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
2016-06-14李镇西
李镇西
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
李镇西
我曾读到美国2009年的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的获奖感言。“感言”中有几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是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交织,是教师阅读孩子生命的故事,同时和他们一起编织故事。
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单指“事件”和“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这条河,每天都在向前流淌。有时平缓舒展,有时急速湍急,有时汹涌浩荡,有时又曲折回旋……于是,孩子的一生便摇曳多姿或惊心动魄起来。
那么,面对这条河,每一个教师是什么呢?
有时候,教师是泳者,他在水中畅游,被水浸泡着,亲吻着,抚摸着,享受着水的清澈与清凉;有时候,教师是船夫,他被河水托着,悠然自得,欣赏着河面的浪花和两岸的风景;有时候,教师是漂流者,他驾驭并征服着汹涌的河水,劈波斩浪,一泻千里;有时候,教师还可能是清污者,清除水面的污染物,或者排除河底障碍——如果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引导河水改道……
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故事的原创是孩子,但编辑是教师。如托尼·马伦所说,教师帮助孩子“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为孩子“编校错误”,并“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作为高明的“编辑”,教师一定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什么叫“读懂”?我理解,就是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有着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感情去热爱……对此,陶行知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
而一般的阅读不同,“读懂”孩子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不,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生命的交融、心灵的相通,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在生活的河流中奔涌、漂流、探险……
这样的教育,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学”。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