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的培养和提升研究*
2016-06-14赵静
赵 静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的培养和提升研究*
赵静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性程度。以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构建校园文化自觉的循环模型;从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知觉、校园文化自省四阶段,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学生在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提升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培养学校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呼吁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学生主体;校园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认同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一个系统的文化处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能否准确分析系统环境,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属于文化自觉问题。在高校校园中存在同样问题,在纷扰的大众文化环境和多种校园文化的比较中,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自觉程度如何,有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文化自知、文化自省以及文化更新,这对于学校的文化品位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校园凝聚力的提高都是多有裨益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对校园文化知觉程度不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性程度。
目前,多数研究着力于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面剖析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校园文化自觉程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的研究不多。一方面,一部分文化自觉方面的研究做了相关理论论述但缺乏实证调研;另一方面,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没能从学生主体的心理认知和自觉性角度展开分析,没能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自觉性的重要性。对于校园文化自觉性模型、校园文化自觉性的表征维度有哪些、如何有效提高校园文化自觉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校园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和模型设计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在1997年首先提出的,此后,他不断将“文化自觉”理论予以充实。文化自觉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文化建构、文化选择、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王文兵、孙大鹏进一步指出,文化自觉,贵在自知之明,贵在责己,贵在自我更新。它要求我们向内转,发现和培育自己的内在优势源泉,从向他方求经学习转向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此处将校园文化自觉的概念界定为:校园主体对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及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并结合文化环境的思考以及学习和生活实践,形成对校园文化发展的直觉感知力并自觉付诸实践进行更新改造的循环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首先,校园文化自觉是个循环过程,包括自知之明、自我反省和自我更新。文化自觉不仅包括文化的知觉,还包括文化的自觉改造,以及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建立,从而改善知觉内容,增强改造动力,建立良性循环。第二,校园文化自觉接受多种校园文化的影响,去伪存真,根据自己的特色确立文化定位。第三,校园文化自觉不仅强调自知的自觉性,更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基于此,构建校园文化自觉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文化自觉模型
校园文化的定位是指: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学校历史、现状,构建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是价值观的沉淀和凝炼,并从校园文化的构成层面加以丰富化。
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将校园文化的特色定位和具体内容传达给校园内部和外部对象,以内部传播为主。
校园文化的知觉、认同和反省是个认知的过程,具体包括:校园文化的知觉是指在多种文化的环境背景下,在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下,校园文化的主体对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和相关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校园文化的认同是指校园文化精髓内化于思想和行为,使之对价值观认同,对学校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校园文化的反省是指基于认知和评价,对不合理内容的内省。
校园文化的更新是指:校园文化的实践和重新建构。在评价、反省之上对不符合学校特色的内容的定位再次完善,对不符合定位的具体内容予以修正,从下至上地予以反馈,再从上至下地予以修正和更新。
二、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的调查分析——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一)问卷设计和样本描述性分析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农”)校园文化的文化自觉程度,分别从校园文化知觉、传播、评价和建议、认同感和主人公意识等方面设计问题,共37个问题,选择200位学生进行作答,回收问卷175份,除去一份教师样本,有效答卷率达87%。
问卷针对在校本科生展开调研,现从学院分布、性别分布和年级分布对样本进行描述。
1.学院分布
安徽农业大学学院数目15个,问卷调查样本全部覆盖,缺陷是样本的学院分布不够均匀(见图2)。
2.年级分布
年级分布中,覆盖不同年级,缺陷是样本年级分布不均,大二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见图3)。
3.性别分布
性别分布中,男生占比54%,女生占比46%,基本相当(见图4)。
图4 调查问卷的性别分布
回收样本除去1份教师样本共174份,个别题目存在未选择或选择没有参考价值(如所有题目都选择同一选项)的情况,则个别题目有效样本数另统计。
(二)校园文化自觉性的调查分析
1.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知觉
在对“你是否知道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的作答中,67.4%的学生选择“知道一些”,6.86%的学生选择“知道较多”,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不知道”;在对“我校校训知晓程度”的调查中,72.4%的学生反映“较为清楚”;在对“安农校园文化历史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的作答中,选择了解一些的占55.2%;在对“学校现任领导层的知晓程度”的作答中,56.2%的学生反映“知道一些”;在对“神农雕像含义的知晓度”的作答中,64.2%的学生较为熟悉。可见,学生对典型物质文化较为熟悉,对校园文化的隐性文化知觉深度不够。在对“你认为作为安农的学生有必要了解本校校园文化吗”的作答中,72.4%的学生觉得有了解的必要性,但不知如何系统了解。
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内容知觉不够深入。
进一步探究原因,在对“现在很多同学对于校园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的原因”调查中,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现在很多同学对于校园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的原因”的调查
76.6%的学生认为缺乏系统了解的渠道,44.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43.4%的学生不知道校园文化的内涵,34.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26.3%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与自己关系不大。
分析原因如下:最大问题是缺乏校园文化基本内涵的系统引导,很多学生不知道校园文化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是校园文化定位特色不突出,学生对校园文化认知模糊;第三是校园文化与学生的相关性的宣传不够。
