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助推旅游业大发展

2016-06-14刘英团

产权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业供给

◎ 刘英团



供给侧改革助推旅游业大发展

◎ 刘英团

旅游业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解决供需错配问题,要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产品品种多样化方面满足大众需求,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壮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规模,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深化改革的任务堪比1978年的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管理体系——选择一个关系全局、具有一定规模、产业特征灵活的产业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在亚洲博鳌论坛上他进一步指出,“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加速转型升级,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引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破冰产业。2015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的4.88%;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旅游业直接投资达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比去年扩大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30个百分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等种种有利因素综合发酵,让整个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基于市场的价值发现。那么,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推进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深化要素配置改革,目标是提高要素的有效供给。一是增加社会总供给,二是调整社会供给结构。中国已经站在“旅游社会”的大门口,应以优化要素配置撬动旅游供给侧的改革,一是调整旅游供给结构,增加旅游供给总量;二是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三是促进融合发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任何一个环节“脱钩”都极可能影响旅游的感受与旅游供给侧的整体质效。

旅游是一种体验经济,旅游业最终的决定者是消费者。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之所以将“全域旅游”提高到全新的高度,其潮流和大势在于中国旅游的需求侧——游客,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进入了“自驾游”时代,“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常态。许多景区的自驾游客比例达到70%以上。相对于传统的“跟团”,“自驾游”更喜欢“不走寻常路”,无景点旅游或在传统旅游景区以外的各种地方旅行正成为新常态。但是,旅游“供给端”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但旅游目的地还处于“景区当家”状态,宾馆、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也基本处于从属配套角色。

行业的痛点就是发展的机会。客观上说,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曾多次“受命于危难时刻”,并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定位不仅是经济,还是“生活的一部分”。从最初的“我去过了xx地儿”到“旅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到此一游”,到追求深度旅行,这种变化不可逆转。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从引领需求到创造需求,旅游创新不但永无止境,还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一是通过产业升级解决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旅游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二是通过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增长的问题。三是通过补齐短板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四是将旅游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战略》,不但新增了40多万个就业机会,入境旅游也同比增速达7.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前车之鉴,可为启发。

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特征的产业,全域旅游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整体性旅游发展战略,不仅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也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区域都需要推进全域旅游。旅游资源密集、生态环境优美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地区要优化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这三种不同特点的地区都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全域旅游,通过全域旅游优化环境、提升价值。当然,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按照全域旅游理念,从侧重不同角度推进全域旅游。而地域相连的几个或若干个行政区的区域或流域,也可以共同合作构建无障碍的全域旅游区。

“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兴起,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并正式写入政府文件中的对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定性判断。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强调,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不仅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还具有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就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着力点或方向来看,“旅游+”新常态不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还是引导和推动旅游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走向深化的路径。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协调发展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原则,以开放发展为动力,最终让旅游成为社会共享的落脚点。二要实施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出台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根据市场需求特征的变化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和服务。三要加快推进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区域协调发展是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存在较大差别。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旅游业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比如,旅游业不但能与工业、商业、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以及社区、生活等几乎所有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还能以旅游为核心,形成新的产业群,壮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规模,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立足实践,架构旅游发展新模式、新平台。首先,旅游规划要冲破传统的、局限的旅游资源观,以全域旅游思维重新定义和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其次,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这是在发展理念、发展形态、发展模式上的战略变革。从实践来看,“旅游+”与“互联网+”一样,都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互联网以其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而旅游则以其强劲的市场开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动力及人文交流优势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

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一个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系统性改革和升级。不仅要在可通达性上面做文章,还要架构旅游活动的载体或吸引物。或者说,应该让“软实力”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硬支撑”,通过细节提升游客的综合体验价值。比如,积极主动地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以及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和更加关注旅游者的体验等等。这不仅仅是产业的延伸和融合,还是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当然,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也需要微观层面上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一要优化经济结构,实施“旅游+”战略,找准自身定位,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二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协调和整体推进;三要建立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发挥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双重作用,让“旅游+”真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业供给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