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反转新闻”频现,传统媒体如何保持“定力”
2016-06-14刘先根彭应兵
□ 文/刘先根 彭应兵
也谈“反转新闻”频现,传统媒体如何保持“定力”
□ 文/刘先根 彭应兵
内容提要 近年来,“反转新闻”频发,引起关注,《中国记者》第4期及更早已刊发相关文章,剖析影响较大的反转新闻的反转过程,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传统媒体应保持“定力”,遏制反转新闻出现。欢迎来稿继续交流。
关键词反转新闻 传统媒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闻真实性
“反转新闻”有一个共同特征: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逆转。
一、让新闻“飞”一会儿
媒体对“女子救小女孩被狗咬重伤”事件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转新闻”例子。2015年10月13日,毫州当地媒体报道,利辛县一女子李某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救小女孩,被恶狗咬成重伤。14日,另一家安徽媒体以“犬口救童胳膊废了没钱治”为题做了详细报道,并刊登了李某的照片。随后,这起事件被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媒体公众号转载,一周内当事人李娟收到70余万元捐款。但随着媒体对事件诸多细节的追问,真相终于大白天下。20日,受伤女子的男友承认,他对媒体撒了谎,所谓“救女童”一事是他编造出来的,女友是在他的养狗场被咬伤的。
2015年,一则“中国老人被指在日本碰瓷”的反转新闻成为热点。2015年国庆期间,一名中国网友发微博称,8月有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讹人10万日元,当地居委会还发了“通告”,提醒大家当心碰瓷讹诈。此后,有记者在报道中援引京都当地官员的话,称“日本京都的‘碰瓷’是真的”。此事经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互联网上一片“热闹”。但随后事情出现大反转,当事老人所报团的旅行团领队刘女士否认了老人在日本“碰瓷”一事,称老人确实被撞并受伤。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也就此事致歉,并处理相关人员。
在仔细研究这些“反转新闻”时,可以发现其中不乏传统媒体甚至知名媒体的身影。它们往往由自媒体“率先”爆出,然后经过众多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转发,影响力呈几何倍数增长;当然,最终也仍然大多由传统媒体进行辟谣,形成传统媒体“自打自脸”“前后不一”的怪诞景观。而且与“发现错误新闻后刊登更正启事并向读者致歉”的传统做法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似乎更倾向于选择对自己的错误“选择性遗忘”。
在被“忽悠”了无数次之后,网友们讽刺地称之为如今在网上无论发生什么轰动事件,都得“让新闻飞一会儿”。某些媒体行为让“记者”这个名词在网友心目中的形象,也由“可靠信息源”一路下滑到“谣言传播者”。公众不断被挑战底线,容忍度已大大降低。如利辛女子被咬事件后续,诈捐的男子已被刑事拘留,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说:“诈骗犯被抓了,那些传播错误信息的媒体没人追究吗?怎么不出来走两步?”
二、“反转新闻”何以不断上演
传统媒体为何在新媒体时代纷纷“沦陷”?为何让人质疑本应有的“新闻伦理去哪儿了?”“采编原则去哪儿了?”“舆论引导去哪儿了?”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反映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迷茫与不适应。
传统媒体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则、流程和制度,媒体人在其中充满自信,掌握主动;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历史则短得多。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反应更为灵敏的自媒体、草根传播占据了绝对主流,而传统媒体的大规模介入则“慢人一步”。这就导致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领域后,面对的是一个争议激烈、真假混杂的“信息海洋”“舆论江湖”,很容易迷失了自我,被动地随着他人起舞。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盲目追求时效的焦灼感。以前是传统媒体首先发布新闻,社会媒体跟进;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往往是自媒体先发布信息源,传统媒体再跟进。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滞后了,由此产生一种焦灼感,害怕失去读者,不由自主地就加入到这场注意力的“争夺战”中。
(二)记者对公众成见的刻意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草根江湖”中,碎片化传播已成习惯,很多信息都被人为截取其中最“劲爆”的点来进行报道,带有强烈的偏向性和感情色彩,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极为罕见。导致所涉及的很多对象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已形成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成见的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做出理性判断,就下了结论。遗憾的是,一些记者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性报道失实,记者无疑会扮演的一个传谣者、破坏者的角色,这显然有悖记者的职业操守。[1]
(三)部分媒体对自身定位和价值的迷失。传统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本来已经形成自身的特色与定位,有的强调权威性,有的注重市民感,有的以深度分析见长,有的以趣味故事取胜。但在进入互联网领域后,盲目崇信“唯快不破”“标题吸睛”“病毒式传播”等所谓的“互联网传播原则”,全盘照搬自媒体的做法,把原有的优势和特长弃之不顾,投身到追求眼球经济的漩涡中。
三、传统媒体如何穿透“信息雾霾”
那么,传统媒体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后如何能保持“定力”?
