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发展凤城市生态柞蚕业的建议

2021-09-14韩冰刘凤全姜欣雨

新农民 2021年3期
关键词:凤城建议生态

韩冰 刘凤全 姜欣雨

摘要:通过对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发展凤城市生态柞蚕业的建议。

关键词:发展;凤城;生态;柞蚕业;建议

凤城市的自然概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各类土地面积53.67万hm2左右,其中有林面积41.07万hm2左右,占土地面积的75%左右。而柞林面积20.13万hm2左右,占林地面积的49%左右,其中柞蚕场面积

10万hm2左右,占柞林面积的50%左右。由此可见,凤城市柞园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蚕农收入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凤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为此笔者近期围绕如何发展凤城市生态柞蚕业做了调研:

1  凤城市柞蚕业概况

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都放养柞蚕,全市有两万多懂得养蚕技术的农民支撑该产业的持续发展,山区农民养蚕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正常年景农民养蚕直接收入四亿元左右,相当于凤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0%左右。蚕区农民养蚕收入的稳定对当地农民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乡村环境整洁奠定了经济基础。

凤城市不仅柞林资源丰富、农民养蚕技术基础雄厚,而且还是全国柞蚕种子基地,经测算全国国内供应秋柞蚕用种的春柞蚕用种75﹪来自于凤城市境内。多年来,凤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柞蚕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柞蚕场的承包权到户,激发了蚕农爱护和建设柞蚕场的积极性;在做好常规业务的同时,积极宣传《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等蚕业有关政策,依法依规管理建设柞蚕场,从而使柞园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搞好科技培训,引导蚕农依靠科技致富。多年来凤城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程,大力推广蚕业技术,初略统计 ,蚕业年科技贡献率达15%以上,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以上。

2  凤城市柞蚕业存在问题

2.1  柞蚕场资源大幅度减少,对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业基地不利。

凤城市是全国主要柞蚕茧生产基地,80年代初凤城市有柞蚕场200万亩左右,随着国家林业生态保护政策的出台,本是经济林的柞蚕场被大面积的列入蚕区的公益林保护中,按林业部门规划,理论数字的柞蚕场面积128万亩左右,由于当初把柞蚕场划归公益林时,时间紧、任务重,有相当一部分柞蚕场划归公益林程序不健全。从而导致不但凤城市柞蚕场面积萎缩,而且在柞蚕场划为公益林较多的乡镇(街道)隐藏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柞蚕场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对发展凤城市特色产业和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不利。

2.2  柞蚕产业的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凤城市柞蚕产业存在的资源、技术等诸多优势,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充分发挥,其产量及综合利用等产值的提高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其一,柞蚕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存在一定发展空间,由于育成的新品种不能迅速实现产业化,农民购买蚕种时忽视了山势、树种、坡向等因素,从而导致的减产幅度达20%。其二,柞蚕放养于野外,经常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小蚕期,由于忽视管理,,从而柞蚕茧产量大幅度减少。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目前已经具备成熟的小蚕共育技术,但一直没有在农村生产中推广应用,只停留在科研单位及蚕种场内部的柞蚕繁种生产中。将此项技术在全市柞蚕区广泛推广应用至少可使收蚁结茧率达到50%以上,也就是可实现增产20%以上柞蚕茧的目标。其三,柞蚕场生态建设步伐缓慢,目前的柞蚕场多为天然柞林,柞林中柞树株间距不等,单位面积株数不同,蚕场内部和边缘有较大的荒芜空闲地,缺株率都在30%以上,采取人工补植的措施,加强柞蚕场建设增加担蚕量,就可增产柞蚕茧20%以上。另外,一些柞蚕场建设最新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应用。例如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经多年攻关研究取得了柞树菌根化肥培技术研究成果就能促进柞树旺盛生长,可提高产叶量20%以上,同样可以达到增产柞蚕茧20%以上的目标。

2.3  柞蚕生产投入资金严重匮乏

柞蚕产业是凤城山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多年来为风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调查,凤城市每年用于森林管护、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投入的资金3000万元左右,凤城市乔木经济林10万hm2左右,而柞蚕场就占85%左右,作为凤城市主要经济林树种的柞蚕场各级财政部门基本没有投入。就连农民在蚕场内补植柞树苗也没有享受林业一样的造林补助政策。柞蚕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更影响了凤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2.4  基层蚕业科技干部队伍技术力量薄弱