2. 校园文化的传播
准确的定位加上系统的传播,才能达到对象的普遍知觉。传播主体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传播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传播内容包括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物质文化特征和制度文化表征。
在对“校园文化宣传”的评价中,46.6%的学生选择“一般”,而对于宣传的形式上,选择形式不够丰富的达到31.8%,选择形式多样化的只有8.5%,说明达到了基本的内容宣传,但是在宣传形式多样性上还不够。
“了解校园信息的途径”的调查如图6所示。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互联网、老师或学生干部传达、校园广播、他人告知、校园宣传橱窗、校报。分析: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媒体的作用远远低于互联网,这与安农提倡的“数字校园”的思路一致,应加大“数字校园”报道中校园文化方面的宣传;发挥核心班干团体的作用,这一传播渠道处于第二位,说明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传播作用很重要,有利于重要信息的及时传播;他人告知的渠道虽然排在第四位,但在选择比例上并没有明显落差,说明其作用也很重要,利用人际传播的渠道,建立并规范人际传播的平台建设;传统渠道的传播作用明显小于前面四者,由于它的受控性强所以不能忽视其建设,应增强其传播的吸引力,如定期更新、传播及时、传播内容生动等,而另一传统传播渠道——校园广播作用排第三位,广播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爱。
图6 “了解校园信息的途径”的调查
在对“安农的新闻宣传及时性和信息量的丰富性” 的调查中(见图7),55.7%的学生认为“新闻宣传较为及时,信息量一般”,较少学生选择“新闻宣传及时,信息量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说明学校应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生动性,力求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
图7 “新闻宣传及时性及信息量丰富性”的调查
3.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评价和建议
(1)对物质文化的评价和建议
在对“学校风景”的评价中,满分5分,学生评价的平均分为3.62分,评价较好。在“你认为我校的校园建筑和景观是不是能够反映校园文化”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选择比较或基本能够反映,结果较好。
在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评价中,满分5分,学生评价的平均分3.25分。对“校图书馆的问题”的调查中,31.4%的学生选择设施(硬件设施如阅读课桌、查阅资料或借阅信息的电子设施等)不够完善,30%的学生选择书籍需要定期更新。对“体育馆的意见”的调查中,学生对体育馆设备以及开放时间问题选择较多。对“教学楼的意见”的调查中,学生对教学楼的硬件和软件配套条件较为满意。
可见,学生对学校自然风景、建筑景观和硬件设施等较为满意,部分问题如书籍更新、体育馆开放时间等需进一步改进。
(2)对制度文化的评价和建议
对“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是否满意”的调查如图8所示。从总体来看,基本满意的占多数。其中,“教学模式”项目选择基本满意的比例是最高的;“选课自由度”和“考试模式”项目,选择基本满意的也较多,同时,不满意的学生多于满意的学生比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图书馆资料”项目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总和居多,达90.3%,评价较好;“学术交流活动”项目中,近29.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因此,应进一步开展如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学术会议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发挥导师的带动作用,努力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
图8 “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是否满意”的调查
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评价结果是,50%的学生选择服务态度热情、效率高,27%的学生选择服务态度和效率一般,23%的学生选择服务态度较差、效率不高。说明,学校职能部门对学生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对文体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对“各类文化活动质量如何”的调查,58.2%的学生选择“非常好”或“较好”,29.9%的学生选择一般,12%的学生认为缺乏趣味性。
对“目前学校举办的报告讲座等较突出的问题”的选择如图9所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时间安排不合理”,这是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是“专业性太强,听不懂也没兴趣”,对策是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并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持续开展。
图9 “目前学校举办的报告讲座等较突出的问题”的调查
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重点”的调查如图10所示。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等,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较为重视,选择相对较少的是学术交流活动和考研类报告。
图10 “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重点”的调查
由此可见,文体活动总体上开展较好,学生较偏爱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活动,对学术研究活动重视度不够。
(4)综合性评价和建议
在对“安农学习氛围”的评价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学习氛围还可以,28.7%的学生选择“不够浓厚”,仅9.2%的学生选择“很浓厚”,学习氛围有待进一步活跃和加强。
对“安农校园文化的弱势”的调查如图11所示。其中只有一个选项超过半数学生选择,即“缺少增强人文素养的机会”,反映了:一是学生对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视;二是学校发展不仅要注重专业建设,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超过60人选择了以下选项:“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和辐射较少”“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说明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仍须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不够开放;加强隐性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在日常管理中的体现力度。
图11 “安农校园文化的弱势”的调查
4.学生对安农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公意识
在对“大学校园文化对个人以后的事业有多大影响”的作答中,83.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校园文化和自己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对校园文化作用的认同感较高。
对“你在安农的生活如何”的作答中,半数学生觉得很享受,39.1%的学生选择没感觉,10%的学生认为不享受。对“你经常会为自己是安农人感到骄傲吗”的作答,如图12所示,较多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荣誉感较强。
图12 “你经常会为自己是安农人感到骄傲吗”的调查
对“如果让你组织一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你愿意吗”的作答中,68.7%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20%的学生选择“一般”,其余学生选择“不愿意”,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公作用,并尝试行使这种权力。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调查(多项选择)中,72%的学生选择思想宣传机构,60.1%的学生选择文化体育机构,57.7%的学生选择学生工作机构,说明学生认识到党政机构、思想宣传机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
可见,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是认同的,大部分学生也具备校园文化自觉中的自豪感;学生具有主人公意识,在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强烈意识到党政机构、思想宣传机构的保障作用。
三、校园文化自觉的培养和提升对策
