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演讲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现象研究

2016-06-13姚小瑜金黛莱

关键词:概念隐喻

姚小瑜,金黛莱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101)



【艺文寻珠】

教育演讲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现象研究

姚小瑜,金黛莱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101)

摘要:基于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近年来汉语教育类演讲词为语料,分析与探究概念隐喻在教育类语篇中的运用情况。研究表明,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教育类语篇中,且隐喻模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对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对整体语篇含义的理解。

关键词:概念隐喻;教育类语篇;隐喻模式

Lakoff 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是概念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即把源域的概念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1]246。同时,概念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在概念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认知作用[2]。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中。这些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应用、中外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以及隐喻在语篇形成中所发挥的功能等[3-5]。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者们基本形成了共识:概念隐喻是概念化事物,是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手段[6-7]。学者们对语篇的研究多倾向政治运动、经济动态、战争局势等方面,对教育类语篇概念隐喻使用的分析与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在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尝试对教育演讲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现象、隐喻模式及其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 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观常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对隐喻的系统性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及《诗学》中多次提到隐喻的修辞功能,认为“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

或者通过使用类比”[8]。由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喻可以被简单地描述为一类事物替代表述另一类事物的过程。他的研究为隐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对于隐喻非概念化及仅适用于修辞和诗歌的认识,忽视了隐喻本身所具有的认知作用。[9]

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活动和思维中[1]4。隐喻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隐喻在认知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隐喻也开始被Lakoff等人称作“概念隐喻”。具体来说,概念隐喻其实就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熟悉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未知抽象事物的过程。此时,概念隐喻已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行为,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用公式可表达为:AISB (A是B)。其中,A是目标域, B是源域,如“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一个旅途)[1]86。值得注意的是,语言中有许多表达形式是以概念隐喻为认知基础产生的,它们被称为概念隐喻语言表达式。很明显,概念隐喻和概念隐喻语言表达式是有区别的。此外, Lakoff & Johnson 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1]48、本体隐喻[1]23、方位隐喻[1]16三类,其中结构隐喻由于能够衍生更多广泛使用的隐喻语言表达式,所以最为常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国内近年教育类语篇为语料,重点关注概念隐喻在教育语篇中存在的呈现方式及意义。

(一) 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语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其中2010年至2015年期间各大全国性教育会议演讲词及影响力较强的教育座谈演讲词共计30篇,约16万字,涉及从全国教育发展总趋势到各基层单位教育发展现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教师自身发展以及教育文件解读等相关内容。教育部作为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引领教育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语料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全面性及时效性。

(二) 研究方法

通过对30篇教育类语篇中隐喻表达式的筛选,共统计到隐喻表达式1 152处,按照源域的不同选取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分析和讨论具有不同特征的隐喻模式,即旅途隐喻、自然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和平衡隐喻。其中前四类采用了Lakoff & Johnson 对概念隐喻的分类方式[1]48。鉴于教育类语篇自身的特征,第五类采用的是Schaeffner提出的分类方式[10]。最后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取关键词,进一步地细化分类。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对语料的统计与分析显示,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教育类语篇中,其呈现的隐喻模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之中。各类型隐喻模式的分析与讨论如下。

(一)旅途隐喻

旅途隐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结构隐喻模式。Lakoff & Johnson首次提出旅途隐喻的相关概念及其在话语中的相关用法,如“LOVE IS A JOURNEY”,“AN ARGUMENT IS A JOURNEY”等,最终总结出以“旅途”定义“道路、途径”的认知模式[1]220。本研究中16万字的教育语篇中共统计出400处旅途隐喻表达式,占总量的34.2%,是五类隐喻中占比最高的隐喻类型。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教育与旅途相关的一个映射关系表达式,即隐喻“EDUCATION IS A JOURNEY”。如表1所示,以这一隐喻模式为认知基础,通过“道路、途径、目的地”等名词及“引导、引领、迈出、前进”等动词的使用,阐述了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方法、成果、趋势等,强调了教育发展的过程性及曲折性,以引起人们对教育改革的重视。

表1 旅途隐喻语言表达式及含义

旅途隐喻语例具体释意如下。

第一,利用旅途隐喻阐述教育发展及改革状态。

(1)道路 / 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5年1月22日)

在教育类语篇中,教育的发展过程常常与“道路”形成映射。旅途中的“道路”本身具有漫长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借用“道路”一词,演讲者更加生动地阐明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2)方向 / 导向

一要部署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加大高校科技评价的改革力度,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2012年1月7日)

旅途必然存在“方向”,而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方向”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教育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二,利用旅途隐喻阐述教育发展、改革中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1)指明灯 / 引路人

