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限制中突围 在探索中抉择
——关于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改革的决策参考建议

2016-06-13吴音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决策

吴音莹

(湖南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6)



在限制中突围在探索中抉择
——关于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改革的决策参考建议

吴音莹

(湖南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处于新一轮的修订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政策制定者亟需决策上的参考和建议。尝试从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一是摆脱桎梏,开放多元并呈的课程形态;二是突破依赖,研制可供选用的课程内容;三是打破壁垒,真正放权给学生自由选择;四是高考改革,命题立意指向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决策;参考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程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理论预想成效与具体操作运行在现实中出现严重的知行脱节和巨大的事理反差,“突出课程的选择性、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等美好愿景在实际实施中效果非常不理想,社会文化、课程自身和人的发展这三者一直处于不平衡之中。“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当下的高中语文选修亟需实现限制中的突围,教育决策者当下最为迫切的工作就是在探索中做出政策导向和现实抉择,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变革放置到教育政策研究的层面来慎重把握。

1摆脱桎梏,开放多元并呈的课程形态

没有一种教育模式适合每一个人一样,没有一种语文选修的形态适合于每一个学校,课标里建议的某一种或某一类课程形态在当下成为了“完美”的选择,这本身就是语文选修课程可能形态的缩小和固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兼容能力,立足于“学生个性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摆脱单一固化的唯一课程形态的束缚,对于能够使得学生达成“个性实现”的所有语文选修形态开放。

目前以行政手段和舆论要求来限定选修的模块和教材,造成某一课程模块或教材形态的唯我独尊,这都会影响语文选修的发展。在现实中,不管是哪种课程开发设计,都不宜规定限制达成目标的途径,在当下的课程设置中,最值得借鉴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因校制宜”和“以学定教”。教育决策者要鼓励教师以参与课程的姿态主动研制课程,探索各种选修课程形态的容纳力;鼓励各级学校积极应对多元并呈的全新课程形态,对于老师创新的举措、不同的研发多一些宽容和支持。在现实的选修实践中,课程形态的不成熟需要专家学者和领导决策者最大限度的支持、包容,专家和决策者不宜主观臆断地对某种非传统的课程形态表示贬斥和反对,不宜超出“课标目标”的解释权限,一定要在课程决策层面坚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根本目的和终极追求,在开放多元并呈的课程形态时始终以“学生自主选择下的个性的实现”为课程核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从学理和实证的双重层面来讨论不同课程形态存在发展的可能。只有当各个学校、各个课堂里的语文选修课呈现出“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时,只有当不同学校学生的基础、兴趣、需求成为课程选择取舍的最大原动力时,这种多元并呈的课程形态才能帮助我们摆脱桎梏,找到语文选修课自身发展的生发契机。

2突破依赖,研制可供选用的课程内容

选修课程是立足于学生个性实现的可选择课程,它尤其需要从教学法、资源材料的依赖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可供选用的课程内容研制。当下语文选修课程的问题主要出在课程内容上,“语文课程内容问题即组织的问题,只要涉及语文知识这一块,即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教什么语文知识以及如何组织。”[2]目前不少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课程内容以不甚正确甚至以一种极为模糊笼统的面貌出现,这是由于原来语文选修模块和课程内容的拟定有明显的旧课程思维定势,而且和教材的编订联系太过密切,理论上是依据《大纲》和《标准》的课程内容设计,实际上却成为教材体系束缚之下的既定内容框架。当下要打破依赖,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参与课程的姿态主动研制选修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研制与学校实际相符合的课程内容,既兼顾点和面的结合,又兼顾趣与理的考量,“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2]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成为对“教什么”了然于心的选修课程研制专家,而“用什么教”的教材研制问题则不用嫁接给教师,可以由教材编制专家主要承担完成。

当下的语文选修壁垒森严,教材壁垒、地区壁垒等重重阻碍使得学校和教师首先就不得自由,而这最终也将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研制可供选用的课程内容,在开发层面上决策者应帮助不同条件的学校开发研制符合本校和教师实际的可开发模块。语文选修注重个性发展,拓展选择空间,其内容应该以学校教师和学生选定的文本为主,决策者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和政策杆杠来引领学校独立编写教材或自主选择编写,甚至可以考虑改革中将选修教材的选用权下放到校,这一操作上明显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但过于迁就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势必导致选修内容的狭窄和选择权利的丧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依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专家和决策者应将选用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审查分离开来,重点考察语文教师在课程内容研制上的参与程度,重点论证由学生选定内容的“生本-师本”课程是否存在学理和实证上的双重可考性,在立足于“学生个性实现”的过程中做到课程内容研制的有理有据。

