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美联社记者采访案例的记忆心理学分析

2016-06-14文/王

中国记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采访

□ 文/王 东



一位美联社记者采访案例的记忆心理学分析

□ 文/王 东

内容提要 美联社记者卡特成功采访报道了一起营救事件,她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从记忆心理学的观点看,卡特的采访任务是提取营救事件当事人的记忆。此类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情绪记忆,分别对应不同的提取策略。了解一点记忆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采访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记忆提取线索

看过《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的读者,应该对下面这个采访案例有印象:美联社亚特兰大分社实习记者切尔西·卡特刚上班就接到一个任务,去佐治亚州南部的小镇采访一个营救落水儿童事件。副总编的要求是做一个“细节丰富”“有故事”的特写。事情发生在寒冷的2月,小镇购物中心停车场。一辆汽车因车主忘记拉手刹,溜进了停车场旁边的池塘里,而车里还关着一个4岁的孩子。危急中,先后有七个人跳入水中参与营救,其中两人差点被淹死。当地报社记者当天就采访了这起营救事件并给美联社发了稿。但热衷于“讲故事”的副总编并不满意。于是,第二天早上卡特和摄影记者上路了。赶到小镇后,他们立即开始挨个采访车主、孩子和参与营救的市民。一切还算顺利,但结果不尽如人意。[1]此时,卡特做的是一般记者都会做的常规采访流程。她仅仅了解了事情的梗概,离“有故事”“细节丰富”还很遥远。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使这次濒临失败的采访柳暗花明。我们的案例分析也将从这里开始。

一、关键的最后聚会

采访结束后,与卡特同行的摄影记者提议所有采访对象一起拍一张合照。拍照地点选在了小镇购物中心——营救事件的事发地点。几个小时后,所有人聚集到购物中心一层。拍完照片,卡特不失时机地又跟他们聊起了一天前的营救。

卡特说:“我把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甚至都觉得我有点烦人了。我让他们每个人把事情再说一遍。每一遍,我们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当每个人绘声绘色地说起自己的表现时,整个事情才真正显得惊心动魄。他们还彼此打断对方的叙述,补充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直到整个事件被重复了三四遍之后,他们终于说出了我一直在期盼的细节:颜色、触觉、味道,等等。”[2]而所有这些细节,卡特在单独采访时都漏掉了。

总结成功经验时,卡特强调“我把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在卡特看来,采访成功是因为自己不厌其烦地提问。细致的提问固然重要,然而这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知道自己在期盼什么样的细节,卡特可以在单独采访时就“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但当时卡特只知道自己需要细节,不知道采访对象的记忆中有哪些可用的细节。这不能归咎于见习记者卡特缺少经验,更不能归咎于采访对象不善解人意。相反,在采访中这种采受双方都有些懵懂的状态也许更为常见。

那么,卡特为什么最终又得到自己期盼的细节?关键是最后的聚会,而且这个聚会安排在事发地点。在解释这个判断之前,我们先看看卡特的报道中都写了什么。

•范登没有顾上脱掉外套和笨重的靴子,就一下子跳进水里。水太冷了,他觉得就好像有一把大钳子紧紧夹住了胸部,让他无法呼吸。

•喂!把车门打开!听见没有?快把车门打开!”范登朝莱恩大喊。这时,莱恩正在用力拉着幼儿保险锁,而水已经淹到了他的腹部。[3]

在卡特的文章中,充满了这种细节丰富的叙述,有感受,有动作,有对话,有场景。在单独采访时,记者很难获得这么绘声绘色的素材。毕竟记者不是亲历者,有些细节如果对方不说,记者甚至无从问起。幸运的是,摄影记者为了完成本职工作,提议把所有与营救事件相关的人都召集到事发地点聚会拍照。卡特的采访也随之峰回路转。在聚会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互相激发互相补充,共同回忆当时的情形;记者再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提问加以引导,期盼中的细节就汩汩而出了。如果不聚会拍照,不重回现场,单独采访完所有当事人之后就打道回府,卡特也就没有机会再提问了。虽然她还是可以写出报道,但那样的报道是不会让总编满意的。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替卡特总结一下采访经验:遇到类似事件,可以先单独采访当事人,然后以拍合影为名召集大家再聊一聊,提问针对细节不厌其烦。但作为一篇案例分析,目前我们还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新闻采访学作为一门经验学科,能够“知其然”就已经可以指导实践了。就像案例中的见习记者卡特,她并不真正了解这次采访为什么会成功,但下次遇到类似事件时,她可以凭经验做到八九不离十。不过,只积累经验没有摸清规律的话,如果换一种采访情境,又要从头摸索。

二、突发事件当事人的记忆提取线索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是最后的聚会挽救了采访?答案还是要从卡特的采访过程中寻找。卡特和摄影记者达到小镇后,先是分别采访当事人,不满意;然后把所有人聚集在事发地点拍照,记者继续采访;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激发,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记者终于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素材。这个有点“先抑后扬”的过程,正好揭示了记忆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卷入突发事件的人都会形成情景记忆和情绪记忆。这两种记忆都有自己的记忆通路,“如果我们选择正确的通路寻找特定记忆内容,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找到,而且还可以找出一些相关信息。”[4]如何选择正确的通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情景和情绪入手。