经调查,凤城市21个乡镇(街道)原均设立蚕业站,近几年,因机构改革需要,蚕业站均合并到其他部门。由于基层农口站办人员少、任务重,大多没有設立专职蚕业干部,仅有的几个蚕业干部由于年龄大或专业不对口,难以开展蚕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经统计,全市乡镇(街道)现在编在岗蚕业专业技术人员仅12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与我市10万hm2柞园及两万养蚕户的比例严重失调。

2.5  缫丝织绸规模萎缩,柞蚕系列产品深加工滞后

80年代初,凤城市原有30多家丝绸加工企业,年加工蚕茧量8000多t,不仅生产生丝,而且还织绸印染,外贸出口形势一片大好。但截至2019年末,凤城市仅有不足10家蚕茧加工企业,并且仅限于原始的缫丝、做蚕丝被等,至于柞蚕系列产品高坚技术的生化产品更无人问津。柞蚕系列产品深加工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做大做强。

3  关于做大做强凤城市生态柞蚕业的建议

3.1  合理规划山上资源,稳定现有柞蚕放养规模

凤城市森林资源丰富,林种、树种繁多,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得的林种主要是经济林,经济林中具有长期稳定效益的主要是柞蚕场。近几年,凤城市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将2.67万hm2左右柞蚕场划为公益林或封山育林。而国家对公益林划分有严格的政策界定,由于当初时间紧任务重,导致部分柞蚕场划为公益林程序不健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有可能诱发社会矛盾。除柞蚕场划为公益林外,山上资源没有统一规划,致使农民盲目发展产业,收入不稳定。为此建议由政府组织林业、农业、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对全市柞蚕场资源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山上资源,“宜林则林、宜蚕则蚕、宜果则果、宜药则药……”。根据凤城市农村实际,全市柞蚕场面积应稳定在150万亩,同时,落实好蚕场的长期承包政策,让农民安心建设和管护蚕场,减少掠夺式经营的破坏行为。

3.2  增加投入,加大柞蚕场管理和建设力度

在规划好山上资源的基础上,由林业部门把柞蚕场真正列入全市山上工程来抓,对各级财政部门争取的柞蚕场有关资金投入柞蚕场建设;对在柞蚕场补植柞树的享受林业一样的造林补助政策;因在蚕场内开矿、作业等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等资金反哺蚕业。在此基础上,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应加大柞蚕场管理和技术指导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柞蚕场单位面积产茧量和郁闭度,达到柞蚕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效果。

3.3  依靠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蚕农收入

实施科技投入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蚕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广泛争取蚕业发展资金,尤其是科技发展资金,通过资金投入牵动科技兴蚕。市及乡镇(街道)蚕业部门申请的蚕业科技推广项目可由市科技局和农村经济局审核批准,由财政局下拨项目试验、示范和推广专项资金,有利于加快科技兴蚕进度。第二依靠辽宁蚕研所坐落在凤城的优势,搞好产学研联盟,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第三对蚕业科技人员搞好培训,解决“干活无人、有人干不了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真才实学的蚕业科技人员在职称晋升、聘任上给与照顾,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蚕农收入。

3.4  扩大宣传、政策拉动、信贷保障,盘活现有蚕茧加工企业,实施柞蚕资源生物产品产业化工程

面对全市丰富的蚕茧资源,应在深加工上下功夫。要广泛宣传,尤其是发挥“凤城蚕蛹”地理标志商标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客商到风城投资兴办蚕茧加工业。要制定优惠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减免税政策,盘活现有停产的蚕茧加工企业。支持和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搞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柞蚕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培育风城柞蚕产品的自主品牌。通过多方努力,依托生态柞蚕业,回归当初“丹东丝绸节”的壮观场面。

参考文献

[1] 杨帆.关于稳定发展凤城市柞蚕产业的建议[J].吉林农业,2014(7):13.

猜你喜欢

凤城建议生态
溜溜的安定
凤城市柞蚕优势产区建设措施探讨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丹东地区种植冬油菜可行性试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三代人的建议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凤城市20年蚕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