3打破壁垒,真正放权给学生自由选择

当下的高中语文选修给学生的实际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在课程内容和组织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学生个体的兴趣需求没有得到充分诱发。真正放权给学生自由选择,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语文必修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整体目标,注重基本知识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功能大于实用功能,课程的公共意义大于个体意义,预设意义大于建构意义。而语文选修是不同于必修的放权课程,是对必修有益的补充和提高,其课程功能更注重于文化视野的拓展、人文底蕴的丰富和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其实用功能大于文化功能,课程的个体意义大于公共意义,建构意义大于预设意义。真正放权给学生自由选择,要在课标层面规定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还是教学的资源、教学的创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的选择建构中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力,这是当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研究和努力的重中之重。学生依据自己个体兴趣需求所做出的选择是课程研制和调整的最重要依据,“学生想选什么我们就开设什么”的思维转化和“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将真正促进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当然,在放权给学生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选修课程的特殊定位,在设定之初就要分层设计、按需分配、定向分流,促成选择。从必修满足整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到选修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兴趣潜能,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指向从“开课”教师转到“修学”学生,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兴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是按照学习区域划分的个性化知识的拓展延伸,它们各自作为独立而有序的版块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真正放权给学生自由选择,用选择意识的唤醒、学习方式的改革来点燃学生的个体生命。由此可见,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人的个性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只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的实施组织形式不再至上而下地被规定,而是由中央、地方真正放权给学校、教师和学生,那么学校情境下的个体建构才会真正走向多元和多样,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自身的核心价值。

4高考改革,命题立意指向学生的个性

在现实中,语文选修考核如果不纳入高考检测范围,这一课程很难由学校自主开设出来,大多数学校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中间涉及到社会、家长、学生认同的问题,社会的价值观、认同感有一个较长时间内的转向过程。就当下被纳入高考大纲的语文选修考核而言,不论是限定选修或任意选修的过程性评价,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都没有真正纳入报名录取系统,在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选拔中也没有考量体现。若真正地让选修内容进入高考,纳入什么、怎样纳入,这都是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高考没有完美的方案,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之初无先例可循,但高考的命题者一定不要忘记了高考自身的责任,不要忘记了课改实验区的义务。目前高考改革中不管是选修赋分的提高、选择范围的调整,还是考核范围的扩大、考核命题的创新,实际上都是不能触及人们神经的小打小闹,语文选修的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实现和高考接轨,也不可能触动世人敏感的神经。高考语文命题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因而和学生个性发展关系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在命题中打破旧有的单一的模式,而充分尊重高中生的个性发展,体现高中生的个性诉求,使试卷更趋灵活性、人性化,从而让语文试题完成能力立意的自身蜕变过程,命题立意指向学生的个性是决策者应当考虑的变革方向。

就选修课程评价而言,首先,体现和满足多样性,对学生实现分层选拔。例如目前北大等高等学府尝试在为学生开出书目的基础上鼓励有兴趣专攻的学生自由选择修习“传统文化”先修课程,由学校组织相关考核选拔。其次,高考命题的改革走向锐意创新。既然在课标中必修和选修是相提并重,那么高考命题也可以半分天下,在语文选修模块有所整合的前提下提升语文选修的考核比重,赋分比重的增加和学习版块的整合既能使选修课程的内容覆盖有所保证,又便于选修内容的组考范围有所缩小。或者也可考虑在命题中模糊必修选修的界限,只做基础题与拓展题的区别,不断地将选修内容渗透到高考试题中来,在命题内容的考核中凸显个性、尊重选择。再次,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承认和相信儿童认识和发展的特殊性”[3],实现从以考定学到以学定考的转向。目前语文必修地位的不容撼动、不容质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必修必考。其实语文的做题,都是建立在阅读积累基础上的做题,最后说到底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核,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核。如果命题不是考什么学什么,而是学什么考什么,那么全民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共同关注、共同重视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当下关于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改革的决策参考建议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改革的决策参考建议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作为顶端设计者、推进者的决策专家,只有在限制中突围,在探索中抉择,立足于“学生个性实现”设计出真正符合规律、符合现实的优化方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课程,从而走出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怪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21-23.

(责任校对游星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01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吴音莹(1982-),女,湖南长沙人,博士,中教一级,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001-03

猜你喜欢

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透过媒体看决策
决策大数据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