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9日)

在旅途中,指明灯/引路人可以在旅行者迷路时给予及时的指引。与之形成映射的是,指明灯/引路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引导作用。

(2)渠道 / 途径

四是要深入开展高校共建工作……推进行业共建工作,探索落实部部共建协议的新途径。拓宽共建渠道,力争实现“985工程”三期共建的全覆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1月7日)

(3)出发点 / 起点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到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1年1月24日)

(4)台阶

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动力所在,又是2020年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的根本途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2015年12月10日)

(5)目的地 / 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2015年12月10日)

综上所述,借用人们对于旅途本身的体验与感知,演讲者建构起“教育发展”与旅途的映射关系。正如“旅途”中的出发点、目的地、道路等必然构成因素,“教育”的本身也是动态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因此,可以说二者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 自然隐喻

Lakoff & Johnson在其著作中提出自然隐喻的相关概念,并在分析中形成“HUMAN IS PLANT”的结构隐喻模式[1]48。统计和分析显示,自然隐喻在教育类语篇中较为常见。其中,以此隐喻为认知基础,共存在227处相关语言表达式,占总表达式数量的19.7%。在该隐喻模式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其一,学生是需要培育的植物,教师是培育者;其二,教育的过程正如自然发展及变化的过程。通过“培育、耕耘、滋润、攀登”等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地阐述教育实施的过程,而通过“花朵、大树、阳光、雨露”等名词的使用,则生动地阐释了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起到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以使用自然隐喻强调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呼吁相关教育部门对教育改革和学生健康发展引起重视并承担起应尽责任的目的(表2)。

表2 自然隐喻语言表达式及含义

自然隐喻语例具体释意如下。

第一,在教育语篇中,演讲者通过对自然隐喻的使用阐述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状态。

(1)耕耘 / 灌输 / 播种 / 培植 / 培育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原国家主席胡锦涛,2010年7月13日)

(2)萌芽 / 生根 / 开花

要深入实施“2011计划”,不断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5年1月22日)

在自然界中,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感知到植物从萌芽、生根到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而教育的发展改革同样需要经历相似漫长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将“教育发展的过程”与“植物生长过程”形成映射,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性。

(3)深水区

从基层教育改革来看,5年来各地不断涌现改革探索的新鲜经验,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2015年12月10日)

(4)阳光

要完善阳光招生的制度体系,规范招生秩序和特殊类型招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1月7日)

(5)破冰 / 破土

一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开始“破冰”;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一些重要领域的创新举措开始“破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5年1月22日)

第二,利用自然隐喻,演讲者对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阐释。

(1)田地 / 花朵 / 桃李

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9日)

(2)农民 / 种植者

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9日)

(3)雨露 / 海洋

价值观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要坚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生动活泼、润物无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2015年1月22日)

(4)资源

虽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越来越旺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2015年12月10日)

(5)源头 / 源泉

把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1年1月24日)

(6)领头雁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试点,鼓励探索,鼓励做提高质量的领头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2年3月22日)

综上所述,演讲者根据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普遍感知,构建相关的自然隐喻,即将自然中的动植物与教育中的诸因素相映射,将“自然现象的演变”与“教育的发展”相映射,使文字描述下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更加形象化,也更容易被理解。

(三)战争隐喻

结构隐喻分类下的战争隐喻也是教育类语篇中较常使用的一种隐喻模式。对战争隐喻的系统性分析最早开始于Lakoff & Johnson。他们提出“ARGUMENT IS WAR”的概念隐喻模式,并且认为该隐喻模式已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1]5。本次研究的语料中共有210例为基于战争隐喻的相关语言表达式,占语料总数量的18.2%。其中以“部署”“攻关”等动词来解释教育改革中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实施行为,以“队伍”“武器”等名词来表现教育改革历程中的各项组成因素,逐步建立了“战争”与“教育”之间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EDUCATION IS WAR”的概念隐喻模式。通过战争隐喻的使用,演讲者以人们熟知的战争类词语,解释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及相关因素,最终达到凸显教育重要意义的目的(参见表3)。

表3 战争隐喻语言表达式及含义

战争隐喻语例具体释意如下。

第一,演讲者通过使用战争隐喻阐释教育发展、改革中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1)部署

落实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部署,支持各省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1年1月24日)

(2)攻关 / 攻坚战

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缺乏担当意识不行,担当意识不强也不行。我们要敢于旗帜鲜明、较真碰硬,勇于尽心竭力、攻坚克难,善于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月15日)

(3)武装

着力把握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要联系实际学,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月15日)

(4)战线 / 征程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明确指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1年1月24日)