(一)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的校园文化本身要有定位,有特色,才能在培育人才中有方向,有目标。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内涵浓缩是校训。以2014年3月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的41所农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校训的格式、内容、主题词进行评价。其中,校训的主题词中,“实”“德”“勤”“朴” “创新”“博学”“笃行”“求实”等词出现频率较高。校训中有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厚德博学”等。可见,农业院校校训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没有显示本身的特色,限制了校训的校园文化高度浓缩、有形展示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本身定位鲜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被主体广泛认知、长期坚持和深刻认同,并对行动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
调研发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知觉程度不够,应加强校园文化重要性和基本内涵的宣传。调研显示学生使用网络频率较高,但对校园网新闻和常规软件的关注和使用频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数字校园网络针对学生的普及宣传力度还需加大,二是校园网新闻和工具等与学生生活结合应更加紧密。应培养学生定期阅览数字校园网络的习惯,提高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工具,如教学资源、校园论坛和数字图书馆软件的能力。选择多样的宣传方式,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挖掘传统媒体,如宣传栏、校报、张贴栏及广播的传播魅力;应注重新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定时更新,定期更换宣传栏的新闻内容,保证宣传及时、生动;宣传内容应贴近大学生品位,以大学生身边小事开展校园文化主题的思考与探索。
(三)培养学校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
校园文化自觉性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归属感和自主意识的培养,这是从自发转为自觉的很重要的一步,即,培养校园文化归属感,提升校园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树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公意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跟自己息息相关,这是主人公意识的体现,学校可采用参与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豪感。在此,学校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如2013年开展的“校园十大风景”命名和评选、2015年开展的校园文化征文活动等。调研显示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因此应提供平台鼓励学生献计献策,并及时对其反馈,并将可行性建议积极落实到建设行动中去。
(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校园文化自觉性的稳健提高。调查发现,物质文化中,学校的自然风景和建筑景观基本能反映校园文化的特征,但在硬件设施上不是很让人满意,应完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硬件设施建设。文体活动中,网络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很多学生对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并不十分熟悉。调研反映学生较注重人文素质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术研究活动重视度不够,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活跃学术研究的氛围,支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应对人文素质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分类并开辟不同的学术交流内容,如“神农大讲坛”,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目标,以学术研究为追求。
(五)呼吁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
调研中反映学生认为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参与和指导不够,渴求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对其身心健康的辅导和帮助。大学的教学特点不同于高中,教师和学生接触不够频繁。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应利用其素质较高思想成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定位中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发挥其意见领袖宣传的作用,校园文化知觉和反省中发挥其纠偏作用。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密切结合,教师为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意识引领正确方向。
校园文化自觉性的建立需从校园文化的定位——传播——知觉——重塑的过程予以思考,从学生主体对校园文化的知觉、评价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改造的自觉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在多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校园文化应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通过宣传达到广泛认知,同时知觉主体通过主动反省、更新,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品位提升。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27.
[2]王文兵,孙大鹏.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7,60(4):453-457.
[3]介建美.重视高校校园精神的培养,发挥校园精神的育人功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52-54.
[4]杜生一,曹红,张继革.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A2):66-69.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centered Campu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ZHAO Jing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Hefei 230006, 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campu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circulation model of campu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vestigat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campu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position, spread, percept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roblems about campu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mong stud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ampu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re then studie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constructing a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campus culture, foster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ownership among students and calling for teachers’ participation.
Key words:student-centered;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收稿日期:2015-05-04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Jf2012-30:《提升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格的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赵静(1980-),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2-0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