(一)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趋势。回顾新闻历史可以发现,从报纸、广播到电视,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产生初期,往往伴随着无序、混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市场的自然淘汰和媒体人的规则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媒体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法无天”到“建章立制”、从“一窝蜂”到受众细分建立品牌的过程。
移动互联网会是个例外吗?笔者认为不会。当前移动互联网新闻舆论场表面上的“混乱”,只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受众的日趋理性成熟,媒体市场的进一步细分,移动互联网日益融入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仍然在起作用,真正能够长久抓住读者、抓住市场的,依然会是那些风格鲜明、内容可靠、采编扎实的高质量报道。
(二)要清楚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句话也绝不过时。与传播迅速、观点鲜明甚至偏激的自媒体相比,真实可靠、客观公正才是传统媒体的特色和优势。放弃对新闻的验证和核实,放弃深入思考和多角度观察,盲目地投身到与自媒体“拼速度”“拼激进”的洪流中,无异于舍本逐末,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实属不智。
一些网站甚至经常炫耀在某个新闻的报道中,比其它网站早发了几秒。但问题是网友在乎的是新闻本身?还是这条新闻是谁最先发出的?社交媒体时代,抢新闻效益明显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第一时间抢到新闻的媒体,一般只有几秒钟的优势,再推迟十分钟、半小时,则尽人皆知。时效性上的差异,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 2013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一路口,一名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与一名中年女子发生轻微交通事故,致使该名女子受轻微伤。事后,网传“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引众多网民吐槽“中国大妈”。然而,随着老外操京骂辱骂大妈视频和目击者证词等细节浮出水面,一出新闻反转剧上演。(新华社/发)
(三)操作层面上,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
“时”,就是在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及时适时发声,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度”是指适度,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项把握报道平衡的艺术。“效”是以不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为基本指向,发挥舆论引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
2.传统媒体要加强新媒体部门内容把关。现在的很多传统媒体内部,新媒体部门与原有的采编部门是分设的,且新媒体部门往往人数较少,并以经验尚浅的年轻人为主,新媒体内容没有纳入传统的编审流程,导致错误率往往比报纸要高很多。对于这一点,部分媒体已有了一些应对的改革措施,如《广州日报》采取了“中央厨房”的做法,将报纸和新媒体内容采编流程打通等等。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还有许多内部改革的空间。
加大对假新闻的处理处罚力度。2015 年9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公开通报了15家媒体刊登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这些媒体及17名采编人员也被相应地进行了处罚和处理。从11月起,微信微博发假信息最高将获刑7年。各大传统媒体也要相应地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对新媒体部门加强监督自律,对编造和传播错误信息的行为予以内部处罚并更正致歉,这才是维护媒体舆论公信力的不二法门。
(作者分别是《长沙晚报》总编室副主任,《长沙晚报》全媒体中心编辑)
注释:
[1]乾羽.不断反转的新闻中,有多少真相[N]. 中国青年报,2015-9-27(2).
[2]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2-28(1).
编 辑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