计篇,主要描述探究性作业的内涵,包括它适用的年级、作业的类型、作业的体系框架等,了解了设计策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去选择、增删已有的探究性作业题;落地篇,是探究作业的实践策略,涉及作业布置的时机、作业指导策略、作业评价策略以及课堂教学中如何与之契合,作者的实践经验能为读者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实践篇,是将作者设计的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性作业题予以呈现,不少作业题还配上了学生的作业例选。 儿童的数学探究,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图示去思考和发现数学奥秘,《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践》则是一线教师基于日常教学问题去思考、去琢磨对策的成果。读这本书,会让您深深感受到草根教师不仅能做教育教学研究,而且能做好与日常教学相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