首先看情景记忆。心理学实验发现,记忆的形成和提取都受外部环境或场合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情景记忆。“如果人们在某一特定位置接收信息,在相同的位置也更容易回忆信息。”[5]就如同我们回到自己早年生活过的地方,昔日熟悉的景物都会成为激活记忆的有效线索,很多沉睡在大脑深处的记忆会逐渐苏醒。如果不是故地重游,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大脑里还保存着这些记忆。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记忆的情境依存性或场合依存性。有心理学者认为,在情景记忆中,空间线索与记忆内容一起被编码了,因此,空间线索的“物理复现”有助于回忆目标情节。[6]反过来,记忆和回忆的场合不一致,常常会出现记忆减值现象。

让营救事件的所有当事人都回到事件发生地——小镇的购物中心,记者无意中打开了通往他们情景记忆的通路。购物中心的背景音乐和嘈杂人声,停车场和湖面的一景一物,都会激活当事人更多的相关记忆。而在家里或办公室采访,无论当事人记忆多么清晰,也达不到这种“物理复现”的效果。没有条件回到现场怎么办?心理学家的建议是让对方想象自己回到了现场,即进行“心理复现”,这也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提取效果。

再看情绪记忆。情绪记忆的提取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回忆时的心理状态和记忆时的心理状态一致性越高,回忆的效果越好。所以平静时学习又在平静中测试,回忆的表现更好;同样,兴奋时的记忆在兴奋时被提取,回忆的表现会更好。[7]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记忆的状态依存性。在一些电视谈话节目中,悉心的编导会准备好嘉宾儿时的照片和玩具,或在访谈过程中播放具有某种时代气息的音乐,这些也能起到引导嘉宾进入特定情绪状态,提高访谈效果的作用。而且照片和音乐本身,也是很好的记忆提取线索。

情绪具有感染性,可以在群体间形成交互影响的情绪循环。[8]救人成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让人兴奋的事情。一旦气氛热烈起来,在场的人都会在他人情绪的诱发下,进入与群体一致的情绪状态。卡特所说的在聚会上“每个人绘声绘色地说起自己的表现”,就是所有当事人的情绪互相循环感染的结果。一个人在心情平静时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在情绪激动时会再次冒出来;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视角上回忆事件,他的回忆又会激活其他人的记忆。最终结果就是记忆的提取线索越来越多,相关细节也越来越丰富。

以上,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最后的聚会能成就一次采访。那么卡特到达小镇后,直接召集一次“座谈会”怎么样?不见得更好。很可能是采访效率高了,但得到的素材仍然比现在的单薄。原因有二条,一是先单独采访,等于先完成了一次互相熟悉的过程,最后集体采访时,大家自然形成了以记者为中心的交谈氛围。互不相识的一群人骤然坐到一起,如何使气氛尽快热络起来是个很考验人的工作。一旦气氛不好,采访必然失败。先单访后群访,恰好避开了这个问题。二是以这样的顺序采访,既能保持每个采访对象记忆的独立和完整,又有机会互相激发和补充。一开始就聚会,每个人的描述都会激活别人的记忆,但也难免干扰别人的记忆。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对这个案例做一个总结了。最后的聚会是采访成败的转折点,但在聚会背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个心理效应——记忆的情境依存性和状态依存性。采访突发事件当事人、目击者的时候,如果我们想把采访做得尽量完美,那么不妨充分利用记忆的这两个特点,一是及早赶到现场采访当事人,如果第一时间没赶到,也要争取叫上当事人重回现场;如果去不了现场,采访时要尽量提示对方在脑海中重建现场。二是尽量调动当事人的情绪,多问采访对象事发时的心情及心理活动,争取让对方回到当时或紧张或兴奋的心理状态。三是有必要且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召开一个“座谈会”,让采访对象回到当时的社会关系中。因为“人”也是优质的记忆提取线索。

因为这篇报道,卡特接到了正式录用的电话,而且还获得了美联社年度最佳年轻记者的称号。回顾这次经历,卡特说:“机遇,是最重要的。”的确,她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但对于为什么能抓住这个机会,卡特的反思远不能说深入。基于以上分析,说卡特歪打正着也不为过。“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都很重要,只有真正搞清楚为什么抓住了这次机会,才能经常抓住机会。

(作者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讲师)

【注释】

[1][2][3] [美]杰里·施瓦茨.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26-240.

[4] [5][美]斯普伦格.脑的学习与记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5、88.

[6] 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8.

[7] [英]布丽姬特·贾艾斯.认知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9.

[8]王潇,李文忠,杜建刚.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8).

编 辑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学者界面·基金项目课题

猜你喜欢

采访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表现与技巧研究
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
儿子“采访”我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图书采访数据处理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