第二,演讲者利用战争隐喻,阐述了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各种组成和影响因素。

(1)队伍

切实加强院长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教师力度。(教育部副部长郝平,2011年1月24日)

(2)武器

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月15日)

(3)战略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着力提高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水平。(教育部副部长郝平,2011年1月24日)

(4)阵地

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手段,不断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1年1月24日)

(5)领军

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2011年1月24日)

(四)建筑隐喻

Lakoff & Johnson提出了“THEORIES ARE BUILDINGS”的结构隐喻模式,他们认为使用源域建筑中的“建造,基础”等概念去解释目标域中“理论”的含义,实际是为了阐明“理论”的基础性地位[1]53。 对语料的统计显示,基于建筑隐喻的语言表达式共204处,占总数量的17.7%。统计与分析表明,建筑隐喻在教育类语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此类隐喻中,教育与建筑构成一种特殊的映射关系,即“EDUCATION IS A BUILDING”。基于这一隐喻模式,通过“建设、构建、塑造”等动词来描述教育的发展及改革过程,同时利用建筑中“支柱、基石”等特有的坚固性及稳定性来描述教育的重要地位,形成“教育发展的过程即楼房建造的过程”的认知模式,最终达到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之目的,引起人们重视。

表4 建筑隐喻语言表达式及含义

建筑隐喻语例具体释意如下。

(1)建设者 / 筑梦人

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9日)

(2)工程 / 平台

积极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教育部副部长郝平,2011年1月24日)

(3)立交桥

构建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2012年1月7日)

(4)架构 / 框架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珏,2015年12月10日)

(5)支撑 / 支柱

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占招生总数比重从2009年的14.1%提高至2014年43.5%……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2015年12月10日)

(6)基石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9日)

(五)平衡隐喻

在中国教育类语篇中,还呈现出一种较为独特的概念隐喻模式——平衡隐喻。 对于“平衡隐喻”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Golden Mean”(中庸之道),即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中间的“平衡点”。此后,西方学界对于平衡隐喻的研究逐步涉及哲学、法律、战争等方面。Schaeffner 通过对军事类语料的收集,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着一类概念隐喻,即平衡隐喻。他认为,该隐喻使北约政客们对有关“安全”“稳定”“平衡”与“和平”话语的概念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为自身创造一个两极的国际社会提供了很好的话语基础[10]。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在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使用“平衡隐喻”可以更好地阐释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提高各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以达到教育“平衡”发展的局面。在语料中,共统计到111处基于平衡隐喻的语言表达式,占总表达式数的9.7%。演讲者主要利用“平衡”“倾斜”等词,通过构建“平衡”域与教育发展之间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BALANCE”的隐喻模式。

表5 建筑隐喻语言表达式及含义

平衡隐喻语例具体释意如下。

(1)平衡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我国教育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5年1月22日)

(2)均衡

我们要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巩固率、学校达标率、班额、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设备值为基本指标……以民意调查为依据,推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012年1月7日)

(3)倾斜 / 倾向

招生计划要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制定高校对贫困地区实施定向招生的方案。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1月7日)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教育类语篇中基于概念隐喻的语料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教育类语篇中且隐喻类型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中,常见的隐喻模式依次为旅途隐喻、自然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和平衡隐喻。

二是概念隐喻为辅助演讲者传达教育思想和改革方针政策的有效工具。演讲者通过构建教育与不同隐喻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以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来解释抽象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最终达到使听众理解相关教育概念及思想的目的。

三是该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概念隐喻在教育类语篇中的重要认知作用的认识,进而不断提高教育隐喻意识,深化对教育发展、改革动向及重要事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金黛莱.概念隐喻机制建构与英语学习者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1(1):34-38.

[3]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53-56.

[4]吴丹苹,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38-42.

[5]刘雪莲.概念隐喻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共时对比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4.

[6]Charteris Black,Jonathan.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04:47-48.

[7]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09(1):25-29.

[8]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一,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9.

[9]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82-89.

[10]SCHAEFFNER C.The “Balance” metaphor in relation to peace [C]//SCHAEFFNER C,WENDEN A L.Language and Peace.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5:75-92.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s

YAO Xiao-yu,JIN Dai-la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1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Lakoff and Johnson’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educational speeches in recent years as the corpu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s. The result shows conceptual metaphors pervasively exist in them and their patterns are diverse.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their functions help to enhance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discourses.

Key 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educational discourse; metaphoric patterns

DOI:10.15926/j.cnki.hkdsk.2016.03.012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姚小瑜 (1992—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生;金黛莱(1964— ),女,上海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3-0061-07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