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分析

2016-06-13高爱国

当代医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分型肺癌病灶

高爱国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分析

高爱国

目的 对CT用于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 对68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通过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CT检测结果与病理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鳞癌、腺癌、未分化癌的CT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70.59%、78.38%、50.00%,其中20例出现了误诊现象,均误诊为结核。结论 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检查有助于诊断与临床病例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CT;诊断;病理分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

肺癌作为一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病征在于肺部实质中的炎性增生性瘤样出现病变,巨噬细胞、浆细胞与纤维细胞构成的肉芽肿形成瘤体,由此导致了肺癌的发生[1]。临床上在针对肺癌的诊断中,通常需要通过有效的检查方式对患者的肿瘤情况、病理分型进行诊断,便于及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文特对CT用于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出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江西省都昌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8例经病理性检查确定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患者中共有女30例,男38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5.33±3.78)岁;通过病理性检查,其中鳞癌17例,腺癌37例,未分化癌1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胸痛、咳嗽、咳血等相关临床症状。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SYt-ic 30001全身普通CT机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层厚为5~10 mm,层距为

10 mm,由患者的肺尖至肺底进行全身检查,如出现疑似病灶的患病肿瘤,则采用全高分辨率CT进行扫描,将重建间距设置为

1~2 mm之间,参数为120~140 kV、130 mA。

实施高分辨率强化扫描前需将60%的非离子碘注射于肘前,并延迟20~30 s对疑似病灶区域进行多平面扫描。扫描后可对横断面薄层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对肺窗及纵隔窗拍摄照片2套,并将图片划分为浅分叶、中分页及深分叶,以低于2 mm的直径为标准,随后将检测结果送至放射科进行确诊,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对患者进行CT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肺癌的位置、边缘及结构等特征进行记录,使患者病情的具体状况得以确定。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根据CT检测结果与病理学检测结果的对比,其中鳞癌符合率为70.59%;腺癌符合率为78.38%;未分化癌符合率为50.00%;共出现20例误诊现象,均误诊为结核。见表1。

表1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结果(n)

2.2 影像学表现 在进行检测的周围型小细胞肺癌中,鳞癌中共出现短细毛刺4例;腺癌中共出现短细毛刺32例;未分化癌中共出现短细毛刺1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在CT影像中主要呈密度均匀的结节状,且在病灶组织检测中,较为常见的有纵膈淋巴结肿和胸膜凹陷征,此外还有少量的空洞与钙化。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病灶的薄层横断图像中,仅存在少量的空泡影,且具有较多的粘液。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在临床上成活率较低且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且在患病早期较难被发现,尤其对于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这样临床症状相对不明显的肺癌而言,需采取检测率较高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才能够帮助患者尽早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成活率[2-3]。CT检查技术是一种可对病变组织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周围生物组织的关系进行确认的一种诊断方式,其特点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且能够一次成像,避免了漏诊现象的发生;(2)可进行高质量、多层面的三维图像重建,能够对肿瘤病灶的形态、周围组织的关系予以较为清晰的反映;(3)可有效减少造影剂的用量,使造影剂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4)CT检查所具有的仿真气管内镜技术对于气管墙内的动态图形能够进行有效的探查,其过程大致与内镜检查过程相似;(5)可与病变组织的定性诊断相适应,有利于病灶定性准确性的增加以及病变的活检定性[4-5]。在CT影像显示中,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大致如下:(1)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球形与块形两种,其中球形的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最大直径< 3 cm;块形的周围边界相对较为模糊,最大直径可>3 cm,肿块形状大多呈圆形且不规则[6-7];(2)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边缘大多呈棘状突起状态,在病变组织的肿瘤边缘,通常存在着短息密集型毛刺或者尖角状软组织密度,其中毛刺的排列通常呈放射状或锯齿状;(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通常具有空泡征、空洞征、及充气征等表现,其中空泡征是由于肺癌的浸润性生长所致,在CT影像中呈低密度小管状[8]。肺癌的钙化现象主要于肿瘤体周边呈点状钙化,多由肺原油钙化包裹或营养障碍所致;(4)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病灶周围征象主要有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中征,其中血管集中征在CT影像显示中大多呈肺内血管向肿瘤方向位移等症状,胸膜凹陷征在CT影像显示中大多呈小三角形[9-10]。

综上所述,CT诊断方式可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灶形态及大小进行有效的分析确定,在患者出现早期临床症状时,可将

CT检查与病理学检测结果相互结合,并进行进一步诊断分析,从而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领雪峰,韩采青.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究[J].河北医学,2014,20(9):1443-1445.

[2] 张善华,王和平,王善军,等.周围型小肺癌CT密度差异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7):129-131.

[3] 岳玲,孙玲玲.小细胞肺癌CT八分型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6):459-462.

[4] 王娟,齐丽萍,李晓婷,等.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0):1839-1842.

[5] 傅礼洪,上官文博.多层螺旋CT征象诊断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2041-2044.

[6] 郑迎梅,王振光,刘思敏,等.周围型肺腺癌、鳞癌、小细胞癌CT表现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4):512-515.

[7] 马恩森,任安,王武,等.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淋巴结转移规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6):910-913.

[8] 王德全.16层螺旋CT诊断小细胞肺癌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4):534-536.

[9] 田德军.CT联合经皮穿刺活检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22-123.

[10] 玄国庆,袁立华,亓子坤.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4):639-6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38

江西 332600 江西省都昌县人民医院 (高爱国)

猜你喜欢

分型肺癌病灶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